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成共用 发表于 2020-9-30 09:47:13

一元体系至少是由五个所谓的“不同性质”的系统构成的

一元体系至少是由五个所谓的“不同性质”的系统构成的
  文/《文法语言学学术批评法则总论学说》和《法策运筹信用学说》议题首拟答辩人 李玉全
  所谓的“不同性质”,也便是“不同来源”;来源不同,也就是所谓的“本质不同”;而所谓的“本质不同”,其实就是“起源不同”;进而“起源不同”,正是“论域不同”;而论域不同,“学说名”就不同。源于“神创”就叫“宗教”,源于科研,名之为“宇宙”,源于知行活动则叫“知识”,源于文字约用则统称为“学识”——是不是这样?
  什么叫“一元”呢?“一元”就是“体系”;“体系论”,就是“总论”;“总论”就是把所有的学说著作纳入到统观总揽的研评高度,把所有学说著作的最高公益功用归纳总结清楚——使人们的实用言论永久不再会发生“偏离全人类公益主题谬论”。
  一元体系,实际上就是我们共学通用的语言学用法“基本法”体系。用并不专业的话说,就是“大语文体系”。
  语言文化学识体系至少是由五个所谓的“不同性质”的系统构成的。它们分别是:
  1、以神创一切“为信仰”的话语系统
  2、以天文物理“为科研依据”的物理话语系统
  3、以人类知行活动“为活动基准”的话语系统
  4、以语言文字的约定俗成和优用成法公法理“为研评依据”的话语系统
  5、以研评整合《法策运筹信用学说》为研评目的的“学说学”话语系统
  我们关注所谓的“哲学”问题,至少要对上述五个话语系统所共同构成的“体系”的“系统构成关系”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其系统构成关系就是“部分与全部”和“前因后果”关系。也就是对所谓的“起源”的论述关系。
  对于上述五个话语依据不同的话语系统所构成的关系忽略不察,就是一定会乱学滥用适用于不同议题的“文法语言(跑题语言)”的。正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对语言的学法用法“基本法”蒙昧不察,根本就不可能懂得什么是“一元体系”;因而也不可能懂得“什么是哲学”。
  科学上的所谓“不同性质”,就是学术研评中的“不同论域”和对学说的命名所命名的“不同学说”。

公成共用 发表于 2020-9-30 11:07:12

统观总揽的研评高度不够,实用言论所构成的文本,就一定不是总论学说(哲学)。

天命不敢辞 发表于 2020-9-30 11:22:28

以语言文字的约定俗成和优用成法公法理“为研评依据”的话语系统
  ----------------------------
  公成先生的这个说法内在张力过大,不妨讨论下。
  “语言文字的约定俗成”与“优用成法”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
  如果“语言文字的约定俗成”的结果就是“优用成法”,则二者并列就没有必要,反倒会产生歧义;
  如果二者是一种递进关系,即,“优用成法”是在“语言文字的约定俗成”基础上的进一步“优化”或者“规范化”,则“约定俗成”就失去了“公法理”的地位;
  此时,“约定俗成”的“公共性”不免要让位于“优用成法”;
  但“优用成法”的评判依据是什么?
  什么是“优用”的标准?
  其“公共性”如何保证?
  另外,一个语词的“约定俗成”的用法如何界定?
  这或许是个更为基本的问题。

天命不敢辞 发表于 2020-9-30 12:16:04

对于当前天命不敢辞先生,思路中的问题可能是这样的——起源关系论构建的论述,并不是以求证源头为终端目的的,而是为了通过对起源关系的论述来求证“终极后果”。
  -----------------------------------
  求证起源、起源关系,借以演绎出“终极后果”,所谓人道法于天道、天道法于恒常之道;
  我以为,这种源头决定论是传统哲学延续至今的一个重大思维错误,这也是“偏离”贴的出发点。
  自然科学初期也在这个思维错误中迷失过,亚里士多德以至于笛卡尔都试图从某个绝对原理演绎出关于世界的所有知识,即所谓演绎系统化理想;
  现在大众哲学对待古典著作,特别是道德经的那种掘宝式学研态度,其基本思维支撑也大致如此。

天命不敢辞 发表于 2020-9-30 13:05:20

我尝试从总体思路上把握公成先生的《文法语言学学术批评法则总论学说》和《法策运筹信用学说》。
  公成先生的语言学说立意甚高,其论域远远超出语言本身,但它们却又无不以语言为根基;
  公成先生试图通过语言的规范化运用,实现其社会政治理想——“和”。
  达成社会政治之“和”的内在机制就是“说和”;
  公成先生认为,“和”可以、而且只能借由“说”来实现;
  因而,“说”并且“说得对”就被赋予了远非常识所能理解的重要性。
  那么,如何才能“说得对”呢?
  公成先生就此建立了堪称圆融的语言学学评-实用理论,包括词法、句法、章法,以至于语言学法体、法理、法纲;
  这套语言学理论的基本理路大致是:通过对既存学说著作的语言学评,建构语言学法体,法体既立,则以法体演绎法理、法纲以至于正确的语言用法规则;
  至此,一种公成、共信、共用的语言学法则体系便取代了各种政治文化权威,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这个语言法则体系的规范之下。
  既然我们拥有了一套公成、共信、共用的语言学法则体系,人们就应该能够做到“说得对”,进而“做得对”;
  至少,你所说的是否对,这是有十分明确、适切的评判依据的。
  如此一来,人类社会的所有事务都可以通过“说”-“说得对”来达成共识,这是语言学法则体系本身的性质所承诺的,即“信用”;
  所有的争议都可以通过“说”-“评”而至于“对”,都可以在“做”之前就消弭分歧,即实现“说和”;
  人类社会的各种争议都可以在语言的层面上得到解决,并在应对法策上通过“说得对”得到普遍认可,或者说找到最适切的应对策略,并得到全社会的共信、共用——这也正是语言学法则体系的信用所在。
  较之各种政治文化权威,公成、共信、共用的语言学法则体系所具有的权威性更为基本、也因此更为普遍和公正不偏;
  政治文化权威必然带有各自的时代、利益和认知偏见,总是一部分人压制另一部分人的工具;
  唯有语言学法则体系,完全可以在极其客观的层面上实现公成,并进而为全人类所共信、共用;
  而由此导出的各种法策,也必然拥有共信的基础和共用的号召力。
  上述理解也还必定泛泛,请公成先生指正。

公成共用 发表于 2020-9-30 14:33:14

证明人类的情之所注、理之所辨、法之所求、策之宣讲、案之约定的思路历程,皆一统是对“统观总揽”思辨解说法的应用。理大于情、法大于理、策高于法、公约法案信用功能全面覆盖。个中还实在着前因后果和部分全部关系。所以《道德经》说"域中有四大"。情志关注当然是可以关注理、法策案问题的,而论理也是可达全面论述的。但其“宏观结构”法理,也便是所谓的“广义相对论”所要申明的“起源关系”。先有“情(仁)“、后有“理(义)”;先有理,后有“法(礼)”;先有“法(礼)”,后有“策(智)”,后成“案(信)”。
  一元论法体结构,是了脉相成并一成不变的。只是古语与今言和外文译语是三个不同的实用话语系统。研评不周之下,所实有的学术用语必然会阴差阳错。连《道德经》中所述的“域中四大”的论域高度都解不对,也便一定会谬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模仿行为,行为受脑支配,脑活动取法于语言学法用法 ,语言学法用法形成于‘约定俗成、评优成法’自然过程)”。这是对《道德经》中的“域中四大”因果关系的唯一正解。其它胡猜乱解,皆经不起批驳。
  学术用语不是科研用语和生活用语。不术用语是用来精确标定论域的“文法语言”。对于经典优秀著作的研评,对其中的每一处实用言论都得依据全篇文法结构来统筹定位其“实用法”。轻率乱解“文法语言”,就连《三字经》也肯定解不通。

公成共用 发表于 2020-9-30 14:43:20

一元论体系结构,不仅是严格对应发生先后次序因果关系的,也是严格对应部分与全部关系的,另外不必须要审明其“论域关系”和体系论“文法结构关系”。而文法结构关系又必须是对应人类文化史、人类文明史、法策运筹史、学术研评史的“负阴抱阳”结构法体。
  这也就是说,学说的文法结构必须是与人类的生活秩序结构和学识的应用功能关系结构严格对应的。“一元论学说”,是高度综合研究的学说。在华语学术五千年的传续史上,文化公众从来也没有遗失过这样的高度综合研究主题,因而才能使语言学法用法实用法体,达成对“一切关系”的高度契合。这也就是说,语言文化学识学法用法伟续体系,是一个高度集纳了人类的经验、教训、学识和交流智慧的“博大精深”的法体。我们学好了语文,就站在人类所集成的智慧法体这个“巨人肩膀”上了。我们倾尽一生的努力,对于语文实用法体中潜在的法理智慧的发现,也不一定全面。这才是“活到老,学到老”的潜在“法理”内涵。

公成共用 发表于 2020-9-30 15:05:01

@天命不敢辞:——公成先生的语言学说立意甚高,其论域远远超出语言本身,但它们却又无不以语言为根基;
  公成先生试图通过语言的规范化运用,实现其社会政治理想——“和”。
  ————————————————————————————————
  我不认同“论域元元超出语言(语文)本身”说法。其“立意甚高”说法却是揭示了“起源论”误解要点的。对于“一元论”的拟题立论“立意”,再是两千年以来学界对于“起源”的误判、对于“起源关系的谬论”所“无限偏离”揭示“立论要点”。只因学界的析解解说学术能力还没能达成完备,所以才会蒙昧于对“立意”的求证。追溯源头和演变过程,是为了求证“由人类可操持”的法。此法为“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所以“立意”,就在于秉承“微妙玄通”的“悠兮其贵言”,来“复其复”、“又道(再研评)”,达成“以德驽道”。来把“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共同信用的功能“国之重器”发挥出来。对于“掘宝式”的学研不得法之处,指出“以吾之见其不得——已”!
  “立意”,再高远,也不能逃离“拟定学术研评议题”的拟题用意;所以仍属于“文法结构”问题。也便是倡导“圣人抱一”的“取法法则”。
  一种优秀学说文本,本就是由解说怎样想、怎样说、怎样研评、怎样作结,过去怎么样、现在什么样,将来怎么办的“实用言率互证互解文法结构体系”。以为“有些话不在语言学论域”,才是当前学界对于言论的“负阴抱阳”循环解说实用法体“守阴蔽阳”的“无限偏离”之处。“守阴蔽阳”的读写研评思辨解说法应用,是不可能发现“三维语言”以上的“高端语言学”问题的。所以对于学说的“立意”,文法的结构“法纲”,求证“人类可操持法”的论述意图,就会“视而不见”。这是从对“无”字、“道”字的视而不见,对“研评用意”和“法策共识”的视而不见,所开成的“一脉贯通”错误思辨解说法应用。“无限偏离”之下,对于优学传统学识的承学,则必然会发生“掘宝式”学研偏执。
  “语”是从婴幼开始模仿向学的论域,“文”为前沿学术高度综合研究论题。可见有向学情志的学者们,并不是通过大学毕业后,再通过一、二十年的学研,就能学好用好,达成法理通透、智慧澄明的。由于华语学界两千年以来,在读写研评活动中所采用的是“守阴蔽阳”的思辨解说法,所以贯通五重学术要点(五行)思辨解说法,仍处于学界学研盲区。因而对于“三生万物”、“域中四大”、“五行生化”、“六道轮回”等的胡猜乱解,皆不能入语言学法用法法理。实用着语文,却是语文“睁眼瞎”。

公成共用 发表于 2020-9-30 16:17:09

再结合“五行”说法,来谈“五个论域关系”:
  1、经过淘洗所获得的最贵重的公益学识————名为“金”
  2、通过成长过程历练所获得的学识经验————名为“木”
  3、通过学语文获得的语言学学识的功用————名为“水”
  4、积极向上的热情豪放感染人人文品格————名为“火”
  5、由语言学法用法基本法所构成的法体————名为“土”

公成共用 发表于 2020-9-30 16:45:10

我的特定拟题,只是为了与天命不敢辞先生交流————与插嘴“吠学”的文化看门狗无关。别跑到我的帖下装逼——你不配!
  ————总论学说论文的学说文法结构,是必须要与公益文化学识体系结构、现实文明生活秩序结构、实用言论所表述的部分与全部关系结构、法策信用文本的文法结构达成“高度统一”的“所有关系结构的总和”。若非高度统一,何谈“圣人抱一”?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一元体系至少是由五个所谓的“不同性质”的系统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