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曰静2017

帛书《老子》甲本VS《道德经》流行本

[复制链接]

3

主题

204

帖子

42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27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 10:33:21 | 显示全部楼层
甲本(30)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楚棘生之,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焉。果而勿娇,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弗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物壮而老谓之不道,不道蚤已。
  注:
  事,shi4,侍奉,例如:治人事天莫若啬。
  好,hao4,喜爱,与“恶”(wu4)相对。
  还,huan2,回到原处或恢复原状。
  娇,jiao1,同“骄”,自满,自高自大,不服从;例:娇横。
  已,yi3,停止。
  弗得已,没有取得成功。
  解:一个用道去辅佐君王的有识之士,不以武力去侵略别的国家,而是谋求与别的国家一起和平共处。经历过战争的地方生灵涂炭、楚棘丛生,善者在取得胜利后不继续逞强。取得胜利后不要骄横,不要自大,也不要自夸。战争取得胜利后不能解决存在的问题而又以此自居,叫果而不强。有能力发动战争叫强,事物在强大后变衰弱称之为不道,既然不道所以不要发动战争。
  流行本(30)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译文:依照“道”的原则辅佐君主的人,不以兵力逞强于天下。穷兵黩武这种事必然会得到报应。军队所到的地方,荆棘横生,大战之后,一定会出现荒年。善于用兵的人,只要达到用兵的目的也就可以了,并不以兵力强大而逞强好斗。达到目的了却不自我矜持,达到目的了也不去夸耀骄傲,达到目的了也不要自以为是,达到目的却出于不得已,达到目的却不逞强。事物过去强大就会走向衰朽,这就说明它不符合于“道”,不符合于“道”的,就会很快死亡。
  对比分析:
  “果而弗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物壮而老谓之不道,不道蚤已”的意思可结合“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即老谓之不道,不道蚤已”这一句来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204

帖子

42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27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 10:49:57 | 显示全部楼层
甲本(31)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铦袭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注:
  铦,xian1,利器。
  袭,xi2,趁人不备,突然攻击;例:空袭。
  解:战争给基层的平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人们都痛恨它,所以鼓吹用战争来解决争端的人不要以此自居。君子之事越多越好,用兵之事则越少越好,所以说战争不是君子用的东西。 战争给基层的平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用到它。利用精锐部队去袭击对方虽然容易得手,但不要以此为美,如果以此为美那就等于是以杀人为乐,以杀人为乐的人是不能够得志于天下的。所以吉庆的事以左为上,丧葬的事以右为上,所以偏将军站在营帐的左边,上将军站在营帐的右边,也就是说军营议事是以丧葬的礼仪来站位置的。战败用哭泣来告诉失去亲人的悲哀和痛苦,战胜用丧礼妥善安置牺牲的将士们的遗体和灵魂。
  流行本(31)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译文:兵器啊,是不祥的东西,人们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它。君子平时居处就以左边为贵而用兵打仗时就以右边为贵。兵器这个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淡然处之。胜利了也不要自鸣得意,如果自以为了不起,那就是喜欢杀人。凡是喜欢杀人的人,就不可能得志于天下。吉庆的事情以左边为上,凶丧的事情以右边为上,偏将军居于左边,上将军居于右边,这就是说要以丧礼仪式来处理用兵打仗的事情。战争中杀人众多,要用哀痛的心情参加,打了胜仗,也要以丧礼的仪式去对待战死的人。
  对比分析:
  在古代以左为尊,以右为卑。引申为提倡的事物为左,不提倡的事物为右。最后一章“是以圣人右介,而不以责于人”中的右用法也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204

帖子

42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27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 11:25:40 | 显示全部楼层
甲本(32)第三十二章
  道恒无名。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俞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俾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于江海也。
  注:
  宾,bin1,礼敬,用宾客的礼节相待。
  俞,yu2,允许。
  殆,dai4,危险。
  俾,bi3,使。
  犹,you2,相似,如同。原文“猷”,古代为“犹”的异体字。
  之,到。
  解:道是一种不分阴阳的虚无混成,所以保持没有矛盾和争斗。朴这种品质看起来似乎微不足道,但天底下没有谁能够臣服它,侯王如果能守住这种品质那么万物之间自会相敬如宾。打个比方适逢干旱天降甘露,基层的平民不要上层的官长发布命令他们自己就已经把珍贵的水每家每户分配均匀。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承袭了祖上的爵位,爵位已经有了就应该懂得去克制自己违背自然的欲望,懂得去克制自己违背自然的欲望所以就不会有什么危险。这样就使道在天下的运行就像千千万万的小流同归于江海。
  流行本(32)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译文:“道”永远是无名而质朴的,它虽然很小不可见,天下没有谁能使它服从自己。侯王如果能够依照“道”的原则治理天下,百姓们将会自然地归从于它。天地间阴阳之气相合,就会降下甘露,人们不必指使它而会自然均匀。治理天下就要建立一种管理体制,制定各种制度确定各种名分,任命各级官长办事。名分既然有了,就要有所制约,适可而止,知道制约、适可而止,就没有什么危险了。“道”存在于天下,就像江海,一切河川溪水都归流于它,使万物自然宾服。
  对比分析: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的意思可结合“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这一句来理解:现在国家实行的世袭分配制度,封地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都是根据君王的宗亲关系来确立的,君王最害怕的是臣子因对分配不满而蓄意谋反。亲,泛指有血统或婚姻关系的人;例:亲,九族。——《左传·昭公十四年》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204

帖子

42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27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 11:58:30 | 显示全部楼层
甲本(33)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忘者寿也。
  注:
  智,聪明,智力强。原文“知”,古同“智”。
  所,suo3,假借为处,处所,地方。
  解:能够了解别人的长处是聪明的表现,但能够看到自己的不足则更为明智。能够战胜他人确实是有力量,但能够战胜自己则更为强大。懂得返本而知足是真正的富有,而能够坚持不懈是因为他志向高远。事业不失其根本所以长久,而死后仍然被人怀念才是真正的长寿。
  流行本(33)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对比分析:
  这一章和前面“炊者不立”、“曲则全”两章的意思一样,看问题应该全面而不应该片面,特别是要看到事物的根本和自身的不足,减损自己违背自然的欲望和行为,保持与整体在阴阳两方面之间处在相对平衡的和谐状态。对于用道治天下来说,就是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要具有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的不争之德,认识到自己的富有和地位是基层的平民赋予的,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不能脱离基层的平民甚至去损害他们本应该得到的权利和利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204

帖子

42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27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 12: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甲本(34)第三十四章
  道泛兮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注:
  泛,fan4,浮浅,不切实;例:空泛。
  名,ming2,功业,功名。
  名有,意动用法,以有为名。
  归,gui1,趋向,归向;例:若水之归海。
  解:道是虚无是混成讲起来虽然空泛,但是对于怎么去应用它却是可以很好地把握的。成功遂事之后不要想着去占有它(生而弗有),万物归附于你的时候也不想着去主宰它(长而弗宰)。像这样保持没有违背自然的欲望就可以成就小的事业,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当然也可以成就大的事业。圣人所以能够成就大的事业得到人们的拥护和爱戴,就是因为他自己从不自大不为大。
  流行本(34)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译文:大道广泛流行,左右上下无所不到。万物依赖它生长而不推辞,完成了功业,办妥了事业,而不占有名誉。它养育万物而不自以为主,可以称它为“小”,万物归附而不自以为主宰,可以称它为“大”。正因为他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伟大、完成它的伟大。
  对比分析:
  对于这一章可结合下面这三句话来理解:
  1、“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是谓玄德”:德用道去生发它积蓄它,有所生而不占有、有所长而不主宰这就叫玄德。
  2、“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这些臣子们的处世信条是:成功遂事之后做一个高人一等的贵族和士大夫就叫“我自然”。
  3、“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一个人想把难的事情做好就必须先把容易的事情做好,想把大的事情做好就必须先把小的事情做好。天下的难事是从简易的事情开始的,天下的大事是从细小的事情开始的。所以圣人总是不自大不为大,也因此能成其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204

帖子

42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27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 13:06:12 | 显示全部楼层
甲本(35)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格止。故道之出言曰:啖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
  注:
  执,zhi2,拿着;掌握。
  饵,er3,糕饼;食物。
  格,ge2,划分成的空栏和框子,引申为限度。
  啖,dan4,吃,原文“淡”;例:啖饭。
  既, ji4,完毕,完了,引申为完成某事。
  解:明白了为道就是不断减损自己违背自然的欲望和违背自然的行为,使万物不脱离其根本,保持其与整体在阴阳两方面之间处在相对平衡的和谐状态,那么无论去到哪里对己对人来说都是有利无害的。安于平淡稳定的生活,乐于救济比自己过得差的人,发现做过头的事情立即停止下来。所以道的出现有人这样说:吃它没有味道,看它看不见,听它听不到,用它又做不出什么具体的东西。
  流行本(35)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译文:谁掌握了那伟大的“道”,普天下的人们便都来向他投靠,向往、投靠他而不互相妨害,于是大家就和平而安泰、宁静。音乐和美好的食物,使过路的人都为之停步,用言语来表述大道,是平淡而无味儿的,看它,看也看不见,听它,听也听不见,而它的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无限制的。
  对比分析:
  一、流行本“过客止”,甲本“过格止”;流行本“道之出口”,甲本“道之出言曰”:客与格、口与曰字形相近。
  二、“道之出”和“道之物”是有区别的,“道之出”是说道是伴随减损违背自然的欲望和违背自然的行为出现的,“道之物”是指道本身。
  1、“道之出”是指道的运动是往回走复归于其根的,为道者通过不断减损自己违背自然的欲望和违背自然的行为,使万物不脱离其根本,保持其与整体在阴阳两方面之间处在相对平衡的和谐状态。
  2、“道之出”可以参照“沕望”来理解:“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谬其下不惚,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沕望。”
  3、“道之物”的描述请见甲本第二十一章和第二十五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204

帖子

42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27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 13: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甲本(36)第三十六章
  将欲拾之必古张之,将欲弱之必古强之,将欲去之必古兴之,将欲夺之必古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脱于渊,邦利器不可以示人。
  注:
  拾,shi2,收,敛,整理;例:收拾。
  古,gu3,过去的,以前的,与“今”相对。
  微,wei1,精深,精妙;例,微妙。
  示,shi4,表明,把事物拿出来或指出来使别人知道。
  解:天道恶盈将要整治它必然是过去放纵了它,将要削弱它必然是过去强化了它,将要去除它必然是过去兴起了它,将要剥夺它必然是过去给予了它,这就叫“微明”。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应该明白:柔弱胜过刚强,鱼儿不能离开渊潭否则生命就会有危险,国家的利器决不可以用作压迫基层平民的工具。
  流行本(36)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译文: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强它;想要废去它,必先抬举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这就叫做虽然微妙而又显明,柔弱战胜刚强。鱼的生存不可以脱离池渊,国家的刑法政教不可以向人炫耀,不能轻易用来吓唬人。
  对比分析:
  一、流行本“固”,甲本“古”:固与古字形相近。流行本变成了讲阴谋,而不是讲道德。本章的中心思想是劝导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要懂得返本归源、知雄守雌、与民无争,而不能忘本负义、仗势欺人、巧取豪夺。
  二、“柔弱胜刚强”可参照下面两章来理解:
  1、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又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2、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故圣人之言曰:受邦之诟,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祥,是谓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三、“邦利器”指国家的财富和权力;“示人”指滥用国家的权力和财富压迫基层的平民。“邦利器不可以示人”的意思可参照“官多利器而邦家滋昏”这一句来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204

帖子

42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27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 13:56:59 | 显示全部楼层
甲本(37)第三十七章
  道恒无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阗之以无名之朴;阗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
  注:
  阗,tian2,充满;填塞。
  解:道永远保持无为的本性,侯王如果能守住它,万物之间将自行朝着平衡和谐的方向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违背自然的欲望,而去干扰和破坏万物之间的自然运行该怎么办?我将用无名之朴的品质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用无名之朴的品质处处严格要求自己,那么这种违背自然的欲望就会消失。违背自然的欲望消失了,不再去干扰和破坏万物之间的自然运行,天地自己将会把它们扶正。
  流行本(37)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译文:道永远是顺任自然而无所作为的,却又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所作为的。侯王如果能按照“道”的原则为政治民,万事万物就会自我化育、自生自灭而得以充分发展。自生自长而产生贪欲时,我就要用“道”来镇住它。用“道”的真朴来镇服它,就不会产生贪欲之心了,万事万物没有贪欲之心了,天下便自然而然达到稳定、安宁。
  对比分析:
  一、甲本“道恒无为”原文是“道恒无名”,我根据这一章的意思改为了“道恒无为”。流行本“镇”,甲本“阗”:镇与阗字形相近。
  二、甲本是“道恒无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流行本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流行本中的“而无不为”是后人加进去的。
  1、“无为”将“自化”则顺理成章,流行本在中间加一句“而无不为”显得突兀。
  2、本章强调的是“无为”而不是“而无不为”。强调“而无不为”的是另外一章: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将欲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
  三、自化:在没有人的干扰和破坏的情况下,万物之间相互作用自行朝着平衡和谐的方向发展。
  四、无名之朴的意思可结合“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这一句来理解。无名之朴: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的不争之德。
  五、“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的意思可结合“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这一句来理解:其中的道理就好比是浑浊的水,沉淀下来慢慢就清了,怎么可以去搅动它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204

帖子

42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27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 14:04:30 | 显示全部楼层
-----【德经】-----
  甲本(38)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而取此。
  注:
  不德,上德依道而行,德随道生,不宣讲德而有德。
  不失德,下德与道违行,德无所出,虽宣讲德而无德。
  攘臂,指捋起袖子,露出胳膊表示振奋。
  华,hua2,浮华。
  解: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所以失道后就宣讲德,失德后就宣讲仁,失仁后就宣讲义,失义后就宣讲礼。礼是道德仁义礼的末端,是最没有忠信的东西,用礼治天下表明当时社会的精神面貌已处在最混乱的时候。以前的书中有关用礼治天下的记载,那都是道的华丽的外表,也是最容易迷惑人欺骗人的东西。所以大丈夫学习恒无名的道居其厚,而不学习以前书中记载的礼居其薄;用道治天下居其实,而不用礼治天下居其华,所以去彼而取此。
  流行本(38)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译文:具备“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外在的有德,因此实际上是有“德”;具备“下德”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道”,因此实际是没有“德”的。“上德”之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上仁”之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义”之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上礼”之人要有所作为却没有回应他,于是就扬着胳膊强引别人。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而且是祸乱的开端。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由此愚昧开始产生。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浇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弃浇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
  对比分析:
  一、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人类社会在有名的作用下不断向前发展,在无名的作用下达到平衡和谐。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往往会因为自己违背自然的欲望,通过手中的权力和财富去干扰和破坏社会上下之间的平衡和谐,这就是为之。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做到返本归源、知雄守雌、与民无争,保持社会上下处在相对平衡的和谐状态,这就是无为。无以为和有以为是指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的为之或无为做法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影响和变化。
  二、道的运动是往回走的(返本归源:反也者道之动也),而道的应用是弱着来的(知雄守雌:弱也者道之用也)。对于这一章读者可结合下面两章来理解。
  1、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望唯忽,忽呵望呵中有象呵,望呵忽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请呵,其请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
  2、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亭之督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204

帖子

42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27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 14:53:56 | 显示全部楼层
甲本(39)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废,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谷毋已盈将恐竭,谓万物毋已生将恐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
  注:
  竭,jie2,穷尽;例:彼竭我盈。 --《左传·庄公十年》
  蹶,jue2,跌倒。
  不谷,不善,古代王侯自称的谦词。
  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这是在提醒侯王要懂得亲民返本而不是高高在上,因为侯王拥有的富贵已经达到极限,往上没有再给予他的了。
  之,往,到。
  禄,福。
  硌,ge4,凸起的硬东西跟身体接触,使身体感到难受或受到损伤。
  解:过去人们有对得一的认识:天得一而清,地得一而宁,神得一而灵,谷得一而盈,万物得一而生,侯王得一而天下正。这样导致的另一种情况是:天不停止清将恐裂,地不停止宁将恐废,神不停止灵将恐歇,谷不停止盈将恐竭,万物不停止生将恐灭,侯王不停止贵以高将恐蹶。而天所以清是因为宇宙中的星球沉淀了浊气,地所以宁是因为已进入冬季万物收藏,神所以灵是因为聚结了信众的虔诚,五谷所以盈是因为母株为它提供了依托,万物所以生是因为得到天地的孕育,侯王所以贵以高是因为有基层平民的拥戴,所以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而以下为基。侯王自称孤、寡、不谷,这是在提醒侯王要懂得亲民返本而不是高高在上,因为侯王拥有的富贵已经达到极限,往上没有再给予他的了。所以侯王保持没有违背自然的欲望不去占有那些难得之货,对基层的平民来说就像得到了代表福禄的宝玉,对他自己来说就像丢弃了野外硌人的石头。
  流行本(39)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至誉无誉。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译文:往昔曾得到过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宁静;神(人)得到道而英灵;河谷得到道而充盈;万物得到道而生长;侯王得到道而成为天下的首领。推而言之,天不得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得安宁,恐怕要震溃;人不能保持灵性,恐怕要灭绝;河谷不能保持流水,恐怕要干涸;万物不能保持生长,恐怕要消灭;侯王不能保持天下首领的地位,恐怕要倾覆。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们自称为“孤”、“寡”、“不谷”,这不就是以贱为根本吗?不是吗?所以最高的荣誉无须赞美称誉。不要求琭琭晶莹像宝玉,而宁愿珞珞坚硬像山石。
  对比分析:
  一、流行本“贞”,甲本“正”;流行本“无”,甲本“毋”;流行本“誉”,甲本“与” :贞与正音相近,无与毋音相同,誉和与音相近。
  二、“得一”指的是万物保持与整体在阴阳两方面之间处在相对平衡的和谐状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