楼主: 读写学评

人说的是话,话能说明问题——这是华语学界百年来也没有揭示清楚过的问题

[复制链接]

1

主题

55

帖子

11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15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 20:27:46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写学评    2018-10-26 03:02:55
  依据文化化人法理,语言文化不出问题,文化人格和文化法策就不可能出问题。“经济核心论”正在违背“不贵难得之货”语言学法用法法则,而“强军论”正在违背“兵者,不祥之器”语言学法用法法则——难道不是?
  -----------------------------
  @天命不敢辞 2018-10-26 15:21:00
  读写先生的语言论域十分广大,我远未能把握各论点之间的关系;
  即便对于个别说法,我目前也只能大致看到其与自己熟悉的语言思想间的某些相似之处。
  引用的这段话似乎是读写先生语言学说的一个具体运用;
  我想借此切入,尝试对读写先生的语言学说的结构作个了解,亦或者算是个思想实验。
  读写先生指出:“经济核心论”正在违背“不贵难得之货”语言学法用法法则,而“强军论”正在违背“兵者,不祥之器”语......
  -----------------------------
  不贵难得之货——不用马云是怎样发大财的等贸敛才成功的言论忽悠人。
  兵者,不祥之器——战争动员策划言论,是不祥和的有害言论。
  道德经全篇,都在解说各类言论的功用和学法用法法则。全篇的总结结论是“天道无亲,恒与善人”——思辨解说言论的应用功能的学说,不是解说人际亲疏问题的学说,而是为了调和人类将来的生活秩序,使人们长久地和平共处。
  “思想”的不成立,是依据想、说、做的发生先后次序来论证的。由于人际交流活动中只有听说读写是事实,虽然学用语言是走过脑子的思考程序的,但写下来时,交流多方共同鉴证的却是“文字”——这说明,不能让交流对方鉴证的所谓的“思想”,已经转化(哲变)成了“言论”——已不是个体的“思考”事实了,而是已转化成的“言论”事实。而言论却又不是思考者自己发明创造的,所以不能完全归属于“私有”。
  “思想”一词,直观地直指人脑。这是这个词的直观适用范围。人们在交流活动中谈论某人的“思想”时,是没有证明依据的,并且有侮辱该人嫌疑。事实上,人际交流了解对方是怎样想的,所依据的是他应用的言论。因而说“思想”是个伪命题。对这个伪命题的研讨,不可能发生达成公信不疑的结论。这用俗语来讲,对于他人怎样想的,只能是“猜”。而如果是依据该人的言论来进行解析言论正误时,就有了“白纸黑字”证据,怎样说的和怎样写的,想耍赖也赖不掉。
  “思想”的不成立,是在学术批评上,批评思想的议题不成立。学术批评法则是不可批评他人的“思想”,而只能批评他人的言论。批评他人的思想时,就有了搞人身攻击嫌疑——对方也不会同意。而在华语文化中的拍马屁虚夸言论,之所以能被交流对方听起来受用,是因为交流对方“没文化”。这个没文化是指没有学术批评层次的常识。
  人类个体活动的想说做发生先后次序是,先是听说了,然后才有了想,想好了再做。这是在首发交流活动之后的个体活动。人与人的合做活动是首先有个人想好了,再找别人谈合作事宜,达成了合作约定后,再共同去做。整体文化人群的统一行动意志是,首先有了由学界研讨所整合成的学说(法策学说信守文本),再通过对这种信仰文本的广泛传播宣传,来统一群体意志,群体通过对人际合作关系基本法则的信守,来共同合作,把不必要的人际自抗内耗,屏蔽于还没有发生之前。
  这实际上是在语言的学法用法上,是把现实人类所知的“过去”的一切,都一统表述为“文化”;把现实人类“现在”的知行活动涉及的一切,一统表述为“文明”;而把人类面向“将来”的生活秩序筹划,一统表述为“法策”的,筹划人类的知行活动法案的,学说整合法文法结构。以文化为研讨议题,以文明为论述依据,以法策论述结论为论述成果。统合表述为“文化文明法策学说”。这个学说理行整合的操持法,是“文法”。是一种特别的,超级宏观文法结构。这样整合成的学说,能够精确定位每一个词的适用议题范围,其体系的次分割系统只有一三种学说并且是严格对应“议题”、“论述”、“结论”的。分别是“文化论”、“文明论”、“法策论”。而当前学界百所来对于“哲学”谬题的研讨,还没有反观审查学用语言事实,也还没有构建起来“文化论”这个系统论的雏形。这是由还没有突破“思想”障碍造成的。
  对于人类个体的体验,自己的思考活动是实在的,不容被否定。但在人际交流活动中,个体的“思考”成果集成表述为“思想”,却是不能生效的。这是因为,交流对方还要对其学用的语言加以审查。如果学用的语言有误,就会被交流对方批驳为谬论。对于这个“思想不成立”问题的解决办法是,不再将个体思考集成在文章中的成果表述为“思想”,而是变通表述为“学说”。这样就解决了误导人们研究并不存在和无法信从的“思想”问题。人类个体的思考是自主的。我不可能按照你的“思想”做事,你也不可能在我的思想的指导下做事。你我只能因了共同信仰某一学说,才可能达成统一意志,精诚合作。对于“思想”的标榜,与对于《道德经》中“无”字的视而不见,和“无”字就是“有道”的实在证据“日用不知”一样,是对于“思想主体”所写成的“学说”视而不见。
  标榜思想的错害在于,误导了文化公众对约定俗成并优用成法的语言文化信用体系的承学,把承学活动搞成了文化人物崇拜活动。这样就会大量地遗失语言文化常识。试想,如果华人学界对于历史文化传续下来的经典语言文化著作《易经》、《奇门遁甲》、《道德经》、《论语》、《大学》、《中庸》等文本,是具备了通透解析的学术批评能力的,或许秦以暴力统一六国的史实就不能发生,而是会延续小周国大信誉的约法筹策智慧至今;并且亚洲早就统一了或者全人类共和法策秩序早就建立起来了;全人类早就从战争的不必要人类自抗内耗灾难中解放出来了。
  一切事情都是能通过协商合作做好并避免冲突恶害的。这是一定的。但能够通过合作来做好事情的前提,是把人类有史以来集纳在语言文化信用体系中的经验教训传续下来,不应发生标榜个人“思想”成果的误导学研文化现象。承续文化学识得法的历史文化学者有很多,但他们都是华语文化的“分子”,而不是“分母”。在过去的生活资用溃泛时代,生活杂务负担很重的情况下尚能发生诸多学研得法的可敬学者,那么在当前人类生活条件大有改善的情况下,就应发生更多的承学得法学者。文化人物崇拜的遗害在于人们会想信古圣贤是难于超越的,并且会偏执地去“读圣贤书”,而遗失了最基本的,对语言学法用法常识。不知语言的学法用法是“基本法”,通过踏实学研,用公益无害的通用语言,谁都能写成公益无害的法策学说。 这才是证明对“思想”一词的学用不得法之处的终端论证用意。
  贯通了所谓文、史、哲的前沿文化学者,就不会再把“思想”一词,当做学术论文的“主述语言”来使用了。我只承认个体的“思考”事实是实在的,而不承认个体的思考成果集成为“思想”,能凌驾于公共文化成果体系之上传续或继承发展。
  对学说的整合,是对公共文化成果体系的“系统应用功能关系”的整合,而不是对个体学识的模拜。人类的文化人格和学品层次不一样,除去出生先后因素以外,皆是人为造成的。当前的所谓的“教育问题”,病根就在于标榜思想,误导学研,没有把人类的生活与学习活坳融为一体。在承学上设置了太多的障碍,在职称评定上纳入了太多浅学者并赏赐了太多名不符实的学者名份,把非常优透的古典经典文化著作,都当成科研论文来胡猜乱解了,怎能不遗失语言学常识。“学说”是集纳公共文化成果由学界常期批评学术问题而整合成的文本,“思想”在私人的脑子里。每个词都直观地标示着适用范围,但承学不得法之下就必然会歪曲地学用语言,指东说西。写了篇学术论文,满篇都是“跑题”言论。本是常识,却研讨了百年之久,越搞越糊涂。不敢质疑“哲学”是学用语言不得法提出的谬题,再研讨一千年,也还是当前这个“指东说西”乱象;仍然不能整合成解构所有矛盾的学说,仍然不能懂得学说写作的适从法则是“文法”。
  学说的终端公益功用是筹划公法策。法学的文法结构法纲叫“公正”,而不能叫“思想”、“精神”、;文化宣传策略的意图在于调人人类的生活秩序,而不是适从某种“主义”。语言文化学术批评,生活秩序调和法约,优用学识文化策略这三个表述式,严谨地对应着,文化议题、文明论述、法策结论。将其统合起来表述,叫做“公约公信公行、公行公约公信、公信公行公约法,优用学识文化策略实施法案”。
  没有语言文化学识,人类就不能称之为人类;整合学识的学说的立论意图和终端用意在于约法、筹策、议案。其终端学研成果是给出“文化文明法策”实施法案,并达成全人类共同信守。这也是终结所谓的“人性论”的终端论述成果。这里的“终端”是指,“语言文化学术批评终端”。“三公法案”虽然是我写成的,但却不是我的个人学研成果,而是对人类公共文化的整合集成。学说写成了,不能纳入学评就不能达成学界认可,也不可能达成广普辅学,成为名实相符的“公信公行公约”。所以说,还没有实现其公益功用的学说,还不能叫做“公信学说”。统一信仰问题,是人类有史以来的难题。有了公信的“大一统学说”,人类的生活法约秩序公务职能机构的结构,就会与大一统学说的文法结构成达一致。这就叫人类文化史的“双螺旋结构”。文化史的结构,与“DNA”结构具有严格对应关系。这一点,得通过人类的共同努力,进一步证明并达成共识。果然如此,就证明了人类进化的“DNA”,也是人类可控的。人类的生命周期在不断延长这一点,也已证明了“DNA”可控(即写草稿)。
  又及:
  您是当前华语学界罕见的前沿学者,所以我们才能达成良好交流。前沿学者与学研积累还不够用的后学者没法交流,因为他读不懂更高学研层次的“解说其思考域外问题”的言论。人类的蒙昧之处在于遗失常识。而你的学研已经涉及了全视域。所以就有了“统观”高度。您的学研与一位叫“草根思者”的先生应在一个层次。十几年前我在网络中倡导学评,由网友出资并与数十人合作开展了三年、三届论文评选法动,我首推其《试论权利拜物教文化形成的历史文化根源和中化文化的重建》一文。这应是近百年以来学界写成的第一篇“文化论”著作。当下还能在网络中搜到。推荐您搜读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5

帖子

11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15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 21: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主帖我作了一下初步修校,帖于此,拟题 为《关于对“思想”不成立的交流学评实录》
  @天命不敢辞 2018-10-26 15:21:00
  读写先生的语言论域十分广大,我远未能把握各论点之间的关系;
  即便对于个别说法,我目前也只能大致看到其与自己熟悉的语言思想间的某些相似之处。
  引用的这段话似乎是读写先生语言学说的一个具体运用;
  我想借此切入,尝试对读写先生的语言学说的结构作个了解,亦或者算是个思想实验。
  读写先生指出:“经济核心论”正在违背“不贵难得之货”语言学法用法法则,而“强军论”正在违背“兵者,不祥之器”语......
  -----------------------------
  不贵难得之货——不用马云是怎样发大财的等贸敛才成功的言论忽悠人。
  兵者,不祥之器——战争动员策划言论,是不祥和的有害言论。
  道德经全篇,都在解说各类言论的功用和学法用法法则。全篇的总结结论是“天道无亲,恒与善人”——思辨解说言论的应用功能的学说,不是解说人际亲疏问题的学说,而是为了调和人类将来的生活秩序,使人们长久地和平共处。
  “思想”的不成立,是依据想、说、做的发生先后次序来论证的。由于人际交流活动中只有听说读写是共同鉴证事实,虽然学用语言是走过脑子的思考程序的,但写下来时,交流多方共同鉴证的却是“文字”——这说明,不能让交流对方鉴证的所谓的“思想”,已经转化(哲变)成了“言论”——已不是个体的“思考”成果“思想”事实了,而是已转化成了对“言论”的学法用法事实。而言论却又不是思考者自己发明创造的,所以不能完全归属于“私有”,已不可称之为“思想”了——如果其言论严谨而周全,就应当叫做“论文”或“学说”了。
  “思想”一词,直观地直指人脑。这是这个词的直观适用范围。人们在交流活动中谈论某人的“思想”时,是没有证明依据的,并且是有侮辱该人嫌疑的。事实上,人际交流了解对方是怎样想的,所依据的是他应用的言论。因而说“思想”议题,是个谬题。对这个谬题的研讨,不可能发生达成公信不疑的结论。这用俗语来讲,对于他人怎样想的进行讨论,只能叫“猜”。而如果是依据该人的言论来进行解析言论的正误时,就有了“白纸黑字”证据,怎样说的和怎样写的,想耍赖也赖不掉。
  “思想”的不成立,是在学术批评上,批评思想的议题不成立。学术批评法则是不可批评他人的“思想”,而只能批评他人的言论。批评他人的思想时,就有了搞人身攻击嫌疑——对方也不会同意。华语学界的文人相轻窝里斗,就是因了胡乱批评他人的思想而发生的。而在华语文化中的拍马屁虚夸言论,之所以能被交流对方听起来受用,是因为交流对方“没文化”。这个没文化是指没有学术批评层次的常识。某人说的很能说明问题,并不是因了该人很了得,而是因为其承学语言学法用法公共文化成果得法。所以说只能赞赏其学识,而不可虚夸其人。
  人类个体活动的想说做发生先后次序是,先是听说了,然后才有了想,想好了再做。这是在首发交流活动之后的个体活动。人与人的合做活动是首先有个人想好了,再找别人谈合作事宜,达成了合作约定后,再共同去做。整体文化人群的统一行动意志是,首先有了由学界研讨所整合成的学说(法策学说信守文本),再通过对这种信仰文本的广泛传播宣传,来统一群体意志,群体通过对人际合作关系基本法则的信守,来共同合作,把不必要的人际自抗内耗,屏蔽于还没有发生之前。
  这实际上是在语言的学法用法上,是把现实人类所知的“过去”的一切,都一统表述为“文化”;把现实人类“现在”的知行活动涉及的一切,一统表述为“文明”;而把人类面向“将来”的生活秩序筹划,一统表述为“法策”的,筹划人类的知行活动法案的,学说整合法文法结构。
  以文化为研讨议题,以文明为论述依据,以法策论述结论为论述成果。统合表述为“文化文明法策学说”。这个学说整合的操持法,是“文法”。
  这是一种特别的,超级宏观文法结构。这样整合成的学说,能够精确定位每一个词的适用议题范围,打扫学用不得法的语言文化垃圾。其体系的次分割系统只有三种学说并且是严格对应“议题”、“论述”、“结论”的。分别是“文化论”、“文明论”、“法策论”。而当前学界百年来对于“哲学”谬题的研讨,还没有反观审查学用语言事实,也还没有构建起来“文化论”这个系统论的雏形。这是由于还没有突破“思想”不成立这个论述障碍造成的。
  对于人类个体的体验,自己的思考活动是实在的,也是有思考成果并可表述为“思想”的。不愿被否定。但在人际交流活动中,个体的“思考”成果集成表述为“思想”,却是不能发生交流实效的。这是因为,交流对方还要对其学用的语言加以审查,来验证其思考过程是否遗失了常识。如果学用的语言有误,就会被交流对方批驳为“谬论”。对于这个“思想不成立”问题的解决办法是,不再将个体思考集成在文章中的成果表述为“思想”,而是变通表述为“学说”或“论文”——这相样就“充公”了——纳入学术批评公共活动了。充公后才能达成研讨,所研讨的是该论文或学说,而不是写该论文的人的“思想”了。这样就避免误导人们研究“并不存在”和无法信从的“思想”问题。人类个体的思考是自主的。我不可能按照你的“思想”做事,你也不可能在我的思想的指导下做事。你我只能因了共同信仰某一学说,才可能达成统一意志,精诚合作。宗教教徒与科学家不睦,科学家与文化学者不睦,皆因了信仰差异。对于“思想”的标榜,与对于《道德经》中“无”字的视而不见和“无”字就是“有道”的实在证据“日用不知”一样,是对于“思想主体”所写成的“学说”或“论文”视而不见。这是把“著作”歪曲表述为“思想”、“主义”的前因。
  标榜思想的错害在于,误导了文化公众对约定俗成并优用成法的语言文化信用体系的承学,把承学活动搞成了文化人物崇拜活动。这样就会大量地遗失语言文化常识。试想,如果华人学界对于历史文化传续下来的经典语言文化著作《易经》、《奇门遁甲》、《道德经》、《论语》、《大学》、《中庸》等文本,是具备了通透解析的学术批评能力的,秦以暴力统一六国的史实就不应当或不能发生,而是会延续小周国大信誉的约法筹策智慧至今;并且亚洲早就统一了或者全人类共和法策秩序早就建立起来了;全人类早就从战争的不必要人类自抗内耗灾难中解放出来了。
  一切事情都是能通过协商合作做好并避免冲突恶害的。这是一定的。但能够通过合作来做好事情的前提,是把人类有史以来集纳在语言文化信用体系中的经验教训传续下来,不应发生标榜个人“思想”成果的误导学研文化现象。承续文化学识得法的历史文化学者有很多,但他们都是华语文化的“分子”,而不是“分母”。在过去的生活资用溃泛时代,生活杂务负担很重的情况下尚能发生诸多学研得法的可敬学者,那么在当前人类生活条件大有改善的情况下,就应发生更多的承学得法学者。文化人物崇拜的遗害在于人们会相信古圣贤是难于超越的,并且会偏执地去“读圣贤书”,而遗失了最基本的,语言学法用法常识;而不知语言的学法用法是“基本法”,通过踏实学研,用公益无害的通用语言,适从通用的语言文法,谁都能写成公益无害的法策学说。文化人物崇拜虚夸了历史文化学者的作为,打压了后学者的承学自信,我们当前要把这种自信找回来,还给广大文化公众。这才是证明对“思想”一词的学用不得法之处的终端论证用意。
  贯通了所谓文、史、哲的前沿文化学者,就不会再把“思想”一词,当做学术论文的“主述语言”来使用了。我只承认个体的“思考”事实是实在的,而不承认个体的思考成果集成为“思想”,能凌驾于公共文化成果体系之上传续或继承发展。人们承学的是历史文化传统成果,而不是历史文化人物的“思想”。此一时,彼一时;不同时代的人的思考程序结构和涉及范围是不一样的,古人至少不会涉及当下的网络舆论问题和虚夸广告。承学历史文化人物的“思想”是无法操持的,而承学语言的学法用法是可操持的。法学以“公正”为文法结构法纲,就能知会人们不能许可有人把持特权凌驾于法策之上胡乱立法;就能申明不能达成共同信守的法,就不能落实其公信功用。
  对学说的整合,是对公共文化成果体系的“系统应用功能关系”的整合,而不是对个体学者及其师承关系的模拜。人类的文化人格和学品层次不一样,除去出生先后因素以外,皆是人为造成的。当前的所谓的“教育问题”,病根就在于标榜思想,误导学研,没有把人类的生活与学习活动融为一体。在承学上设置了太多的入学障碍,在职称评定上纳入了太多浅学者并赏赐了太多名不符实的学者名份,把非常优秀的古典文化著作,都当成科研论文和学者个体的思想成果来胡猜乱解了,怎能不遗失语言学常识!“学说”是集纳公共文化成果由学界常期批评学术问题而整合成的文本,“思想”在私人的脑子里。每个词都直观地标示着适用范围,但承学不得法之下就必然会歪曲地学用语言,指东说西。写了篇文化学术论文,满篇都是“跑题”言论。本是常识,却研讨了百年之久,越搞越糊涂。不敢质疑“哲学”是学用语言不得法提出的谬题,再研讨一千年,也还是当前这个“指东说西”乱象;仍然不能整合成解构所有矛盾的学说,仍然不能懂得学说写作的适从法则是“文法”,仍然不能获得周全的读写学评能力。
  学说的终端公益功用是筹划共同信守的公法策。法学的文法结构法纲叫“公正”,而不能叫“思想”、“精神”;文化宣传策略的意图在于调和人类的生活秩序,而不是适从某种“主义”。“语言文化学术批评”,“生活秩序调和法约”,“优用学识文化策略”这三个表述式,严谨地对应着,文化议题、文明论述、法策结论。将其统合起来表述,叫做“公约公信公行、公行公约公信、公信公行公约法,优用学识文化策略实施法案”。这就是所有论述的终端结论,或叫做终端论述成果。
  没有语言文化学识,人类就不能称之为人类;整合学识的学说的立论意图和终端用意在于约法、筹策、议案。其终端学研成果是给出“文化文明法策”实施法案,并达成全人类共同信守。这也是终结所谓的“人性论”的终端论述成果。这里的“终端”是指,“语言文化学术批评终端成果”。
  “三公法案”虽然是我写成的,但却不是我的个人的学研成果,而是对人类公共文化成果的整合集成。学说写成了,不能纳入学评就不能达成学界认可,也不可能达成广普辅学,成为名实相符的“公信公行公约”。所以说,还没有实现其公益功用的学说,还不能叫做“公信学说”。统一信仰问题,是人类有史以来的难题。有了公信的“大一统学说”,人类的生活法约秩序公务职能机构的结构,就会与大一统学说的文法结构成达一致。这就叫人类文化史的“双螺旋结构”。其“二合一”所构成的是“解说一切的文法结构体系”的论述学说。古语称之为“合二出三”、“三生万物”。文化史的结构,与“DNA”结构具有严格对应关系。这一点,得通过人类的共同努力,进一步证明并达成共识。果然如此,就证明了人类进化的“DNA”,也是人类可控的。人类的生命周期在不断延长这一点,也已证明了“DNA”可控(即写草稿)。
  又及:
  天命不敢为先生是当前华语学界罕见的前沿学者,所以我们才能达成良好交流。前沿学者与学研积累还不够用的后学者没法交流,因为他读不懂更高学研层次的“解说其思考域外问题”的言论。人类的蒙昧之处在于遗失常识。而你的学研已经涉及了全视域。所以就有了“统观”高度。您的学研与一位叫“草根思者”的先生应在一个层次。约在十年前我在网络中倡导学评,由网友出资并与数十人合作开展了三年、三届论文评选活动,我首推其《试论权利拜物教文化形成的历史文化根源和中化文化的重建》一文。这应是近百年以来学界写成的第一篇“文化论”著作并仍在被埋没状态。当下还能在网络中搜到。推荐您搜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5

帖子

11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15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 23:00: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帖拟题解说应为“上帖”而不是“主帖”——录入错误校多,但大体不会影响学研得法学者之间的交流——因为双方都具有理顺言论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5

帖子

11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15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 00:24:5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在学术批评议题层次是一个过程,指的是“文章化”的学术术批评过程。这个过程是达成学界认可的“公信”该文章不是谬论的过程。反过来说,是该论文达成公信不疑的过程。
  优秀的论文,就大体不会有人参予讨论了——因为无懈可击。这种文化现象,往往就是学界的学评失责现象。没有人顶的帖子,就沉没了,而学研新成果也便被遗失了。人们热衷于讨论的,还是那些不伦不类的谬题,却不知人们热衷于讨论的谬题,早就被该论文证谬过了。这就是人类文明的发展,为什么会进三步、退两步地艰难跋涉,并且会倒退的“遗失学术新成果文化现象”。
  学说的应用功能在于“说”,说得对就能指导人们想得对和做得好。学说的应用功能只能完全解决把事情做好的第一说明、说服、说和“共和法案”实施步骤,而不能取代人们想得对和做得好的步骤。这是当前华语学界普遍蒙昧,我上网十多年还没有搜到过把这个学说的应用功能解说清楚的言论的至要问题。我对这一问题解析清楚并能达成学界共识后,也就能从此终止对“哲学”谬题的研讨了。这样就能达成所谓的“华语文化重建”的起步——在字法、词法、句法、章法、文法等不同的学研层次上,重新学用语言。这是学界责无旁贷的浩繁学务。即使会有人夸赞我是所谓的“圣人”、“泰斗”、“紫微星”,我也会告知对方,圣人、泰斗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所有的学术新成果,不能通过一大批前沿学者的努力辅学,也就如同不研不得法所造成的语言文化垃圾一样,派不上用场。所以说“大师”、“圣人”、“泰斗”说法,原本也是个谬题。古语中的“圣人”说法,译为当前的通俗用语,应周正地译为“语言文化学者”。也就是《论语》中开篇所述的“学而时习之”的人。《论语》中所述的“学习”,与我们当前习用的“学习”说法不一样。论语中的“学”是指“读”,而“习”是指“写”——写成了优秀的文化著作,才会发生“有朋自远方来”的后话所述之事——否则,你在学习并复习,谁认识你是谁呀——谁会大老远地跑来与你会面?使你“不亦说乎”?可惋惜的是,当前学界对《论语》中的开篇三两句,根本就的不到学界能解析通透的学术论文,《百家讲坛》所展示的解说法,也属于乱猜胡解,不符合《论语》开篇第一章的章法结构。个中的错害,皆根由于把“章法语言学”学识,给用不伦不类的“译语”胡乱命名为“逻辑学”了。学用语言不精确、失严谨,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其遗害是极其深远的!如果当前华语学界不能通过学术批评合作,把 谬立的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政法学、逻辑学、哲学、医学、教育学等等“伪学说”皆纳入应用功能关系来深入研讨整合,那么下一次因了文化学术败坏而全面落后的人为灾难的发生,也就为期不远了,或可招来“八十国联军”干预中国内政,也很正常。我说过大选总统文化不可取,也说过法权垄断经营的办法也不可取。学界的学研得法学者。得通过建立学评公正秩序才可能彰显出来。否则学用语言不得法的文化灾害,还将会延续“分合成败周期率”并不能被扼止。
  语言文化学识的学法用法问题看来事小,实则是“天大的事”。这个“天”字,是指人类的“脑子”。对语言文化学识信用体系的学科系统关系的应用功能关系整合不得法,那么人类脑子里的思考程序就一定是“不成体统”的。良知昭彰地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做为把事实办好,实则是违背了“合作”法则在欺凌发威。“威信”说法是当前学界常用而不质疑的说法,而实则是发“威”是不能立“信”的,只有在人际合作关系中才可能发生“互信”。人际缺失了互信,就会相抗——正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斗争。合作能力缺失的前因是,人人都把自己太当一回事了,还没有超越自己努力作为的局限来与他人达成良好的互信合作。而这种还没有超脱自我的实用言论表现,正是诟病“群众素质低”,并声言要“加强教育”来提高群从素质。我们反过来看,那些在台上读“廉政”读稿的所谓“领导”,下了台就被抓起来了——其“素质”是比群众低,还是比群众高?
  语言是公创公有并共学通用的应时应用变通活用解说体系。公益无害、公正不倚、调和无欺,是其学法用法总法则。违背了该法则,就会发生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无所适从“信仰无法统一”遗害。不热爱自己的母语,不讲公情、公理、公法的文化,是看不清前景的文化。而“文化文明法策学说”一但整合周全并达成广普周知,就能统一人类的文化信仰,并能使全人类都看清“共和”前景,从“此”永久解除不必要的人为自抗恶耗灾害——至少会从“此”解除战争发生的可能。
  全人类都反对战争其情可悯。但在语言文化学说的整合上不能解除不必要的担忧疑虑,那么军备竞赛就还会延续下去。果有哪一天误发了核弹,促使核战大暴发,人类的日子也就过到头了。用军事用语说,人类需要“战胜”的不是大自然,而是人类自己。如果人类“作死”,有再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也会被遭踏成人类制造的荒漠。全人类共有的追求是完善人类自己。这个完善过程是通过合作来达成群体共同文明进步,而不是自私自利地做好自己。当前华语学界的主流舆论还在解析做好自己、健康长寿私议题,而对于“公益”,不仅不会做、不愿做、也不知该怎样的做法才对。全人类的最高公益事业是传续语言文化学识。全人类最可敬的所谓“精英”是学术批评家。而学术批评学说,就是统一人类信仰的学说。可《文法语言学学说》我已整合成全了多年,一是在网络中不能达成研讨关注,二是向社科院汇报请求立项研讨无果,三是出版资金无着。
  试问华语学界,人类中的前沿文化学者处于“圣人被褐怀玉”、“处众人之所恶”的窘境还能延续多久?不同流合污就没有出路,问责他人学研不得法就叫“骂人不文明”。学术问题解说清楚了就会被冷落,不伦不类的好奇谬题就会达成热炒——华语学界延续学评无秩序的一盘散沙状态还能持续多久?愁死我了—— 我的同学们!
  学者的公益责务在于要把澄清学术问题看成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的担当。多个劳动者才能养得起一个名实相符的文化学者。吃了、用了劳苦公众的血汗和血汗钱,用宗教言论说要知道“感恩”,要懂得回报。为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即使累死,也不应报怨。但对搅扰学术批评的浅学者却必须得责骂驱逐——你的学研档次太低,还不具备批评学术问题的“入题”能力。如此又要执意搅学术批评,难道不是讨骂找抽吗?被责骂为猪狗不如,也是应得的"荣誉".要学会慎思谨言,多看一看我与“天命怀敢为”先生是怎样交流的,对你们少走学研弯路大有益处。拜托了——猪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5

帖子

11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15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 00:48: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帖可拟题为《关于对“文化”一词,在学术批评议题下的精确定位》
  ——这个定位,是所谓的“定义”滥言不可能解说清楚的问题。因为学术批评只涉及“定题”、“定论”、“定法”。而“定位”是指学识的应用功能关系在学识应用功能体系中的“定位”。
  “定义”一词是指,对人类有什么“意义”——即“有什么用”,属人类学议题范围的适用语言。不能纳入学术批评议题滥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19

帖子

26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60
发表于 2020-10-2 02: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写学评 2018-10-27 11:21:59
  上帖可拟题为《关于对“文化”一词,在学术批评议题下的精确定位》
  ——这个定位,是所谓的“定义”滥言不可能解说清楚的问题。因为学术批评只涉及“定题”、“定论”、“定法”。而“定位”是指学识的应用功能关系在学识应用功能体系中的“定位”。
  “定义”一词是指,对人类有什么“意义”——即“有什么用”,属人类学议题范围的适用语言。不能纳入学术批评议题滥用。
  -----------------------------
  十分赞赏读写先生的“定义-定位”说。
  “定义”这个词也是语言哲学所拒斥的;
  语言哲学认为语词的意义就是其在语言中的用法,亦即在语言系统中所担当的角色;
  更为重要的是,一个语词可以在不同语境下具有不同用法,承担不同角色;
  这种语词意义的语境性显然与“定义”的用法相冲突;
  “定位”可说是十分贴切地描述了语词意义的实际来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19

帖子

26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60
发表于 2020-10-2 02:47:19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写学评 2018-10-27 09:01:46
  不贵难得之货——不用马云是怎样发大财的等贸敛才成功的言论忽悠人。
  兵者,不祥之器——战争动员策划言论,是不祥和的有害言论。
  道德经全篇,都在解说各类言论的功用和学法用法法则。全篇的总结结论是“天道无亲,恒与善人”——思辨解说言论的应用功能的学说,不是解说人际亲疏问题的学说,而是为了调和人类将来的生活秩序,使人们长久地和平共处。
  -----------------------------
  与读写先生交流十分荣幸,但也显然是一个巨大的心力挑战;
  现在看来,选择这个切入点,并且谨慎请教读写先生的释义,可算是明智之举。
  读写先生说:“经济核心论”正在违背“不贵难得之货”语言学法用法法则,而“强军论”正在违背“兵者,不祥之器”语言学法用法法则;
  先生对这两个经典句子的释义是:
  不贵难得之货——不用马云是怎样发大财的等贸敛才成功的言论忽悠人;
  兵者,不祥之器——战争动员策划言论,是不祥和的有害言论。
  至此我颇有些豁然开朗的舒畅:读写先生的“语言学法用法法则”的确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形式化的语言学普遍规则;
  而是一系列十分具体的语言运用规范命题;
  这些命题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语言学规范,而正是读写先生所主张的“以德统道”的“德”命题;
  因而,在读写先生的学术语境中,“语言学法用法法则”已经统合了“德”,或者更为准确的说,是在“德”的规范之下去使用语言;
  这些德命题来源于对历史语言文化学识的综观总览;
  是为“基本法”,此言不虚。
  此事体大,容我思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5

帖子

11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15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 04:01:18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写学评    2018-10-27 09:01:46
  不贵难得之货——不用马云是怎样发大财的等贸敛才成功的言论忽悠人。
  兵者,不祥之器——战争动员策划言论,是不祥和的有害言论。
  道德经全篇,都在解说各类言论的功用和学法用法法则。全篇的总结结论是“天道无亲,恒与善人”——思辨解说言论的应用功能的学说,不是解说人际亲疏问题的学说,而是为了调和人类将来的生活秩序,使人们长久地和平共处。
  -----------------------------
  @天命不敢辞 2018-10-27 15:42:36
  与读写先生交流十分荣幸,但也显然是一个巨大的心力挑战;
  现在看来,选择这个切入点,并且谨慎请教读写先生的释义,可算是明智之举。
  读写先生说:“经济核心论”正在违背“不贵难得之货”语言学法用法法则,而“强军论”正在违背“兵者,不祥之器”语言学法用法法则;
  先生对这两个经典句子的释义是:
  不贵难得之货——不用马云是怎样发大财的等贸敛才成功的言论忽悠人;
  兵者,不祥之器——战争动......
  -----------------------------
  以德统道法理,得从字法基础层次说起。我之所以称之为“法理”,是因为有共学通用的操持法常识可循并可操持,不象物质运动终极“真理”那样让人类遥不可及。人类不可操持,对于人类就是没有用的;没有用,也便没有必要拟题研讨了。这是所有议题的拟题是否有必要、是否对人类有益、有用的,学用语言提出议题的,“议题正误审查依据”。议题错了,提出议题用语的学法用法就错了。谬题,是由谬言提出的。
  文字是人类交流活动约用集成的通用信用体系。就其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而言,内容来源于人们的知行活动并且还得是人们共知的常识范围。有了共知前提才能成为通用的信用体系,并具备达成共识的交流功用。如果人类对语言的约用和优用成法法理是不能用于合议解决问题、化解相抗矛盾的,那么人类对语言的学用就是多此一举的了。而多此一举的不必要讨论交流的问题,是永久也不可能发生的。过去没有发生过,现在和将来也不可能发生。全人类中没有人关注过的问题,却被人类纳入了研讨,无疑是“鬼使神差 ”的人类自欺欺人的“信口胡诌”滥言。
  由于字词是类名,因此所有的命名所一统命名的是“来源于人类感官活动”所集成的,用脑活动“区分类别的大量知行经验和交流智慧”。命名涉及对总体知识范围的分割命名关系及其模糊特征的统观整合区分,而不仅仅是对一事、一物加以命名那么简单浅薄。
  把某一字词苍白地解说为“与类名对应的”某一实物或实事,就脱离了人类的深厚生活经验,片面化地,把“活语言”与“死物”、“旧事”、“古人”相对应了。这样来学用语言,就把“人话”学用成了“死话”、“旧话”、“别人的话”还有不伦不类的译述粗劣“假洋鬼子的话”。丧失了变通活用语言的自主能力和研究新问题找到新办法的交流合作能力。在不懂装懂并害怕受到批评质疑的情况下,最典形的普遍做法是,“引用”圣贤书中的言论,和用“典故”和 “成语”说话。这种现象,大体是还不具备独立拟题的拟题能力的表现。不具备独立拟题的能力,却被迫着为了应酬一节课、评职称、普升职称或受邀应酬学术讲座。怎么办——抄吧!夸死人、抄死话,再把外国学者的翻译精劣的“不伦不类”言论扯上,就能搞得自己对自己也高深莫测了。就如厦门大学的易中天教授一样,明明研究的是文化史料,却自以为是在研究“历史”——却不知人类的历史已是“过去了”的事,已没法研究。就连“太史公”也没敢将其整合的史料文本称为“历史 ”,而是命名为《史记》,而易中天撰写的文本却敢大言不惭地命名为《易中天中华史》并在《百家讲坛》中自声言“有大师潜质”。结果是不论对错,课已讲了许多年。职称升了、薪酬涨了、把人们忽悠蒙了,并自以为高深莫测了。结果是误己害人辱常识。个中的问题很潜在,我以实用语言为例证不是为了证明用语不周之人很愚昧,而是在于提示其中的学术问题很潜在并不易被发现。
  先有了类别命名的交流应用必要,并进行了大量的约用语言试错,之后才能发生对命名的约定俗成。对此,《道德经》中这样讲:
  “万物之作焉,而不为始”。
  其意思是说,人类交流所要表达的万种情志的发生,还不是“道”的始发证据。这里的“物”字,与“言而有物”说法中的“物”字用法相同。
  用字成言所表达的是交流用意,而不是简单苍白的对个别事物的认知。交流“用意”是来源于私人的,用字成言法则的成因却不是私人的。语言学法用法法则集成于长期的交流互动经验。没有交流对方,就没有语言文字的发生可能。这说明对于文字的约定俗成和对于言论的优用成法,是在“看他人脸色”的前提下发生的。也正是因为语言文化学识信用体系是在人际交流关系之间发生的,不完全归属表达甲方意志儒要,也不完全归于表达乙方意志的儒要而发生的“居中”媒介体系,所以华语文化著作中才会遗存下来一些文化著作,主张“抱一守中”、“中庸无为”——慎思谨言地让学用得法的语言文化学识来发挥好它的“说明问题”、“说服人”、“说和法策”功用。正所谓“无为而无不为”——说明问题、说服人、说和法策的是“人的话”,而不是人。更不是自以为聪明绝顶的“脑子”。这说明人际交流,脑子是没有用的,有用的只有言论。所学用的言论有误,不能被交流对方认可,就叫做“谬论”。不论是交流对方是三岁的儿童或学界资深的著名学者,我们自己所学用的语言,不能达到“看对方的脸色说话”的因人而异变通活用语言水平,就是对语言的学法用法和适用范围的把握能力不周全的“白纸黑字”事实证据。
  把类名组合起来标示思考关注的流动范围,结合生活经验,才能周到地向交流对方表达交流用意并能让对方读懂用意。我们知道人类是不会与一块石头或一棵树交流了,因为对方没有耳朵和眼睛,也没有脑,与人类养的家畜交流,家畜也大体听不懂复杂言论。说与写对于石头或树皆无交流功用,而对于家畜则是交流功用不周全的。俗语说,“见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或“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这样的俗语在提示我们懂得,怎样学用语言,才可能在生活中和学术批评活动中与形形色色的交流对方达成良好的交流。这并不是交流单方所能强求的。大学教授不会到托儿所去讲课,可托儿所阿姨却未必就没有资格到大学去讲课。个中的承学能力和专长,是不可不纳入实用语言的变通活用法则议题下来审查的。
  在言论的组合应用法中,不论是一个名称或多个名称组合所表达的“内容”,所表达的都是人的生活经验、情志取向和与交流对方试图达成共识的合议内容。把类名与“实事”、“实物”联系起来并认定其为语言的表达“内容”,所遗失的是事或物与“人为什么会发生对事、对物的关注“用意及言论的学法用法之间构成的三方关系。这也就是当前学界常讲的所谓”意义“问题或“价值标准 ”问题。
  我们知道华语学界对于什么是“意义”和 “价值”从来也没有解析清楚过并达成共识和广普周知。这是用通俗通用语解说起来极为简单的问题。“意”是人的,“价”是在公共关系中议定的。“意义”一词试图说明的是对于私人有什么用问题,而“价值”试图说明的是对于人类的公共关系,有什么公益功用问题。这是用“公”与“私”两个字就能精确定位议题范围的。但对于私人的成长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这两个问题的“私+私=公”的议题范围和构成关系,却是用“意义”、“价值”这样的乱学滥用语言的办法永久都不可能解说清楚的。公共问题,是由私人遇到的生活问题所统合起来构成的知行活动关系中的约法、筹策合作问题。这用“意义”和“价值”滥言是可能标示清楚私人的追求取向和“公益”议题的吗?显然不能。把“公益功用”用“意义”来解说,也显然是学用语言不得法的。乱学滥用语言,并以为“追求真理”说法已把“真”标立为语言文化学识学法用法的总法纲和人类的终极追求目标了,就把人类的“博爱”情志和语言学法用法的“调和”用意全都给遗失了。
  把语言纳入到人创、人用的范围,才能讲清所谓“形式和内容”皆来源于人的知行活动的,人类是主动者并且交流主体是人类的“以人为本”问题。而交流的“内容”是由人类的感官感触综合信息入脑整合后,再从私人的脑子里“取出”,放到共学通用共操持的“操持法体”中共同鉴证,才能叫做名实相符的“公道”,和实现其交流实用功能。
  在人类共学通用并共同鉴证的名称的组合应用法“公道道体”和“通用法体”法体结构中,言论组合应用所表达的多个层次的交流“诉求”,即当前学界乱学滥用语言所述的所谓的“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才是言论组合应用法的“依据 ”和“内容”。语言的内容是人类学用语言所表达的交流“用意”。这个用意 ,是交流单方看着交流对方的脸色,所整合呈现的,认为可与交流对方达成共识的“情志主张”和“调和愿望”。
  由于华语是当前人类最优秀的语言,因而学起来的难度就更大,不会象以吕淑湘为语的学者模仿西言的所谓“语法”所解说的那样苍白和脱离实用功能。就我所推荐给你的《试论权利拜物教形成的历史文化根源和中华文化的重建》一文所表达的主张而言,华语文化的重建之路,就正如您所述的回归“人之为人的存在论基础”。
  正是因为如此,语言所表达的内容才既不可认定为对事物的认识,也不可认定为是交流单方的“思想 ”或私人的“本意”。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用人类学用语言时,常常“说谎”的事实来反证。“谎言”的“内容”是试图用于欺骗交流对方的用意。这样来反证,就已完全证明了“语言的内容”,从来都不是人类的知行活动原理以外“鬼使神差”来的“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或“真理”;而是由人类在学用语言的过程中拟定的。其中的诚与伪,得周详辨析并结合经验,才可能具备周全的“揭穿谎言”的批评能力。语言的学法用法在于说理要讲得通情,约法能秉执公正,写法要调和无辱。
  我们知道人际交流并不是用你拿出一支“笔”来,他拖来一把“椅子”的办法用实物来呈送给对方看的。被歪曲理解的言外“事”或“物”,不能用于交流,也不是语言的“内容”。说事是为了使人明事理,论物是为了使人尽物用。对于这一点,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表述为:
  “能动性”。
  “能动性”说法,用纯正的华语通俗用语所应表达清楚的意思是——没有活动主体,就没有活动主体的所知。活动主体所知的一切,一统来源于生命机能活动原理。脱离活动主体的活动原理之外而独立的所谓“物质世界”不存在。而对于这一点,所谓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则表述为“孤立的事物不存在”。个中实在的问题在于,华语译本中的所谓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同时又说,“物质运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其意思是说,没有人类的探索发现活动之前,就“孤立存在”了。对这两个自相矛盾的说法,用两千多年前发生的《奇门遁甲》来批驳,就能批驳通透了。“奇门遁甲”说法的意思是说——当我们求证起源问题时,发现所求证的体系是没有第二个不同的系统与其构成互作用关系的,而只是一个独立不改的体系时,就不要再求证其源头(甲)了。与“孤立的事物不存在”所说的是同样的法理。人类要不存在,人类所知的一切否存在问题就属于瞎话、胡话了。对这个廖题,下面还要进一步批驳。
  人类进入了科研工业时代才对于物质运动的探索发现,具备了较为周全的探索发现能力。这个“发现物质运动先在”的事实 和用语言写成了科研论文的事实,是不是事实,是不是属于“形而上学”范畴?
  由于人类的探索发现能力是有局限的,所以人类的探索发现成果不真实;因而人类对于探索发现成果进行表述的“形而上”,是虚妄的。依此所导出的“唯物主义认为”结论是“语言是空洞不实的形式化体系。
  诟病语言是附属于物质内容的“形式化体系”,至少能让我们拟出一个“三选一”的选择题,来用以澄清,到底确认“真实”的依据是什么;并精确定位所谓的“真实”或“真理”对于人类到底有什么用,是否可揭示无误并可共同操持应用。
  这也正是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华文译本中所述的“什么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哲学的根本问题”的问题,也是佛教偶像所获的“法号”所标示的“如来”问题,用天主教用语叫“主”或“圣诞”,用道教用语或可叫“原始天尊”,用解析问题关系的适用语言叫“前因后果”,用生命科研适用语言叫“基因”;用生物学语言表述就叫“物种起源”,用水文议题适用语言叫“源头”,用人类学用语叫“人性”,用新闻学用语叫“由头”,用考古学用语叫“原始”,用学术批评用语叫“立论依据”等。
  华语文化中的“近义词”或所谓的“同义词”极多,其它文化没法攀比。因为人类的语言文化的原初语言,不可能脱离“简图语言”范围。所以说我早已断定,当前人类的语言文化只有华语文化是自古以来延续下来的原初语言。用当前的流行用语叫“原生态”语言。绘图表意,我估计是在人类学会利用火之后才发生的。因为学会了利用火,炭就是切近易得的会图表意交流辅助用具了。并且围火而坐时,大体是激烈活动后的闲暇时间,所以才有了更充浴的思考整理活动经验和表达交流意图的情趣。使用火,应是语言约用的交流关系促成的成熟条件。渔猎活动中适用的是喊叫沟通,围火而坐烧烤食物时就有了利用木炭绘简图交流的“闲情逸趣”。慢慢地就把简图的约用规范化了。形成了最基础的“水”、“火”、“木”、“穴”、“人”、“日”、“云”“土”、
  “鱼”、“石”、“鸟”等早期文字。个中包容了早期人类的大量生活经验和血泪教训和交流智慧。
  诟病语言文化信用体系是与事物相对应的,空洞的形式体系,并简单地认定语言是事物的“形式化外壳”,所拟定的“三选一”选择题是:
  1、物质运动发生于还没有人类以前,地球已形成四十多亿年了。地球形成之初,地球上没有生命迹象。
  2、人类的知行能力,发育到突破宗教“神创论”并进入科研工业时代后 ,在《天体运行论》天文学研究成果达成广普周之以后,华语文化人群才知道大地原来是一个球体,地球原来是围着太阳转的。
  3、华语文化人群基于对《天体运行论》译文本的阅读得知了地球是圆的,于是早已被人们常用的“地”字和“球”字,才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地球”组合应用法——这是人类探索发现能力增进,在华语语言文化学识的学法用法上发生的一个重大的,从农业文化向科研文化“文化转型”级别的突破;并从此遗弃了“天圆地方”说法。
  ——可事实上华语文化却没有适时成功转型,错过了工业时代的第一轮发展机遇,并蒙受了清末之后的百年落后挨打屈辱。其屈辱根源,就在于语言文化上的自闭不化。在清末变法运动和白话文运动中,既遗失了优学传统学识又粗劣地译入了外文译本,造成了华语实用语言的不文不白、不今不古、不中不外的难于达成一体自洽的“不成体统“遗害”。实用语言的不成体统,说服不了割据军阀,就有了北阀战争;然后有了猿世凯逼宫、张荀复辟。“问题与主义”之争吵了一回,既没有拒止外辱,也没有劝和内战。华语实用语言陷入了一个史无前例的丧失了说明、说服、说和应用功能的“混杂期”。所以就发生了西方工业科研崇尚、以劳苦者的利益为本崇尚和军伐割剧崇尚军事暴力的“信仰冲突”。把信仰语言文化学说的公益无害应用功能的信仰,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忽略遗失了。在这种情况下,以中国共产党为主,译入了华语译本“马克思工业科研资本运作策划”论著,补充到华语中来,并成了建党立国的信仰学说。作为工业科研时代的启蒙论著,无疑是对工业时代的科研、工业繁荣和资本融通具有指导意义和知行活动秩序规范功用。但作为为工业提供生产源料的工业科研,却是为工业生产服务的而不是直接人类服务的。物质科研为工业提供生产源料,与为人类的生活服务之间,还隔着工业生产和产品销售(分配)环节,才能与满足人们所谓的“物质需求(不是生活需求)”联系起来。这就造成了在思路和表述上的麻烦。工业科研,是为了人类的生活需要而立项的,还是为了追求物质运动真理而立项的?
  科研成果、人类知行活动成果,语言文化传续成果是三个不同的发生原理系统,“三选一”之下确认哪一个系统是事实可信并有用的,在没有辨明其发生先后次序和构成关系的情况下,都无法解说通透。而解说通透,是怎样学用语言来解说层次的问题:
  1、如果物质运动先在于还没有人类之前,就不属于人类的知识。
  2、如果物质运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人类却在表述它,人类就不是人。
  3、如果人类是代物言物的神,所说的话就不是人话。
  我这样“说反话”就全面颠覆了当前学界对“唯物主义 ”的解读思路和解说用语。这是我十多年以前就已达成的学研新突破。请不必急于唾弃和否定。
  A、物质运动规律是通过人类的探索发现所获知的,不能逃离人类的知行活动原理。轵是科研用语把“物理”的表述用语没有还原表述为“物理知识”而已。再个相关系统的构成关系要用两个词的组合应用法来表述。表述为“物理知识”时,主述的只是人类知识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人类的知识体系远比物理知识宠大得多。
  B、把人类获知的物理知识纳入“知识”一统后,就可以省去“物理”,而只表述为“知识”就行了。只是我们在学用“知识”一词时要注意“知识”时 ,知道它是对人类所知的一切的统观总述语言就行了。
  C、把“物理知识”统合代入“知识体系”并总述为“知识”还不够。还要揭示清楚我们自己获得“物理知识”的过程,是通过读书获得的。而通过读书获得的知识,就属于人们共学通用的“语言文化学认”的范围,并一统总述为“学识”了。
  D、物理、物理知识、知识,文化学识。我们这样咬文嚼字,就能区分清楚“物理知识是”是科学家的探索发现成果。而不是阅读《物理学》读本的广大读者的知识,而只是通过读书所获得的学识。这样来看,“知识就是力量”的说法是大有不周的。人们一生通过自己的生活活动所能获得的知识很有限,而通过读书学到的“学识”却是不可限量的。个体的获得的知识还没有通过转化,转公成“文章化”化的“文化学识”时,就不能发生周全的共学通用功能。而这种“文章化”的转化写作过程,所适从的是语言文法通用法则。如此来看,只有物理学科学家是懂物理的,而 我们文化公众是大体不懂物理的,只读过《物理学》读本。懂得了这一点,也就会进一步懂得文化学者研究所谓的“哲学”讨论的却是天文物理问题,是可笑的了。因为“学说”是由言论按照特定的文法结构成的。不论我们研究“什么学”,所研究的只是该学说文本。“学识”在共学通用的读本中。“知识”在人的脑子里。“物理”是通过科学探索还没有揭示完全的体系,而物质运动“真理”只是科研所设定的一个终极目标。科学家们正在努力“追求真理”,而文化学者们则正在追求“法理”。这个法理是指读书法和写作法,这个各学科通用的“基本法”。人际交流讲情理,科学家求证物理,谈论议事言学法用法讲的叫“道理”,谈论读书法与写作法时所讲的叫“法理”。而各类文章的写作文法结构法纲,古语称之为“德”。所以说 ,“德”不是私人所有的。“品德”说法原本是提我们在阅读一篇文章时,得通过“品味”其全篇的文法结构,才能审明其文法结构法纲。后来在学法用法上,由于拍马屁虚夸别人的话较多,慢慢就变异了用法,把“德”给私有化了。人可以讲道德,守道德,不能“有道德”——得志就会猖狂。人是会变的。信人不如信法。共同信守法就能达成互相制衡,相信人是有道德的,不会贪脏枉法并赋予其特权,就一定会发生贪脏枉法的贪官。我们努力地整合语言的学法用法体系,并试图通过整合各类语言的应用功能关系来成全“语言文化学识应用功以总论学说”,其终端用意就在于为法学语言的学法用法在成公正不偏,和宣讲法的宣传策略用语调和无辱作准备。全人类共同信仰法策实施法案的合和无期——法策合和,则“天下翕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5

帖子

11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15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 05: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帖写得人太累了,并且不顺畅。录入错误也不再纠错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5

帖子

11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15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 06:03:38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写学评    2018-10-27 09:01:46
  不贵难得之货——不用马云是怎样发大财的等贸敛才成功的言论忽悠人。
  兵者,不祥之器——战争动员策划言论,是不祥和的有害言论。
  道德经全篇,都在解说各类言论的功用和学法用法法则。全篇的总结结论是“天道无亲,恒与善人”——思辨解说言论的应用功能的学说,不是解说人际亲疏问题的学说,而是为了调和人类将来的生活秩序,使人们长久地和平共处。
  -----------------------------
  @天命不敢辞 2018-10-27 15:42:36
  这些德命题来源于对历史语言文化学识的综观总览;
  是为“基本法”,此言不虚。
  此事体大,容我思量。
  -----------------------------
  对。此事体大!
  以德统道议题,被当下学界给表述成了“价值标准”谬题。这是承学于马主义资本论的早已应用成习的工商金融议题适用语言。
  很显然,“学术批评依据”是批评标靶文本的文法结构法纲。断章取义的批评法,批评的统观高度是不够的。把“学术批评依据”谬述为“价值标准”,显然是学术批评议题下的“跑题”滥言。
  这说明,学术批评议题遇到了多方面的屏蔽阻碍。
  一是四十年我执教中学语文课时,对于整篇文章的文法结构法纲的提取,称之为归纳“中心思想”;当下的主流舆论也是“以思想为指导”。
  二是依据马克思说义物质精神二分法,当下通用的说法叫“讲话精神”。
  三是古语将其称之为“德”,当下对“德”字的用法已经变异。
  四是把文化学识应用功能体系整合成一部总学说,该学说的文法结构法纲本来是对于全人类的共同信仰是什么的归纲总结;而当下在华语文化中的信仰问题,还是一个党内问题。
  五是学术新成果发生了,重重人为设置的障碍阻止了立项研讨和广普辅学。
  六是当下利用网络交流便利,呼吁学术批评合作,却无法唤醒人们。仅在十年前开展过三年、三届论文评优活动,却不欢而散了。
  由此我们可知,当一种语言文化的传续出了问题时,所化育的人文学品就已经出了问题。对一种文化的走向衰亡挽回办法,正如人们救助伤病野生动物一样,得用一种麻醉剂首先阻止其抗争挣扎。而这个办法对于人类却大体是不可行的。华语学界千百年来声言着“超越自我”——可却一概无外地落地了一个“超脱的自我”——仍未奉公。仍不肯担当公益学务。没有一批前沿学者精诚合作并与当局达成良好沟通合作的前题,文化的衰败就不可阻挡!
  看中东宗教文化人群相抗不止,看西欧科研工商文化敛财无度,看华语文化争权向利公私不分,看国际军备互增危如垒卵……全人类共和秩序遥遥无期!
  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可学界却离题万里解不通它;只要我能把我所译著的《关于对抱一法的解密译著和对该学说应用功能的解说》一文顺利出版,华语文化的觉醒复新,就或可有一线希望。可怎奈,学者们都大体是自闭排外的,不能首先发生几个前沿学者示范学评合作,出版了也如同文化垃圾。《道德经》被广泛传阅两千五百多年了,还不是胡猜乱解,味同嚼蜡?
  ——会语学界,愁人啊——愁死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