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2|回复: 0

玩紫砂的四个阶段及其它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1-5-30 17:47: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玩紫砂十余年了,虽然它已不是我的兴趣焦点,但却也不离不弃——紫砂壶一直在买、在玩、在用,成为生活中的一个当然存在。
    周边玩紫砂的朋友也不知不觉有了十来年的情谊,本以为只是玩物清心,不想也曾耳闻目睹甚而亲历诸多壶友间的是非恩怨。所以,不知道是紫砂丰富了我的生活,还是玩友精彩了我的生命,也许二者不可或缺。既友之,必察之。看着自己和朋友的一路走来,时时有点感慨——我们曾经如此痴迷和专注于紫砂,我们到底玩它的什么?在这个较小的文玩门类里,为何能翻出这么多江湖风浪?所谓“万丈红尘一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用一把“为茶而生”的紫砂壶沏出香酽茶汤,细品之下,虽无千秋大业之思,却也会在寻味回甘之中琢磨点玄虚,于是有了以下不严谨的胡诌。
    大凡玩壶,将各色人等的进境过程概而述之,便如人的一生,有着童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不同年龄期的玩法玩点各有不同。
童年期
“童蒙初开”的时期,要解决的是紫砂是什么,什么才是好的紫砂壶这些基本问题,所以整天纠结是否真紫砂,是否原矿,是否底槽清、大红袍、小煤窑朱泥(这些名堂在进入中年期后发现原来完全可以无视),是否全手工……又因为未建立起自己对紫砂器物的判断坐标,很大程度依赖作者的名气、美誉度,特别是职称来选壶。处于这时期的壶友(我们且称为“新晋壶友”)普遍喜欢花货和稀奇古怪的“创新”壶型,还特别容易被各种似是而非的知识传播所误导,被网上自导自演的大师高手、把牛吹上天的卖壶人洗脑,人云亦云、盲人摸象。还擅长“盲拳打死老师傅”,老玩友时常会感叹被新晋壶友用各种奇葩问题难倒,无言以对,唯有时时以“多看少买”来劝诫,希望他们不要乱花钱,更理性地选择,但往往不能阻挡初入门时高涨的热情。我自己也有相似的经历,记得刚刚玩壶的时候,是最舍得花钱的,看了一些紫砂书籍和网文,生怕紫砂原矿就要枯竭了、好壶越卖越少了、壶价又要上涨了,因此象穷人饿肉般囫囵吞枣地买买买,随着对紫砂了解的日深,对紫砂真正价值的认识,反而越玩越谨慎、越买越“吝啬”了。
但我发现,成长不是必然的,很多人永远长不大。当然,这一类更多属于“社会人”,他们对紫砂浅尝即止,或满足于一知半解,还不能称为玩友。

我刚玩紫砂时买的壶。

在茶博会上购自凌锡苟老师的小壶。
青年期
就是进入了“君子好逑”的怀春期,主要追求目标是“美”。
相对来说,人年轻时更关注事物的空间感;随着年龄渐长,历史感才与时俱增,而放松对空间感的执着。表现在玩壶上,“青年期”的玩家对器物工艺精美的喜爱会胜过其时间维度的内涵,而“中年期”玩友则反其道而行。在这个时期,各种按照时下审美标准创作的新壶,如同青春靓丽的佳人,成为他们的梦中女神。不要说年轻浅薄,爱美的天性人皆有之;况且妙龄少女的可爱之处,若强加上风情万种、知书达礼、善解人意这些要素,是十分可笑的。因此“青年期”的玩友,会全力去追求壶型的青出于蓝、做工的精致优秀、整体的协调完美;更形成了“泥、型、工、款、功”五大判断标准。超越传统、推陈出新是他们的理想。你不能说这些是单纯的外在美,撇开时间的维度,新壶确实有着很多美好,它们也受着当代审美取向的内在约束,也有超越古人的作品。对新壶,我也曾十分投入地追求过。但是,上面说的这些,形而上来看,不一定是紫砂特有的东西,或是任何工艺美术品的共性。就如追求美人,大多沿着已成社会共识的审美标准。而且新紫砂所创造的美,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也只有交由时间去回答。
近闻紫砂江湖论坛关闭了。这个论坛是2008-2011年间我还处于玩紫砂“青年期”的主要学堂,留下太多的记忆,值得记上一笔,亦可反映玩壶“青年期”的群体风貌。当时网络方兴、论坛四起,这个原本由一群玩友发起的论坛(其中有几人现在还是我的好友)借天时地利人和,汇聚了全国各地的同好,可谓群贤毕至、玩家咸集,既争吵不休,又领风气之先,特别是人气最足的新壶版块更是好戏连台,甚至影响到了丁山的紫砂创作和队伍格局。
当时印象较深者有四:
其一,主流玩家仍以玩新壶为乐。大家热衷于一种种壶型制作高下的探讨,石瓢、华颖、传炉、掇只、掇球……都有精彩好贴好文,对其结构标准、制作工艺、历史源流等分析入微。对贴出来的壶,身桶、流、把、的等细微处都有人评头品足,有些批评甚至连高工大师热门陶手都不给面子。还有关于全手工判别、半手工如何看待、厂壶与工手独立制作孰优、泥料烧成如何……的各抒己见。这厢边,大小玩家热衷于藏品PK、佳器重器频现;那厢边一众壶友热烈赞弹,让人眼界大开,读到真知卓见、心领神会。
其二,打破陈规,让玩壶论壶回归其应有价值。当时江湖是个让大师高工们和实力陶手、传统评壶体系和求美求真玩壶新风尚竞技的好地方。真正有实力的大师高工固然大受追捧,有些估计靠资历和考试上位、做壶实力不相符或稍弱的,时不时会受到玩家的无情鞭笞或暗讽。高工做壶被说成全脚工、高工刻字被说成“挖字”……不一而足。更有那些善于通过获奖、傍名家、宣传造势取得知名度的陶手几乎被网友的口水淹死。另一方面,玩家们众口铄金,也慢慢形成了一系列相对理性的玩壶标准,认真分析壶的型、泥、工、款、功,以传统壶型为经、以历史经典为纬,比较参照,对壶的好与次锱铢必较、鞭辟入里,并且形成的共识很快能体现到了丁山的紫砂创作变化之中,一些创新的壶型也是在众人的褒贬激辩中变成经典或热门的。
其三,造就了一批“中青辈实力派陶手”。和“高工”们的际遇相反,另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其实也是江湖造就的)的人从中得益,就是那些年纪较轻、职称不高甚至本身就是“民工”,专心做壶而作品又经得起推敲评判的工手。先有关于任备安的讨论,继而有黄云云、李寒勇、唐彬杰、吴界明、朱勤勇、吴东元……还有一大批堂号工手等在众人追捧中脱颖而出,有人甚至因此上了央视、声名大震。近些年这些陶手作品纷纷登堂入室,走上各类大拍卖场,相当部分人的壶价已经稳居六位数的水平,甚至坐六望七,惊叹之余,感到实在离不开当日各论坛鸣放之力也。近年论坛式微,再也不可能造出这样的神话了吧。
其四,玩赏心理压倒投资心理,好壶流通充分。当时正处于紫砂价格相对平稳的十年,玩家心态玩赏胜过投资收藏,大家热衷于玩品的不断交流升级,因此那几年江湖的交流版块总不乏价廉物美的好东西,我也曾有比较满意的斩获。2010年以后壶价飚升,玩家们大感买壶吃力,而且手上的壶又可以待价而沽,于是玩家变藏家,全体惜售,江湖的卖场就变成商家唱主角了。说句题外话,近两三年名家壶价复大幅回落,倒是又逢拾宝良机,只是不能通过论坛了。这些波折回想起来仿佛弹指一挥间。
随着上网工具的改变,自媒体时代到来,玩家玩友分流,纷纷进入各个相对封闭的微信群,群主一言九鼎,能否在群中畅所欲言,全看群主的胸襟品性了;而论坛随着玩友群体的流失而不可逆转地走向式微,百家争鸣、公开透明的氛围随着阵地的沦陷而丧失,处于玩新壶的“青年期”紫砂客还能玩得象从前那样理性、通达吗?我也不得而知。以过来人的经历看,由于新紫砂紧紧连接着当下紫砂行业的制作销售,功利色彩远较老紫砂浓厚,在当年论坛争鸣的氛围之下才比较容易获得理性的认识,哪怕有壶商暗中策划鼓吹,也只能顺势而为,不可能众口一辞;而在自媒体时代是相对不易做到的。




这些是我玩紫砂“青年期”的宠儿。
中年期
对紫砂而言,或许是真正的“懂你”阶段。人到“中年”,随着阅历的丰富,看事物更加穿透,能看出更多“美”后面的东西,也就是器物所带有的历史文化内质与价值。这时候,他们对紫砂的认识已经脱离了对空间形态上的穷追不舍,一旦进入了时间的维度,整个价值体系便产生巨大的扭力,那些属于过去时的紫砂作品,我们统称为“老紫砂”跃然入目。
紫砂联系着两条大脉络——一是茶文化、一是中国陶瓷文化。紫砂是穿行其中的异军、又是不能被取代的独特存在。从茶文化的角度看,紫砂“双重气孔结构”的泥料特性被公认具有独特的发茶性,而老紫砂(主要指制作于解放前和解放初的器物,宜兴紫砂工艺厂成立后的“厂壶”又是一个相对独立而且有着精微分期的品种,比较复杂,在此就不述及了)的泥料采用传统制法,炼泥时间长、陈腐比较充分,运用传统技法拍打成型,1957年以前均使用茅草在龙窑烧成,窑氛烧结与现代窑烧有较大差别。这些先天条件使之往往具有(但不绝对)比现代紫砂制品更优越的适茶性,这一点笔者是深有感受,近年也在茶客中越来越得到认可。从中国陶瓷文化的角度看,老紫砂尽管和很多窑口制品相比,历史不长,但深受瓷器制作影响并有所发扬。比如旧时紫砂艺人制壶全手工拍打拼接成型,能更好地体现艺人对壶的审美理解,做工可能会略嫌粗率但不刻板、有个性,如明代民窑青花那样鲜活可喜;个人喜欢方器,发现老壶中方器每每做得挺括自然,轻松胜出很多新壶一筹。又比如老紫砂的刻绘,自陈曼生倡导金石入刻,加上旧时艺人普遍有使用毛笔的底子,无论深峻有力、古意盎然的双刀刻,还是行云流水、翩若游龙的单刀刻,整体水平较高,被很多老紫砂玩友奉若圭臬,以为当今工手怎么努力都不能超越。“中年期”玩友锺爱的老紫砂,以现代美学标尺来称量,或多有不足:如很多“粗大明”的笨拙,乾隆宫廷器繁复艳俗,清中壶流喜欢畸形粗大,壶型组合搭配比较随意,好的自成一趣、不好的难免丑拙……器物类型品种总体而言并不丰富,玩久了会有点审美疲劳;而且大部分茶壶体型过于硕大不合当今茶俗,只能作摆设。做工方面除了为数不多的细路货、名家作品,普品不够精细,明针不讲究、盖子松旷、独孔不太好用、窑烧水平参差不齐等等,但玩家给它们另一把标尺——“精气神”。这个看似比较虚的东西,我们亦能从实物得到印证:那是一种工多艺熟条件下的随心所欲不逾矩,是未进入标准化大工业生产时代手工艺人的艺术创作,是当时人们审美追求的生动体现,更是悠久岁月的承载物——无论从什么角度去解读,都有读不完的信息和感悟。譬如我们常常可以从老壶中最普的蛋包、寿星壶得到这种感受。
懂得欣赏老紫砂,是审美情趣成熟、眼光品位提升的一种体现,能从历史的纵深感去认识老紫砂,知兴替、观成败、读经典,对紫砂的认识自然更深入、全面、独到。老紫砂玩友普遍认为,新壶缺少味道,尽管穷工极巧,但徒具其形、缺乏底韵,盖源于此;并归结为当今工手急功近利、不潜心壶艺,以为是不可克服的缺陷。我也由玩新紫砂而入老紫砂,在认同对老紫砂种种嘉许的同时,也感这其中有着“距离产生美”的审美规律作用。厚古薄今是中国文化一个悠久的传统。比如文豪苏东坡,被批评最多的是在宋代,有代表性的如南宋建安时的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说:“诗妙于子建,成于李杜,而坏于苏黄。”元初大书法家赵孟疃阅纤卧夯锤龇炊岢觥白骰笥泄乓猓粑薰乓猓涔の抟妗薄C髂┪恼鸷喔窃谄渲觥冻の镏尽分泻敛谎谑味晕锲菲琅形ü攀亲鸬奶取?
因此,“中年期”玩友对老紫砂器物在审美功能上的过度解读与推崇亦是这阶段的另一个普遍特色。紫砂的历史其实不算长,真正比较成熟的东西始于晚明,清代是繁盛期,也是老紫砂器物的主要制造时期。如果对中国陶瓷史有所了解就会知道,清代是一个制瓷工艺走向顶峰而审美情趣走下坡路的时期,乾隆时期更因皇帝的倡导,形成被戏称为“农家乐”的繁艳审美风尚。而老紫砂恰恰兴盛于斯。如前所述,老紫砂的制作是深受时代审美情趣影响的,尽管有呜远曼生等人的杰出贡献,如一股清流引入紫砂创作,但他们的作品如大音希声,代表但并不反映清代紫砂制作的全貌。被老紫砂玩友追捧的很多器物,若和瓷器一比照,其审美与市场价值均会有被高估之叹。
最近有个词很火,就是“内卷”。玩老紫砂其实也是一种内卷,是一种玩到“中年”的人生态度的转型——不再向外开拓、向前演化,而是在强化内修行中走进过去、重拾传统,在过往的价值中实现自我。其中好坏不能简单评说。不过我相信,珍惜历史、守卫传统固然重要,而启发现在、面向将来也不可唾废。一个时代应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贡献,要有自己新的价值产生,因而创新无论成败都是值得尊重的。如能做到喜旧不厌新,或许才是最好的。



玩紫砂“中年期”的若干选择。
老年期
是对紫砂的“相濡以沫”。当你和紫砂的相处已经进入的非常自然而然的阶段,不再神圣、亦不再神秘,你懂它知它而不再强求它,那么可以结束一段行程,转向更广阔的空间了。但你并不是离开紫砂,只是它已经成为了你的日常,你某种生活高度的坚实基石,你洞悉世界的一个很好的窗口。正谓:“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紫砂似乎淡出你的视野,但它一直在那里。
最后要补充的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依次经历这四个时期,比如相当部分好古之人,可能没进入青年期就直奔中年了。你玩紫砂所处的其中某个时期,也并不是和你的年龄相对应。



玩紫砂“老年期”的用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