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29|回复: 15

不一不异

[复制链接]

24

主题

287

帖子

69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98
发表于 2020-9-30 12:0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二谛的关系就是不一不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287

帖子

69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98
 楼主| 发表于 2020-9-30 12: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先说不一.
  首先,我们来说说什么叫做“佛法”。有人说“佛法就是在讲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缘起性空、三十七道品等诸法,这就是佛法”。然而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然,佛法不只是这一些而已,佛法可以依觉悟内涵的不同,分为“三乘菩提”,也就是声闻菩提、缘觉菩提和佛菩提。而这其中声闻菩提与缘觉菩提,是专门教导众生如何断除烦恼,而得以出离三界生死轮回的方法与行门,这是属于解脱道的修行;而佛菩提则是法界实相根源的证知,也就是众生生命的实相----真如与佛性的亲证,以及亲证之后所产生的智慧,这种证知法界实相而生起法界实相智慧的方法,就是佛菩提道。三世诸佛出于人间所说的一切法,无非就是要让我们能够证得解脱道与佛菩提道。
  那什么是“解脱道”呢?所谓解脱道就是教导众生如何出离三界生死轮回的方法与行门。而什么叫做“佛菩提道”呢?所谓佛菩提道就是生命的实相(法界根源)的证知。而法界实相就是指我们各个有情都有的真如与佛性。假使我们只修学解脱道的话,顶多只能出离三界的生死,而不能成佛。所以阿罗汉并不能称为佛,这是因为不回心的阿罗汉们,他们是不知、也不证佛菩提智的缘故。必须要解脱道修证完成以后,再加修佛菩提道,当这两个佛法的主要道都具足圆满了,才能成就究竟的佛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287

帖子

69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98
 楼主| 发表于 2020-9-30 12:43:4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是:“所得果证高低不同”。
  所谓“佛菩提”又称为“大乘菩提”,或者“大菩提”。我们如果以 世尊在《法华经》中的譬喻为例,就知道说 世尊用“大白牛车”来比喻大乘菩提。而菩萨修学这个大乘菩提,可以到达究竟成佛的果位,因此大乘菩提也就称为佛菩提。意思是说,由于成佛的时劫非常的久远,所以菩萨在这长劫的修行过程当中自度度他,行菩萨道,可以广度无量无边的众生,由于这大白牛车可以运载广大的众生,因此也称为“大乘菩提”。而这大乘菩提所修、所行、所证的内涵是至高无上、究竟无比的胜妙,它不共二乘定性无学,所以也称为“大菩提”。然而这大乘菩提所修证的内涵,包括了解脱和佛菩提的智慧,因此二乘菩提其实是含摄在佛菩提道当中;二乘菩提只是佛菩提修证的一个局部内涵,如果我们只修学二乘菩提,顶多只能使人成为阿罗汉,而无法使人成佛。假使有人要问说:“为什么二乘定性无学所证的菩提,只能使人成就阿罗汉、辟支佛果,而无法使人成佛呢?”那是因为二乘菩提所觉悟的智慧,只能出离三界分段生死的解脱果,而不能使人成就究竟的佛道,因此说二乘菩提不能称为“佛菩提”。
  以上所介绍的是从“所得果证之高低”来说这三乘菩提的差异。也就是说,佛菩提可以使人到达究竟成佛的果位,而二乘菩提则只能使人成就阿罗汉、辟支佛果,只能出离三界的分段生死,而无法使人成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287

帖子

69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98
 楼主| 发表于 2020-9-30 12:59:3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个是:“所度众生多寡不同”
  我们知道,二乘定性无学如果舍寿的时候,就一定会入无余涅槃;入无余涅槃的时候,六根、六尘、六识等十八界俱灭,尽未来际永远不再受生于三界之中,也就是说永远就会消失在三界之中了,因此二乘定性无学只能在舍寿前随缘度众而已。而他们所度的众生也只能证得二乘菩提,而这些所度的弟子在未来舍寿时,同样是会入无余涅槃,不能像菩萨一样尽未来际度化众生成佛;所以说二乘定性无学所能度众生出离三界者,数量十分的有限。如果从这个角度我们就知道,由于二乘定性无学所能度化的众生非常的有限,因此说二乘菩提不能称为“大乘菩提”。
  而大乘菩萨则不同于二乘声闻行者,大乘菩萨在证悟之后,不论他是否已经证得有余涅槃,他一定会发起菩萨的大悲愿来,发愿生生世世常住世间,自度度他永无穷尽。由于这样的悲心,所以菩萨永远不入无余涅槃,因此在成佛的三大无量数劫过程当中,可以广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就如同《法华经》中的大白牛车一样,因此才会说这个佛菩提,又可以称为“大乘菩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287

帖子

69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98
 楼主| 发表于 2020-9-30 13:38:0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菩萨在证悟生命实相以后,以亲证实相心如来藏为基础,必须历经菩萨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菩萨五十二阶位的修证过程。也就是,必须历经无量无数劫的“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勤苦修行之后,具足了般若总相智、般若别相智以及一切种智以后,然后加修无量福德,等到福德和智慧都具足圆满了,才能成就究竟的佛道。所以说,一切菩萨在成佛以后,应身虽然示现有灭度而入无余涅槃,但是祂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的庄严报身却永不入灭,永远在十方世界为诸地菩萨宣说一切种智,尽未来际永无穷尽,所能度的众生无量无边不可计数。
  从以上的说明,我们就可以看得出来,这三乘菩提所能度化的众生数量,显然有很大的差别。二乘菩提行者仅能在舍寿前随缘度化少数有缘的众生成就声闻菩提,而不能尽未来际度化众生;而菩萨则可以尽未来际度化众生,乃至于成佛以后亦复如是,永不入无余涅槃。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得出来:二乘菩提和大乘菩提,这两者所能度化的众生数量实在是天壤之别啊。假使我们以恒河中的一粒沙来比喻二乘菩提所能度化的众生数量,而大乘菩萨所能度化的众生就好像是无量无数恒河中的所有沙了。经过这样的比对,您是不是对佛菩提道与解脱道所能度化的众生数量,有了比较鲜明的印象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287

帖子

69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98
 楼主| 发表于 2020-9-30 13:44:0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是“所证智慧深浅不同”
  佛菩提道所修证的智慧,包括“一切智”与“一切种智”两大类。一切智有十智,也就是“世俗智、法智、类智、苦谛智、苦集谛智、苦灭谛智、苦灭道谛智、知他心智、尽智、和无生智。”这十智都是属于解脱的智慧,也就是三乘无学都有,通教三乘有学、无学依这十智建立果位,来显示三乘解脱果的修证位次。
  我们说过了有关解脱的智慧,也就是一切智的十智具足,就是解脱的极果,而解脱道是三乘的共道,也就是三乘菩提都要求证解脱果。我们要接著说明有关佛菩提的另一种智慧,那是属于一切种智的部分。
  什么叫做“一切种智”呢?所谓一切种智就是指八识心王一切种子----界的智慧。也就是说,从触证如来藏为基础,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修学,然后历经三贤位的般若总相智和别相智,以及初地开始所修般若别相智之种智,也就是八识心王一切种子智慧:百法----唯识百法明门、千法明门乃至千万法明门等。一切种的智慧进修圆满了,就可以断尽变易生死而成就佛道。成佛以后由于所有的种子已经究竟清净、究竟圆满了,所以就名为“一切种智具足圆满”;而初地乃至于等觉位的菩萨,由于一切种智还没有具足圆满,所以称为“道种智”。在道种智位的菩萨只有下品、中品的妙观察智与平等性智;而佛地则是由于一切种智具足了,所以具足了上品的妙观察智、平等性智以及大圆镜智和成所作智,四智圆满,成究竟佛道。当一切种智具足圆满的时候,就可以成就佛菩提果,也就是可以成就大菩提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287

帖子

69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98
 楼主| 发表于 2020-9-30 14:02: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大菩提果的修证,只有大乘别教才有,不共二乘定性行者。大乘菩萨除了依前面所说通教的解脱果的修证位次,分为四向、四果之外,另外可以依佛菩提果的修证,别于通教之外,而建立菩萨五十二阶位、六种菩萨性的修证。
  也就是十信位的凡夫性、十住位的习种性、十行位的性种性、十回向位的道种性、十地的圣种性以及等觉性与妙觉性,总共六种菩萨性的修证过程。这样的菩萨道修证位次,乃是依佛菩提果,也就是依增上慧学的修证次第而来建立,它是不共二乘的,所以才称之为“别教”。
  我们知道,佛法长久以来普遍受到很大的误解。譬如有许多的人,他们以为只要不断的行善布施,不断地去慈济众生、利乐有情,甚至于办学校,或者是举办各种的学术研究和讨论,乃至于也有人认为修学种种神通有为诸法等等,都是“在作佛法的修行”;甚至于也有许多人会误以为,要修学禅定只要打坐、不停的打坐,这样就可以获得解脱,可以出离三界的生死。但是事实上,声闻菩提和缘觉菩提的解脱道,都是由于声闻的菩提慧、缘觉的菩提慧,在断尽我见和我执以后,才能因此而出离三界,并不是由于禅定功夫而可以出离三界。也就是说,声闻菩提和缘觉菩提都是要靠智慧来断除烦恼,由于烦恼断尽了,才能出离三界的生死轮回,而不是因为打坐修定,把烦恼给暂时降伏了,可以说是已经得解脱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287

帖子

69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98
 楼主| 发表于 2020-9-30 14:2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况且,二乘人即使修得可以出离三界的生死轮回了,但是他们却仍然不晓得佛菩提是什么,仍然不晓得大乘菩提所证的法界实相,也就是不晓得真如与佛性是什么,而菩萨们却一样可以证得声闻、缘觉菩提的解脱道而出离三界。所以说,解脱道是三乘的共道,而佛菩提则是不共二乘,是大乘菩萨所独有的修行法门。佛菩提果所修证的,全部都是属于有情自身的八识心王、五十一个心所法以及十一个色法、二十四个心不相应行法、六个无为法等。在这些法当中,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就是第八阿赖耶识!这个阿赖耶识又称为“如来藏”,由于祂含藏著未来可以使我们成就究竟佛道的功能,所以就叫做“如来藏”。所谓“功能”又名为“界”,也称为“种子”。也就是说,这个第八识心体祂含藏著未来可以使我们成佛的种子,所以才称为“如来藏”。
  以上所介绍的是解脱道与佛菩提道两者所证智慧差别之不同。也就是说,声闻缘觉所证的解脱智慧,唯能使人断尽分段生死,解脱于三界生死轮回之苦,而无法使人成佛;而大乘佛菩提道的修证,则不唯可以证得解脱,如果循序渐进的修行,也可以使人到达究竟成佛的果位。两者所得智慧之深浅,相差何止千倍万倍!所以说,在解脱上的修证,即使成为阿罗汉了仍然无法成佛,因为还有佛菩提广大胜妙的法义,是阿罗汉所不知也不证者,因此说“阿罗汉不是佛”。但是,佛却也是阿罗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佛除了福慧具足,一切种智究竟圆满之外,佛对于解脱道的修证,也是究竟的断尽烦恼无余,甚至于佛还可以断尽阿罗汉所无法断尽的烦恼障习气种子随眠,所以说“佛也是阿罗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287

帖子

69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98
 楼主| 发表于 2020-9-30 15:29:3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是“所修行门内涵的不同”。
  声闻菩提的修行,是佛弟子们随从 佛陀闻法,而知道四圣谛、八正道的道理,然后能够现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苦、空、无常、无我,因而断尽我见与我执,而得以出离三界的分段生死。而缘觉菩提则是从缘起性空、十因缘、十二因缘的现观,而断除对三界法的贪爱,因此而断尽我见、我执,而出离三界的生死轮回。由以上声闻菩提、缘觉菩提的简单说明,我们就可以知道:二乘菩提所观行的对象,乃是诸法无我。也就是都是在三界世俗法的蕴处界诸法当中,去现观这当中并没有常住不坏的我存在,因此而证得“人无我”的现观。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二乘菩提所观察的对象都是有为生灭的蕴处界诸法,而不能及于法界实相心的第八识,也不知道这蕴处界诸法都是从第八阿赖耶识所出生的道理。所以说,二乘菩提的行门都是属于“世俗谛”所含摄。
  ,我们来看看这些蕴处界诸法,它们全部都是属于三界中的有为法,也都是世俗法,都是缘起性空之法,在这些世俗法当中,绝对没有真实的我可得,所以说都是无常、苦、空、无我。二乘行者由于这样的观行,所以成就了人无我的现观。但是因为不能亲证常住不灭而且极寂静的真如我,所以仅能名为“证得生空真如”,而不能名为“已证法空真如”。这个蕴处界无我的正义,乃是世间道理极成,所以名之为“谛”。而二乘菩提,则是合蕴处界的“世俗性”与这个“道理极成真谛”,所以就称之为“世俗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287

帖子

69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98
 楼主| 发表于 2020-9-30 17:01:22 | 显示全部楼层
相较于世俗谛的二乘法,而大乘法的修行内容,则是属于“胜义谛”。然而什么叫做“胜义谛”呢?意思是说,大乘法的见道,不只是能够现观蕴处界的无常、苦、空、无我而已,更需要进一步去现观世俗谛当中,万法缘起缘灭之因的如来藏,这个如来藏是世俗谛的真正根源,也是万法生起的根本。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胜义谛的如来藏,就没有世俗谛可说,所以说世俗谛是以胜义谛为体。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世俗谛所观行的五阴、十二处、十八界等法,以及依附于蕴处界才有的世俗谛,譬如说四圣谛、八正道、缘起性空、十因缘、十二因缘等法,都是从第八识如来藏中生起。如果没有如来藏作为缘起法之体,就没有蕴处界等法的现行;如果没有蕴处界等法,也就没有世俗谛所摄的二乘菩提等万法缘灭的正理了。所以说,世俗谛是依于蕴处界而有,蕴处界则是依于如来藏而有。因此说:一切法即是如来藏,如来藏即是一切法。譬如禅门中所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说,世俗谛的二乘菩提,是以大乘的胜义谛为理体,离开胜义谛如来藏,也就没有蕴处界可得,何况是能修证解脱果呢?所以说,世俗谛以胜义谛为体,二乘菩提仍须依于如来藏,才有解脱道之可修可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