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曰静2017

帛书《老子》甲本VS《道德经》流行本

[复制链接]

3

主题

204

帖子

42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27
 楼主| 发表于 2020-9-30 17:59:58 | 显示全部楼层
甲本(10)第十章
  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槫气致柔能婴儿乎?修除玄监能无疵乎?爱民活国能毋以为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是谓玄德。
  注:
  营,ying2,围绕,缠绕;例:以朱丝营社。——《公羊传·庄公二十五年》
  魄,po4,人的思想或精神。
  抱一,bao4yi1,执一。
  离,li2,违背,背离;例:偏离。
  槫,tuan2,聚结,运转。
  监,jian1,牢,狱。
  疵,ci1,缺点或过失;例:瑕疵。
  阖,he2,关闭。
  解:坚持守中执一的思想能不偏离吗?运转平衡阴阳之气以致柔顺稳定,能达到像婴儿一样的和谐纯真状态吗?修除违背自然的欲望的监牢,能没有瑕疵吗?爱民活国能不去干扰和破坏社会上下之间的平衡和谐吗?天门的开启和关闭能用守雌的正确方式吗?明白四达能不去宣扬和传播那些反自然的知识吗?德用道去生发它积蓄它,有所生而不占有、有所长而不主宰这就叫玄德。
  流行本(10)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抟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译文:精神和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能像婴儿的无欲状态吗?清除杂念而深入观察心灵,能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能遵行自然无为的规律吗?感官与外界的对立变化相接触,能宁静吧?明白四达,能不用心机吗?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这就叫做“玄德”。
  对比分析:
  一、天门:有名和无名是两个不同的世界,进出有名和无名之间的门就是天门。
  二、“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可参照“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式”、“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来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204

帖子

42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27
 楼主| 发表于 2020-9-30 18:27:38 | 显示全部楼层
甲本(11)第十一章
  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而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注:
  卅,sa4,三十。
  毂,gu3,车轮中心,有洞可以插轴的部分。
  埏,shan1,用水和(huo2)土;例,埏埴。
  埴,zhi2,黏土。
  牖,you3,窗户。
  利,li4,可用来满足人自身物质或精神需求的产品。
  用,yong4,物质使用的效果;例:功用。
  解: 用辐条和车毂拼装成轮子,可以用来制造车子。用黏土和水制成坯子放在窑中加热,可以用来烧制陶器。石料用凿子等工具加工成门窗,可以用来建造房屋。对它们的拥有者来说,车子、陶器、房屋是有是利,而能够充分发出它们的作用是无是用。所以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流行本(11)第十一章
  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对比分析: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204

帖子

42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27
 楼主| 发表于 2020-9-30 19:24:40 | 显示全部楼层
甲本(12)第十二章
  五色使人之目盲,五音使人之耳聋,五味使人之口爽,驰骋畋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方。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
  注:
  畋,tian2,打猎。
  行,xing2,实际地做;例:行医。
  方,fang1,控制,占有;例:维鹊有巢,维鸠方之。——《诗·召南·鹊巢》
  为,wei2,做,行。
  解:诱人的美色,使人看不清事情的真相。动听的谄言,使人听不进正确的意见。可口的食物,使人越来越贪吃好喝。打猎驰骋,使人心变得凶狠发狂。难得之货,使人萌生占有它的欲望。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畋猎、难得之货会使人失去朴素的天性,所以圣人之治主张为本为腹而不主张为末为目,因此去彼而取此。
  流行本(12)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译文: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对比分析:
  一、“为目”是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畋猎、难得之货的代称,因为“五色使人之目盲”排在了第一句,这样安排的作用是为了论述的简便。
  二、“难得之货使人之行方”可参照“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来理解。
  三、这一章可结合后面这章来理解:“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唯有环官燕处则昭若,若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204

帖子

42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27
 楼主| 发表于 2020-9-30 20:28:52 | 显示全部楼层
甲本(13)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也,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女何以寄天下?
  注:
  贵,gui4, 值得看重,重视。
  若,ruo4, 如,像;例:安之若素。
  若,ruo4, 用于疑问,相当于怎么、哪里。
  女,ru3,文言代词,你;例:女将何往?
  解:“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什么叫“宠辱若惊”?作为君王没有原则去宠爱自己的臣子,那么对他来说得宠是惊失宠也是惊。什么叫“贵大患若身”?治理天下我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私心,等到我没有私心那我又还有什么大患呢?所以君王如果以自己的私利为贵来治理天下,那么基层的平民怎么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你?君王如果以自己的私利为爱来治理天下,那么你又将用什么寄命于天下的平民?
  流行本(13)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译文: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得宠是卑下的,得到宠爱感到格外惊喜,失去宠爱则令人惊慌不安。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什么叫做重视大患像重视自身生命一样?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会有什么祸患呢?所以,珍贵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他;爱惜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对比分析: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有何患”中的“身”与“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中的“身”都是指个人的私心或私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204

帖子

42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27
 楼主| 发表于 2020-9-30 22:04:45 | 显示全部楼层
甲本(14)第十四章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谬其下不惚,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沕望。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注:
  捪,min2,抚,摹。
  诘,jie2,问也。
  谬,miu4,差错。
  名,ming2,说出;例:不可名状。
  沕,mi4,隐没。
  望,wang4,希图,盼;例:欲望。
  执,zhi2, 相当于“用”、“凭”。
  御,yu4,驾驭。
  纪,ji4,记载;例:纪年。
  解:看它看不见,于是把它叫做微;听它听不到,于是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着,于是把它叫做夷。这三者都无法去追问,所以混合在一起来讲。往上不会有什么差错往下也不会有什么恍惚,可是找啊找啊就是无法用什么来形容,到头它又复归于什么东西也没有,这就叫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这就叫沕望。为道的人不断减损自己违背自然的欲望和违背自然的行为,减损再减损以至于能做到不去干扰和破坏万物的自然运行。万物在没有人的干扰和破坏的情况下,会自行达到相对平衡的和谐状态,所以能保持长久。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做到返本归源、知雄守雌、与民无争,保持社会上下处在相对平衡的和谐状态,以此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就叫“道记”。
  流行本(14)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译文: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夷”;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这三者的形状无从追究,它们原本就浑然而为一。它的上面既不显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晦涩,无头无绪、延绵不绝却又不可称名,一切运动都又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道”的规律。
  对比分析:
  一、甲本是:“一者其上不谬其下不惚,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沕望”,流行本是“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甲本是沕望、流行本是恍惚,正是因为这两个词的差别,使人们一直以来都认为这段文字是在描述道的。其实这一章和另外两章一样,都是用来描述沕望的(减损违背自然的欲望的):
  1、道冲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2、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格止。故道之出言曰:啖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
  二、甲本是“以今之道以御今之有”,流行本是“以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过去有过去的情况,现在有现在的情况,当然是以今之道以御今之有。可结合“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故人之所教亦议而教人”这一句来理解。
  三、大家都知道,东西看不见是因为微,所以说“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声音听不见是因为希,所以说“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东西摸不着是因为夷,所以说“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而流行本中则是:“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夷和微两个字错位了。
  四、“以知古始”就是做到返本归源、知雄守雌、与世无争,知道自己是从何处来应该回何处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204

帖子

42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27
 楼主| 发表于 2020-9-30 22: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甲本(15)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曰:与呵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俨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凌释,敦呵其若朴,湷呵其若浊,旷呵其若谷。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蔽而不成。
  注:
  与,yu3,跟随;例:善胜敌者弗与。
  俨,yan3,恭敬,庄重。
  释,shi4,消散,融化。原文“泽”,古同“释”。
  湷,hun2,古通“浑”。
  蔽,bi4,障也。
  解:古代善于为道的人虽然明白了其中的微妙,但为道这种事情过于深奥不好表达。因为不好表达所以古人勉强对为道的情形作了形容,书上是这样的说的:紧跟其后啊就像冬天踩着水过河; 踌躇疑惧啊就像怕四邻;恭敬庄重啊就像招待宾客;涣散啊就像冰遇热融化;敦厚啊就像没有经过加工的木料;浑浊啊就像水不清;空旷啊就像幽深的山谷。其中的道理就好比是浑浊的水,沉淀下来慢慢就清了,怎么可以去搅动它呢?善于为道而健康长寿的人保持没有违背自然的欲望,也正是因为保持没有违背自然的欲望,所以才能够阻止人体过早走入衰老。
  流行本(15)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飉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译文: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为不能认识他,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说:他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踩着水过河;他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他恭敬郑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动洒脱啊,好像冰块缓缓消融;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他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啊,好像不清的浊水。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对比分析:
  一、先天八卦图其实是一个表达事物运动周期的模型。先天八卦图的顺序是(坤>震>离>兑>乾>巽>坎>艮>坤):
  坤:坤为地,为基础、为开始。
  震:震为雷,为恐惧,对应“与呵其若冬涉水”(紧跟其后啊就像冬天踩着水过河);
  离:离为火,为分离,为冲突,对应“犹呵其若畏四邻”(踌躇疑惧啊就像怕四邻);
  兑:兑为泽,为口,为对立,对应“俨呵其若客”(恭敬庄重啊就像招待宾客);
  乾:乾为天,为最高,为分水岭,对应“涣呵其若凌释”(涣散啊就像冰遇热融化);
  巽:巽为风,为木性,为纯朴,对应“敦呵其若朴”(敦厚啊就像没有经过加工的木料);
  坎:坎为水,为润下,为浑浊,对应“湷呵其若浊”(浑浊啊就像水不清);
  艮:艮为山,为静止,为空旷,对应“旷呵其若谷”(空旷啊就像幽深的山谷);
  坤:坤为地,为目的,为结束。
  可见老子描述的为道的过程和先天八卦图的各个卦的含义完全吻合,为道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普通事物运动的过程,就是一个和违背自然的欲望作斗争的过程。
  二、人的一生可分为出生,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死亡。徐生、蔽而不成就是保持没有违背自然的欲望,让身体不过早成熟而维持在年轻状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204

帖子

42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27
 楼主| 发表于 2020-9-30 23:07:23 | 显示全部楼层
甲本(16)第十六章
  致虚极也守静督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天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注:
  极,ji2,准则,目标。
  芸芸,yun2 yun2,形容众多。
  解:致虚就是使万物与整体在阴阳两方面之间处在相对静止的平衡的和谐状态,是为道者行动上的目标;守静就是保持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的恒德不人为去干扰和破坏万物的自然运行,是为道者思想上的敦促,万物在没有人的干扰和破坏的情况下不停地运动,我看到它们与整体之间最后都会自行复归到相对静止的平衡的和谐状态。天物芸芸各自沿着恒道的方向走复归到它的根本,使其与整体之间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的和谐状态就叫“静”,它们各自复归到它的根本而静下来就叫“复命”。万物复归到它的根本,与整体在阴阳两方面之间相对平衡的状态是常态,所以说“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万物脱离它的根本,与整体在阴阳两方面之间激烈斗争的状态是异态,该事物必然在斗争中灭亡而被新的事物所取代,所以说“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则能容,能容事必公,事公能为王,王者因顺天,顺天合乎道,合道就能久,终身都不会有什么危险。
  流行本(16)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译文: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复归于生命就叫自然,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聪明,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
  对比分析:
  一、流行本的译文是站在一个宗教徒修身的角度来理解的。老子说:“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夆,修之于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以此。”他的理论不仅是用来修身的,而且是可以用来修家、修乡、修邦、修天下的,都是要依道而行复归到它的根本,也就是保持与整体在阴阳两方面之间处在相对平衡的和谐状态。
  二、“ 守静督也 ”的意思可结合上一章中的“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这一句来理解:其中的道理就好比是浑浊的水,沉淀下来慢慢就清了,怎么可以去搅动它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204

帖子

42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27
 楼主| 发表于 2020-9-30 23: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甲本(17)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安有不信猷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
  注:
  知,主持,管理;例:以知知邦邦之贼也。
  次,顺序,等第;例: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史记·陈涉世家》
  安,表示:疑问,相当于岂,怎么。原文“案”。
  猷,you2,计谋,打算,谋划。
  百姓,春秋时平民无姓,百姓指有姓氏的贵族和士大夫。
  解:现在国家实行的世袭分配制度,封地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都是根据君王的宗亲关系来确立的,君王最害怕的是臣子因对分配不满而蓄意谋反。这种反自然的以宗亲为纽带的管理方法,势必造成君王和臣子之间信任不足,怎么能不相信下面的臣子什么时候会对自己图谋不轨啊?这些臣子们的处世信条是:成功遂事之后做一个高人一等的贵族和士大夫就叫“我自然”。
  流行本(17)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译文: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是多么悠闲。他很少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对比分析:
  一、“太上下知”是“太上知下”的倒装句,“知”是主持、管理的意思,比如后面的“以知知邦邦之贼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
  二、甲本是“信不足案有不信猷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流行本是“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将两者相比较可以看到:
  1、甲本“猷呵其贵言也”: 猷与悠音相近,只要将呵改成兮,就刚好是流行本的“悠兮其贵言”。
  2、“信不足”后面甲本是案,流行本是焉;“有不信”后面流行本加了一个焉;“百姓”前面流行本少了一个表转折的连词而,后面加了一个副词皆。
  三、对于这一章可根据下面四点来理解:
  1、根据春秋时期的历史记载,百姓一词是指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而不是指基层的平民,当时的百姓和平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2、正是由于君王划分等级的反自然的管理方法造成君臣之间信任不足,才有下一章:故大道废安有仁义,知快出安有大畏,六亲不和安有孝慈,邦家昏乱安有贞臣。
  3、甲本如按流行本断句, 不仅语调与上一章不协调,意思也解不通: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安有不信。猷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
  4、“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其中也提到了“成功遂事”:成功遂事之后不要想着去占有它(生而弗有)。“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的意思应该与这一句保持一致:成功遂事之后做一个高人一等的贵族和士大夫就叫“我自然”。通过比较就知道这两句刚好一个是正面意思、一个是反面意思。
  四、这一章的意思可以结合“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俾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于江海也”这句话来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204

帖子

42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27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 00: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甲本(18)第十八章
  故大道废安有仁义,知快出安有大畏,六亲不和安有孝慈,邦家昏乱安有贞臣。
  注:
  安,表示疑问,相当于岂,怎么。原文“案”。
  知,知识,这里特指反自然的知识。
  快,kuai4,锐利,锋利,与“钝”相对。
  出,chu1,显露;例:出现。
  畏,wei4,敬服;例:畏天恤民。
  大畏,对正义的敬畏,原文“大伪”。
  解:所以大道废怎么会有仁义,反自然的知识猖獗怎么会有对正义的敬畏,六亲不和怎么会有孝慈,邦家昏乱怎么会有贞臣。
  流行本(18)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译文: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才盛行一时;家庭出现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国家陷于混乱,才能见出忠臣。
  对比分析:
  一、甲本是“知快出案有大伪”,流行本是“ 智慧出有大伪 ”:甲本“知快出案有大畏”原文是“知快出案有大伪”。我根据下面几点将“大伪”改成了“大畏”:
  1、甲本中很多通假字(只有原文的读音而没有原文的意思的字),比如:“出生入死,生之徒(途)十有三,死之徒(途)十有三”、“是谓盗(道)夸,盗(道)夸非道也”、“坚强者死之徒(途)也,柔弱微细者生之徒(途)也”等。
  2、“知快出安有大畏”的意思与下一章“绝圣弃知民利百倍”相呼应。
  3、甲本有“民之不畏畏,则大畏将至矣”。
  二、流行本中少了表示反问的“案”字,甲本反过来解是:大道行才会有仁义,知不知才会有大畏,六亲和才会有孝慈,国家清明安定才会有贞臣。贞臣的词性和仁义、大畏、孝慈一样是动词,意思是忠贞和臣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204

帖子

42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27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 00:30:50 | 显示全部楼层
甲本(19)第十九章
  绝圣弃知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现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注:
  绝,jue2,独特的,少有的,没有人能赶上的。
  圣,sheng4, 聪明,才智胜人;例:是故圣愈圣,愚愈愚。--韩愈《师说》
  知,zhi1,知识,这里特指反自然的知识。
  巧,qiao3,巧妙,精妙;例:巧者有余。——《史记·货殖列传》
  文,wen2,用文字记下来以及与之有关的。
  现,xian4,出现、显露。原文“见”。
  绝,jue2,停止;例:嗜酒甘而不能绝于口。--《吕氏春秋·权勋》
  学,xue2,模仿,仿效。
  解: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如果不宣扬和传播那些反自然的知识,那么对基层的平民来说是非常有好处的;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如果不搞那些狭隘的小团体义气,那么基层的平民自然就会变得仁慈孝顺;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如果能够不肆意占有那些难得之货,那么基层的平民就不会因为极度贫困而去偷盗。这三句话我觉得还没有说透,所以作出进一步的说明让它的意思更明确:只要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倡导朴素自然的生活方式;少胡思乱想消除那些违背自然的欲望不去占有那些难得之货;再加上保持不学做那些违背自然、违背民意的事,只要能做到这几点那么治理天下就可以无忧无虑了。
  流行本(19)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译文: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
  对比分析:
  一、“绝圣、绝仁、绝巧”是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的代称。
  二、“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可参照“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难得之货使人之行方”、“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来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