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1|回复: 0

卢瑟恩湖畔的漫步和回望

[复制链接]

2

主题

3

帖子

1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8
发表于 2021-5-29 09: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卢瑟恩湖畔的漫步和回望
  杨开显
  瑞士中部的小城卢瑟恩(也译“琉森”),在游客最喜爱的世界10个城市排名中位列第6。排在它前面的有巴黎、罗马、旧金山、佛罗伦萨、维也纳,排在它后面的有伦敦、西雅图、圣地亚哥、威尼斯。这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但当我在9月底见识了这个城市和它的湖泊后,我感到此言不虚。
  从峰顶白雪皑皑的铁力士山下来,我们就直奔北边30几公里外的卢瑟恩。车近了,前面似乎是一片烟笼雾罩的广袤水域。下车后,眼前真的是一片湖水,但烟雾淡得几乎没有了踪影,大概是阳光这会儿穿过云层洒了些许下来。
  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卢瑟恩和卢瑟恩湖。卢瑟恩是一个面积仅为24平方公里和市区人口约7万的小城,但它因拥有梦幻的湖光山色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被誉为瑞士最美丽、最理想和最诗意的旅游城市。卢瑟恩在罗马时期还是一个没几户人家的小渔村。传说在9世纪中前期,天使用一束阳光,给这几户人家指引建造小礼拜堂的位置,卢瑟恩的名字就是来源于这个关于光的传说,它的拉丁文的意思就是“光”,即光城。在此前后,意大利人越过阿尔卑斯山,到此经商,逐渐形成小镇。14世纪前期,它加入瑞士联邦,走上富裕之路。
  走近卢瑟恩湖,卢瑟恩湖又叫四州湖,立即有一种诗情画意的感觉。放眼望去,近处的碧水和木桥,远处的山峦和绿树,与湖边街道年代久远的建筑互相映衬,较远处矗立着可能是中世纪的教堂、塔楼,还有鳞次栉比的商店、宅邸,与湖中游弋的轻舟或航行的轮船相映成趣。特别是眼前游憩的10余只洁白的天鹅,彼此间隔均等,姿态娴静优雅,在碧水轻漾中熠熠闪亮,宛若一幅纯美的油画。
  卢瑟恩湖很大,湖面约有114平方公里,最长约39公里,最宽约3公里,最深约214米。但由于湖岸线蜿蜒曲折,不好以方圆计。它生出许多丫杈,将城市和周边的山峦连接起来。而有的湖岸线又是高耸的峭壁和山岩,于是生出不少美丽而奇崛的风景,如雨果和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等人登临过的瑞吉山和传说有龙居住过的皮拉图斯山等。
  远处青山隐隐,近处湖水潾潾。随着时间的流逝和阳光的变化,平静的湖面似乎幻化出不同的颜色,绚丽的金黄,仙化的银白,神秘的淡紫,热情的赭红。一会儿,太阳隐没在云层后,烟波浩渺的湖面变得幽暗下来,仿佛罩上了一层朦胧的薄雾,而周围的绿树、房屋、木桥和水塔似乎也披上一层薄薄的轻纱,它们在湖中的倒影也变得隐隐约约。此时此景,“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虽不见“落霞与孤鹜齐飞”,但真的是“秋水共长天一色”。我这时心中最想说的是“欲把琉森比赫本”(具有天使般美丽的好莱坞影星奥黛丽·赫本曾在此举行婚礼,并居于此),因为这时的卢瑟恩湖即琉森湖确实是“淡妆浓抹总相宜”。
  我深深地沉浸在卢瑟恩湖的诗情画意中,忽闻游伴招呼我快上附近的花桥。于是我来到游人络绎不绝的卡佩尔桥。卡佩尔桥的外侧常年缀有红红的天竺葵,故人们常称这座桥为花桥。卡佩尔桥是卢瑟恩最负盛名的一座木桥。木桥上面有三角形的木质屋顶,桥下的柱子则立在水中,它是欧洲最古老的有顶木桥。我似乎曾在图片上或画册中见过。卡佩尔桥横跨在穿湖而过的罗伊斯河上,此桥与其他6座桥把因河而分成的新城区和老城区连接起来。木桥建于14世纪前期,长约200余米。而在桥身近中央处有一个八角形的水塔,约30多米高,木桥和水塔原是作为城市水上的防御工事,水塔也作哨所,但也作战利品和珠宝存放处,还作过行刑室和监狱。抬眼一看,可见桥顶下的横眉绘有100余幅画,据说是包括圣经在内的宗教和城市历史的古画。木桥在1993年遭遇火灾,后由国内第一流工匠和艺术家按文献记载修复,因而桥身重又呈现古色古香的暗褐色旧貌。
  我是一边欣赏画作和两岸风光,一边慢步走过木桥的。在这木桥上,仿佛置身于历史和大自然的恩赐中。两岸是一幢幢文艺复兴时期及巴洛克式的建筑物,还有喷水池、人字形的小屋和鹅卵石铺砌的广场。随着阳光的隐没,远山似显沉郁威严,近水似呈朦胧神秘。难怪叔本华游历了卢瑟恩湖后,在日记中写道:“从卢瑟恩四州湖的木桥望出去……山像皇帝般尊严,湖像古希腊巨大圆形剧场那样了不起。”
  下桥后,来到新城区岸边步行一段路后,又返回木桥上,然后快步走过木桥,回到老城区岸边。
  我从岸边走上沿湖的主干道,微风拂来,像在轻轻抚摩着面庞,而街道两旁的绿树则发出微微的簌簌声。走在靠近湖岸的街边,水面下细细的白砂粒或圆润的鹅卵石清晰可见,水面上泛起一层层富有韵律感的涟漪,偶尔又有几片黄黄的落叶点缀在这静谧的湖上。走着走着,不远处赫然看见一对高耸的尖塔,这就是闻名遐迩的豪夫教堂。据说,豪夫教堂的历史可追溯到750年左右,它最初是罗马式建筑,14世纪改建成哥特式,17世纪一场大火毁坏了它,10多年后重新修建,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呈文艺复兴晚期的建筑风格。豪夫教堂最具观赏价值的也许是它的外墙、玛利亚圣坛和灵魂圣坛。教堂矗立在一级级的石台阶上。当来到教堂前时,教堂门是敞开的。进入教堂,是一排排的座椅,厅堂显得庄严肃穆,神圣典雅。墙壁上绘有圣经人物的故事,主教台上是一尊金碧辉煌的耶稣像。我想闭目祈祷,但不知祈祷什么,于是默默地退出。出来后,三面是回廊,廊下是一座座的墓碑。这时,已无心看这些墓碑了,就慢慢走下台阶,来到街上。可这时,我突然想起,被人称作“落入凡尘的天使”的奥黛丽·赫本,就是在卢瑟恩的一个教堂举办的婚礼哟。那么,我背后的豪夫教堂,是不是她举办婚礼的地方呢?
  沿着主干道向右拐进两幢房屋之间的空道,不多几步,就来到卢瑟恩的“城市徽章”——狮子纪念碑。这是由一位丹麦雕塑家在天然岩石璧上制作的一只受重伤而垂死的雄狮。狮子背脊被刺入一支折断的长矛,痛苦而无力地伏倒在地,但它无力挣扎的前爪旁有一个带有瑞士十字国徽的盾牌。这是为纪念1792年法国大革命时期保卫法王路易十六而战死在巴黎杜伊勒丽宫的786名瑞士雇佣兵而建立的纪念碑。看着这头雄狮痛苦、哀伤的神情,让人不得不思索暴力、战争的残酷和安宁、和平的珍贵。我想,雕塑家的用意也许就在于此吧,狮子纪念碑应该是一尊祈望世界和平的纪念碑。马克·吐温来卢瑟恩旅游,看到这个狮子纪念碑,感动不已,后在《浪迹海外》中,将这头“濒死的卢瑟恩狮子”盛赞为“世界上最悲伤和最感人的雕塑”。
  回到主干道,黄昏开始降临。我们前行一段路后向右来到一个叫亚洲城的酒店用晚餐。这时,传来一阵阵打击乐伴奏的小提琴声,原来是酒店斜对面墙角下两个青年乐手在作街头表演。用餐出来,天色已暗,街灯齐明,小提琴声伴着手鼓的击打声仍在鸣响,那乐音时而婉转,时而激越,回响在这夜色笼罩下的宁静小城上空。路过的行人,大多匆匆而过,少数停下来看一看,间或有人会弯下身放上一两个子儿在两个乐手面前。看着这个场景,我想起了150多年前也发生在这个小城的一个类似情景。
  大约是1857年初,托尔斯泰为了开眼界,长见识,来到中西欧几个国家旅游考察。当他走在卢瑟恩街头时,看见一个流浪歌手在一家富人进出的豪华饭店门前弹琴唱歌。托尔斯泰停下来,注目观望。半小时后,歌手揭下帽子,挨个儿向周围的人讨一点饭钱。歌手讨了一圈,那么多人竟没有一个人向他投一个子儿,有的甚至还嘲笑和奚落他。歌手失望地离开了。托尔斯泰望着穷困的歌手可怜的背影,急忙追上去,招呼他,邀请他一起用餐。他带着歌手走进刚才这家豪华饭店并请歌手就坐时,一些有钱人竟表示抗议,说不能随便让流浪汉进来用餐,不能与穷人为伍,一些人竟然还纷纷离去。不仅富人如此对待歌手,而且酒店服务员也来指责托尔斯泰和歌手。托尔斯泰勃然大怒,把轻视穷人和只知伺候富人的奴性十足的服务员大骂了一顿。为此,托尔斯泰后来专门写了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卢瑟恩》,以表示对穷人的同情和对不仁的富人的谴责。
  对照卢瑟恩这两次相隔150多年的街头艺人的遭遇,由于时代的进步,显然有些不同。而今,社会文明了,瑞士也成为世界最富的国家之一,现在的街头艺人不再受到人们的鄙视,人们对他们的表演也有付以一定的报酬而表示尊敬的,尽管还有不足。
  我抵达下榻的酒店休息。打开房间窗户,外面夜色苍茫,湖水、天空和大地,已朦胧不清,教堂、塔楼和商厦的轮廓也变得影影绰绰。看着这宁静、祥和、美丽和富足的小城,怎能让瑞士人和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如何不爱它?可由于时间关系,这次卢瑟恩之游,给我带一些遗憾。是啊,我无法寻觅把卢瑟恩誉为“世界最美的蚌壳中的明珠”的大仲马的足迹;也无法捕捉吟咏着“卢瑟恩幽雅、静谧,碧水轻轻地拍打着河岸,柔水在我的脚下流淌”的诗句的雨果的踪影;还无法找到托尔斯泰当年请流浪歌手用餐的饭店,他对卢瑟恩和卢瑟恩湖更是喜爱得超常:“这片水,这群山,这蓝天,给我的是那样强烈的美的刺激,以致使我想紧紧抱住它,搔它,掐它,并作出某种超常的举动。”而贝多芬的《月光曲》,其第一乐章“犹如在瑞士卢瑟恩月光闪烁的湖面上摇荡的船儿一样”。此外,尼采、司汤达、瓦格纳、拉赫玛尼诺夫和毕加索等,我都无法追逐他们的足迹或探寻他们的故居。
  但是,最令我遗憾的还是未能赶上欧洲最重要、最大型的音乐节之一的卢瑟恩音乐节,据说音乐节上会演出我从未听到过的罗西尼的威廉·退尔歌剧,其中《威廉·退尔序曲》和第三乐章《威廉·退尔进行曲》更是脍炙人口,流传欧美各国。如果运气好,还可以看到电影《威廉·退尔传奇》。因为威廉·退尔是瑞士的民族英雄。他的家乡就在卢瑟恩,而出生地就在卢瑟恩湖畔。可惜我无法寻找威廉·退尔的出生地,也没有听说卢瑟恩有不有他的故居或博物馆。不过,这让我重温了一遍我在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时发表的《抗日剧与席勒》以及席勒的名剧《威廉·退尔》。
  《民族万岁》是我国剧作家为配合抗日战争形势而根据席勒的剧作《威廉·退尔》改编的。面对日寇的疯狂侵略,剧作家和导演感到席勒“要么死,要么自由”的抗暴思想和追求自由的思想很适合我国抵抗日寇野蛮侵略的战斗需要。席勒在他之前的剧本《强盗》的扉页上就题写过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的箴言:“药不治者,铁治之;铁不治者,火治之。”他的《威廉·退尔》就集中地体现了这一思想,剧中反抗外族统治,举行人民起义的争取民族自由的主题与我们的抗日剧主题完全一致。
  《威廉·退尔》是取材于14世纪瑞士人民反抗奥地利统治的一段历史。瑞士的部分农民、牧民和猎人组织起来,准备起义,以反抗奥地利总督的暴政。猎人威廉·退尔是一位神射手,他过惯了天马行空、独来独往的生活,没有加入起义组织。但一次凌辱他的事件触怒了他。肆意剥削压迫瑞士人民的奥地利总督凶狠无聊,他叫人在广场竖起一根长竿,长竿上顶着一顶帽子,令路过的瑞士人向帽子敬礼,以示对总督权威的臣服。一日,威廉·退尔路过广场,看见长竿上的帽子而未向帽子鞠躬。于是,他被抓起来关进牢中。后经人求情,总督答应可以放他出来,但必须完成一件事情。这件事情是一个十分狠毒的花招:总督让人在威廉·退尔的儿子头上放一只苹果,令威廉·退尔用箭射击苹果,如果射中苹果,就证明威廉·退尔是真的神射手,并可免罪,如果射不中,就立即处决。威廉·退尔暗中多准备了一只箭,如果伤害到儿子,他就用另一支箭射死总督。威廉·退尔射中了苹果,但总督食言毁信,依然逮捕了威廉·退尔。押解威廉·退尔的船经过卢瑟恩湖时,突然风浪大作,威廉·退尔趁机一箭射杀了总督,逃脱了虎口。威廉·退尔受到民众的拥戴,他带领民众起义,推翻了奥地利统治,瑞士获得了独立自由。威廉·退尔成为瑞士人民爱戴的民族大英雄,他的英雄事绩在瑞士代代相传,家喻户晓。
  作者简介:
  杨开显,重庆市科委信息中心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重庆市翻译家协会副会长。正式出版有译诗集《爱情诗行》、《帕斯捷尔纳克未来主义诗选》、《钟摆下的歌吟》、《你呼吸太阳,我呼吸月亮》和散文集《真实的世界文豪》、《海明威他们那些事》、《病态与悲情》、《光影·情思》等,正式发表有论文和文章《继承和变异于传统的时代变奏曲——对现代诗歌变革运动的再认识》、《穆旦百年:春到人间燕归来》、《论今日旧体诗形式改革》等300多篇。完成有重大研究课题17个。获2002年第一届重庆市文学奖和2015年第六届重庆市文学奖等奖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