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202|回复: 92

帛书《老子》甲本VS《道德经》流行本

[复制链接]

3

主题

204

帖子

42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27
发表于 2020-9-30 09:46: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是距今为止最老的全本。我对帛书《老子》全篇进行了点校和解读,并把它和《流行本》逐章有的逐句作了比较和分析,愿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尽绵薄之力。为简便起见,比较时将校正后的帛书《老子》都简称为甲本,《道德经》流行本都简称为流行本。
  首先我们应该注意到帛书《老子》在断句上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也”字是可以作为语气助词放在句子中间的,而不是非要用逗号将“也”字断开不可。比如“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故能为百谷王”,等等。如果全文不要这些“也”字朗读起来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也”字帛书《老子》的语气才会这么舒缓从容。
  其二,帛书《老子》的内容所以被修改和曲解主要原因是避讳旧时的皇权。通过两者的比较我们就会发现,凡是涉及到皇帝隐私的地方流行本中的意思就会发生改变,比如:
  甲本(13)第十三章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女何以寄天下?”
  解:所以君王如果以自己的私利为贵来治理天下,那么基层的平民怎么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你?君王如果以自己的私利为爱来治理天下,那么你又将用什么寄命于天下的平民?
  流行本(13)第十三章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译文:所以,珍贵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他;爱惜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甲本(17)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安有不信猷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
  解:现在的君王管理属下的臣子,一是根据他们功劳的大小分给领地和财物,二是根据他们爵位的高低封给名号和荣誉,君王最害怕的是臣子因对分配不满而蓄意谋反。这种反自然的划分等级的管理方法,势必造成君王和臣子之间信任不足,怎么能不相信下面的臣子什么时候会对自己图谋不轨啊?这些臣子的处世格言是:成功遂事之后做一个高人一等的贵族和士大夫就叫“我自然”。
  流行本(17)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译文: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是多么悠闲。他很少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甲本(26)第二十六章
  “唯有环官燕处则昭若,若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解:君王不上朝还叫官员过来陪同自己娱乐,则昭示这样一个道理:为什么一国之主以贪图自己享乐为重而以天下为轻呢?贪图享乐就失掉了根本,躁动就失掉了主心骨。
  流行本(26)第二十六章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译文:虽然有美食胜景吸引着他,却能安然处之。为什么大国的君主,还要轻率躁动以治天下呢?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
  甲本(80)第八十章
  “故圣人之言曰:受邦之诟,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祥,是谓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解:所以圣人的话这样说:君王受到基层平民的诟病,这叫社稷之主;君王受到基层平民的爱戴,这叫天下之王。正面的话好像在反说一样。
  流行本(78)第七十八章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译文:所以有道的圣人这样说:“承担全国的屈辱,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承担全国的祸灾,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好像在反说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204

帖子

42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27
 楼主| 发表于 2020-9-30 11:23:29 | 显示全部楼层
-----【道经】-----
  甲本(1)第一章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以观其妙也,恒有欲以观其缴也。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
  可,ke3,适合;例:不现可欲。
  欲,yu4,想得到某种东西或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例:欲望。这里指违背自然的欲望。
  妙,miao4,美好,微妙,原文“眇”。
  缴,jiao3, 纷乱,纠缠;例:缴绕。原文“噭”。
  之,到。
  妙,miao4,精微,奥妙,原文“眇”。
  提示:恒道,不分阴阳的虚无混成。恒名,八种阴阳的不平衡体,即八卦(三)。有名,八卦(三)之间的相互作用。无名,无八卦(三)之间的相互作用。玄之又玄,有名和无名之间的相互转化。
  解:道路有行走的作用,但我这里说的恒道不是道路的道。名称有命名的作用,但我这里说的恒名不是名称的名。无名是万物的起始,有名是万物的生母。所以保持没有违背自然的欲望看到的是世界的美好和微妙,保持有违背自然的欲望看到的是世界的纷乱和纠缠。有名和无名是万物之间相互作用时所呈现出来的两个基本属性,万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虽然千差万别但这两个基本属性却是不变的。旧的有名得到化解,新的有名又将产生,有名和无名之间不断转化,推动着万事万物向前发展。只要懂得了这个道理,就等于是进入了探索世界众多奥妙的大门。
  流行本(1)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形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对比分析:
  一、恒名指的是什么?这是一个研究《老子》的人不能回避并且是必须首先作出回答的问题,否则后面的解读就会无法进行。恒名(三)其实就是传统文化中所说的八卦,即八种阴阳的不平衡体:乾坤震巽坎离艮兑。有名就是八卦(三)之间的相互作用,无名就是无八卦(三)之间的相互作用。那么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呢?我们来看原文: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2、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3、道恒无名。
  推导过程:宇宙为混沌之时是不分阴阳的虚无混成(无极)。当无极演变成太极(道生一),再由太极化出阴阳之后(一生二),八种阴阳的不平衡体也便出现了: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二生三)。这八种阴阳的不平衡体之间相互作用于是生成了万物(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推动着宇宙向前发展。老子认为有名(八卦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万物之母(三生万物),这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的矛盾是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的意思是一样的。可见,恒名(三)其实就是传统文化中所说的八卦(阴阳不平衡体的八种类型),而有名(八卦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是现代哲学中所说的矛盾。
  二、恒道是不分阴阳的虚无混成。
  有资料显示:
  1、按照爱因斯坦质能方程E=mc2=hν,求出m=hν/c2,任何物体的运动速度不可能达到光速,只有静止质量为零的粒子(即没有内禀质量的物质)才可以以光速运动,如光子。光子具有能量,也具有动量,更具有质量,光子由于无法静止,所以它没有静止质量,这儿的质量是光子的相对论质量。
  2、根据量子场论,一对正反粒子可发生湮灭变成一对高能γ光子,而一对高能γ光子在高温下亦可发生反应产生一对正反粒子。比如在T=1015K的温度下可发生光子向质子和中子等重子的转化。
  一对正反粒子湮灭变成一对静止质量为零的高能γ光子,而一对静止质量为零的高能γ光子在高温下亦可发生反应产生一对正反粒子。这不正是老子所说的道(一对静止质量为零的高能γ光子 )生一(一对有静止质量的正、反粒子)吗?在T=1015K的温度下还可发生光子向质子和中子等重子的转化。这不又正是老子所说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吗?
  三、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万物的产生、发展、消亡是由有名(八卦之间的相互作用)推动的,得一指的是事物与整体在阴阳两方面之间处在相对平衡的和谐状态。平衡为虚,失衡为实;调和为虚,争斗为实。《老子》一书中平衡又称致虚,而道是混成是太虚。万物的运动缘于有名(八卦之间的相互作用),旧的有名得到化解,新的有名又随着产生,有名产生万物,所以说有名是万物之母。宇宙中其实存在两种力量:一种是由有名(八卦之间的相互作用)推动的往前走的力量,一种是由无名(无八卦之间的相互作用)推动的将万物拉回本原的力量。 所以《老子》一书中说“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道原》就指出:
  原文:
  夫为一而不化得道之本,握少以知多得事之要。操正以正畸,前知太古,后至精明。
  解:“为一而不化”保持社会上下处在相对平衡的和谐状态为得道之本,做到返本归源、知雄守雌、与民无争“握少以知多”为得事之要。操正以正畸,总结前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后面的事也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原文:
  抱道执度,天下可一也。观之太古,周其所以。索之未无,得之所以。
  解:治理天下依道而行、执中守一,那么社会上下就能逐步达到相对平衡的和谐状态。观察过去的事,明白它为什么会这样。思索未来的事,得到它所以会怎样。
  可见在汉朝以前人们对“一”这个概念的认识已经很清楚了。“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动用也”、“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这三句话点明了道的具体运动形式和人们应用它的方法:恒道的运动是往回走的是返本归源、损盈益亏,而恒道的应用是弱着来的是知雄守雌、与世无争。《老子》一书就是通过无名(恒道)和有名(恒名)这两条主线来阐述的。
  四、老子告诉我们“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往前走(负义忘本、一味刚强)就会激化矛盾是有名,往回走(返本归源、知雄守雌)就会化解矛盾是无名,这一理论为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欲望是有名(八卦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意识中的反映,因此老子由“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推导出“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缴”。没有违背自然的欲望就无名,有违背自然的欲望就有名,为后面许多观点的论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五、将“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标断为“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是经不起推敲的。第一,“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已明确提出了“恒名”的概念,因此我们不能把它置一边而不顾。第二,后面出现了“道恒无名”、“无名之朴”、“道隐无名”等句子,可见“无”和“名”是不可以分开的。第三,“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句话无力否定“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的断句。倒是结合上一句“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和“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将“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理解为“天下之物生于有名(有名万物之母也),而其有名始于无名(无名万物之始也)”却合情合理。
  六、“故恒无欲以观其妙也,恒有欲以观其缴也”,原文是“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缴”。我所以将也字放到了末尾是为了念起来顺口。 原文将也字放在无欲、有欲的后面防止了后人将无和欲、有和欲分开来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204

帖子

42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27
 楼主| 发表于 2020-9-30 11:31:44 | 显示全部楼层
甲本(2)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注:
  美之:夸耀自己的美。
  恶,wu4,讨厌,憎恨,跟“好”hao4相对;例:好恶。
  善之:夸示自己的善。
  始,shi3,谋划。此处引申为干预。例:爰始爰谋,爰契我龟。——《诗·大雅·緜》
  恃,shi4,依赖,仗着。
  居,ju1,当,占;例,居功。
  去,qu4,抛弃,舍弃。
  解:全天下的人都知道,用夸耀自己的美的方式去表达美反而让人觉得厌恶,用夸示自己的善的方式去表达善反而让人觉得不善。因为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先后之间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兴起而不干扰,有所作为而不自恃,功成名就而不自居,正是因为他能做到从不自居所以才不被别人所抛弃。
  流行本(2)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对比分析:
  一、甲本是“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流行本是“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甲本中没有“故”字,也就是说这一句和上一句没有因果关系。这一句是通过人们容易理解的美、善的特性引出下面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先后之间较难理解的关系。
  二、“万物作而弗始也”就是不去干扰和破坏万物之间的平衡和谐。其中的“始”是谋划的意思,这里解作不干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204

帖子

42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27
 楼主| 发表于 2020-9-30 11:44:23 | 显示全部楼层
甲本(3)第三章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现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治矣。
  注:
  上, 位置在高处的,与“下”相对,这里作使动词用。
  贵, 价钱高,与“贱”相对,这里作使动词用。
  现,xian4,出现、显露,这里作使动词用,原文“见”。
  可,ke3,适合;例:道可道、名可名。
  知,zhi1,知识,这里特指反自然的知识。
  而已,助词,表示仅止于此,犹罢了。
  解:一个社会如果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不高高在上,那么基层的平民就不会为了不受欺凌而去争名夺利。一个社会如果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不占有那些难得之货,那么基层的平民就不会因为极度贫困而去偷盗。一个社会如果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不表现和偏好那些勾起人不正常欲望的内容,那么基层平民的生活就不会因此而变得混乱。所以圣人之治就是: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能够保持朴素自然的生活方式不奢侈不浪费,具有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的恒德不逞强不争斗,从而使基层的平民不产生错误的认知和违背自然的欲望。如果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宣扬和传播那些反自然的知识,然后又通过刑罚等手段使基层的平民不敢去做那些违背自然和违法犯罪的事,这样效果就不会好甚至最终导致无法治理。
  流行本(3)第三章
  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太平了。
  对比分析:
  一、“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现可欲使民不乱”,和“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构成因果关系。反过来说基层的平民所以会有知有欲(争、盗、乱),是由于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违背自然的做法(上贤、贵难得之货、现可欲)引起和造成的。
  二、帛书《老子》中提到“知”的地方共有9处,其中的“知”指的就是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违背自然的做法在基层平民头脑中形成的一种认知。为简单通俗起见在后面的解读中我都将其称为“反自然的知识”。
  1、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胡为而已则无治矣
  2、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
  3、知快出案有大畏
  4、绝圣弃知民利百倍
  5、其出也弥远其知也弥少
  6、知者弗言,言者弗知
  7、民多知而奇物滋起
  8、民之难治也以其知也;故以知知邦邦之贼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
  9、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
  三、“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治矣”在甲本中为空缺。在乙本中的原文是“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我根据整篇意思去掉了“不”字。这一句的意思可参照“民之难治也以其知也”来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204

帖子

42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27
 楼主| 发表于 2020-9-30 13: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甲本(4)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注:
  冲,空虚。
  又,you4,原文“有”。
  挫,cuo4,折伤。
  湛,zhan4,清澈;例,清湛。
  解:道是虚无是混成,用它来治理天下就是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要懂得减损自己违背自然的欲望,自觉做到损己之有余而补人之不足,它犹如渊潭一般深邃幽静看上去像是万物的根本。挫伤违背自然的欲望形成的骄横和锐气,排除违背自然的欲望带来的纷争和干扰,和着无名的光同去有名的尘,它清澈见底看上去像是存在一样其实又什么也没有。我不知道是谁刚生下的婴儿,像是帝王的祖先。
  流行本(4)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大“道”空虚无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深远啊!它好象万物的祖宗。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隐没不见啊,又好象实际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对比分析:
  这一章讲的是道如何去应用:用道就是减损自己违背自然的欲望,损己之有余而补人之不足,使万物复归到它的根本,也就是相对平衡的和谐状态。因为减损欲望之事无状无声无象,所以说似(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读者可以参照下面这两章来理解:
  1、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谬其下不惚,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沕望。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也是讲沕望)
  2、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也是讲道的应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204

帖子

42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27
 楼主| 发表于 2020-9-30 14:05:42 | 显示全部楼层
甲本(5)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注:
  不仁,决不放纵满盈的事物。
  刍,chu2,喂牲畜的草,亦指用草料喂牲口。
  刍狗,折中之物,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
  百姓,春秋时平民无姓,百姓指有姓氏的贵族和士大夫。
  橐,tuo2,口袋,小而有底曰橐,大而无底曰囊。
  籥,yue4,古代乐器,有三孔,形状像短笛。
  橐籥:一种带有外套便于随身携带像短笛的乐器。
  解:天地不仁讲求守中执一把万物中的强梁当成刍狗来对待;圣人不仁讲求社会上下平衡和谐把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当成刍狗来对待。天地之间它不正像我随身携带的这把三孔的橐籥吗?它中空而直,吹它就不断发出声音来,它只有三孔听来听去就那么几个调,还不如就守住中间的孔来吹奏。
  流行本(5)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对比分析:
  一、根据春秋时期的历史记载,百姓一词是指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而不是指基层的平民,当时百姓和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因此,“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中的百姓不能作民解。另外后面的两处百姓也一样都不能作民解:
  1、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
  2、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百姓皆属耳目焉
  二、刍狗,祭祀之物。狗在古代是普通人家作祭祀时用的牲畜,随着社会风气的演变,人们渐渐不再用真的狗,而是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它既省去了用真狗做牺牲,但又起到了祭祀必须用狗的折中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204

帖子

42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27
 楼主| 发表于 2020-9-30 15:07:47 | 显示全部楼层
甲本(6)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
  注:
  谷神,gu3shen2,两山之间的水流。
  牝,pin4,雌性的鸟或兽,与“牡”相对;例:牝牛。
  堇,jin4,通“尽”,完毕;例:取之不尽。
  解:大山中的水流能够返本归源、知雄守雌,保持着往低处流最后回归大海,于是能保持长生不死,这就叫“玄牝”。返本归源、知雄守雌(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是万物(有名)通往天地之根(无名)之门,它看上去像一种绵绵不绝而又用之不尽的存在。
  流行本(6)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译文:生养天地万物的道(谷神)是永恒长存的,这叫做玄妙的母性。玄妙母体的生育之产门,这就是天地的根本。连绵不绝啊!它就是这样不断的永存,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对比分析:
  一、“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其实是“玄牝是谓天地之根之门”的句式变换。返本归源、知雄守雌(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就叫玄牝。返本归源,知雄守雌(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是万物(有名)通往天地之根(无名)之门。
  二、(1)甲本“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修除玄监能无疵乎”、“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塞其?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是谓玄同”中的玄字,都是用来说明与有名或无名有关的事物的。(2)牝,雌性的鸟或兽,与牡相对,可以用来代表雌性安静、处下等特性。而山中的水流(谷神)刚好具有这种特性。
  综上所述,可知“谷神不死”是借用山中水流的特性,来通俗形象地解释玄牝的涵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204

帖子

42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27
 楼主| 发表于 2020-9-30 16:06:42 | 显示全部楼层
甲本(7)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欤?故能成其私。
  注:
  不自生, 不独为自个儿而生,而是克制自己违背自然的欲望保持与整体在阴阳两方面之间处在相对平衡的和谐状态。
  身,shen1,自己,本身,此处指个人的私利。
  欤,yu2,多用于轻微的疑问,吗,原文“舆”。
  解: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都不独为自个儿而生,而是保持与整个宇宙在阴阳两方面之间处在相对平衡的和谐状态运行着。所以圣人治理天下把自己的私利放在基层平民的利益之后而身先,把自己的私利放在基层平民的利益之外而身存。这不就是因为圣人效法天地无私不独为自个儿而生,而是保持社会上下处在相对平衡的和谐状态的缘故吗?所以结果圣人才成就了他自己的私利。
  流行本(7)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译文: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对比分析:
  这一章中的“身”与“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有何患”、“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中的“身”都是指个人的私心或私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204

帖子

42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27
 楼主| 发表于 2020-9-30 17:00:21 | 显示全部楼层
甲本(8)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又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注:
  几,ji1,接近,达到。
  居,ju1,当,占;例:居功。
  予,yu3,给予。
  治,安定。
  尤,you2,过失;例,效尤。
  解:至善的品德就像水一样。水性善良滋润着万物,而又静静地待在众人都厌恶待的地方,所以说水的品德最接近于道了。圣人效法水德,对待自己的功劳像大地一样从不自居;心胸宽厚像渊潭一样深邃而又幽静;返本回报像上天一样慷慨而又真诚;说话则说到做到信守诺言;公正则能保持社会上下之间的平衡和谐;做事则精益求精,早作准备,尽心尽责;行动则善于掌握时机,待时而发。圣人因其无争所以不会有差错过失。
  流行本(8)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对比分析: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204

帖子

42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27
 楼主| 发表于 2020-9-30 17: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甲本(9)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自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也,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注:
  已,yi3,停止。
  揣,zhui1,捶击。
  保,原文“葆”。
  咎,jiu4,灾祸。
  解:执持盈满不如主动早点停止。用捶击去维持刀刃的锋利是不能长保的。金玉满堂是没有谁能守得住的。富贵后变得骄横灾祸是自己留下的。功成名就返本归源、知雄守雌、与世无争是合乎天道的。
  流行本(9)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译文: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对比分析: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