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9|回复: 0

第二节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2 17:55: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二节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 面 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和倡导探究性学习是生物新课程的核心理念。针对本节教材特点、学生特质和教学资源的可操作性,本节教学设计主要关注学生主动学习,倡导合作,动手操作,认真观察来获取新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表达交流的能力,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教 学中力求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又注重学科思想与方法的教育,采用创设情境、倡导合作,重视过程的教学策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中第二节内容。通过学习,旨在认识根毛吸水的意义和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解释 生活生产中的现象。形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内容分析】 《生 物》(人教版)七上第三单元第三章第二节《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一课,以开章第一节《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为铺垫,动态描述土壤中的水分由植物的根进入植物体其它器官的途径,先从根毛数量多面积大适于吸水的特点,让学生感性认识根毛吸水的意义,再到植物地上部分的茎的主要结构导管和筛管,认识水分从 下往上的运输途径,同时又为绿色植物参与者生物圈的水循环的内容打下基础,本节的知识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现象,形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使学生更加全面认识生物世界,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学生情况分析】 我 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有一定的农村生活生产经验,学生喜欢动手实验对探究世界的好奇心强,有高涨的热情,但注意事力容易分散;之前,在学习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和植株的生长时,已经认识了根尖的结构和输导组织中的导管,对学习本节内容有一定的基础,因此通过讲授知识与动手探究观察相结合,能有 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1、说出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2、说明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区别导管和筛管的结构和用途;3、描述茎的结构。?能力目标:1、通过对生有根毛的幼根和茎对水分无机盐运输现象的观察,训练观察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加强同学合作解决问题能力。2、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现象,增强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情感目标:1 、体验动手实验的乐趣,加强与同学交流的感受。 2、形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说明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相关现象;说出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2.教学难点:导管、筛管贯穿整个植物体。 【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设计:采用创设情境、学生实验、小组探究、观察法。?教学媒体设计:多媒体课件、放大镜、解剖刀、培养皿老师准备:1、培养有根毛的毛豆幼根2、两棵相同的白菜苗(一棵带土坨的植物和一棵断了根毛的植物)3、浸了红墨水的桃树枝条(以叶脉变红为标准)4、榕树小枝条学生准备:浸了红墨水的桃树枝条  榕树小枝条共4页,当前第1页1234
  • 第二节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教师;自制课件、课前培养好毛豆种子萌发长出根毛的幼根、课前准备桃树枝条浸入红墨水。学生:课前预习、收集与本节内容有关的资料、课前准备桃树枝条浸入红墨水。?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学习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温旧导新]第二节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展示课件“因缺水而引起变化的植物的图片”陈述:如果生物圈没有了水,将不会有生命存在,一片荒凉。生物圈离不开植物,植物离不开水,水是生命的源泉,滋养着生命的水是怎样进入植物体内的呢?我们知道,植物主要靠根吸水,移栽菜苗时,如果根损伤太多,植物往往不易成活,那么,根有哪些特点适于吸水呢?观看课件,聆听讲述,展开联想,引起思考,进入情景,加深理解水对植物的重要性。 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兴趣,贴近生活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板书:一、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根尖的成熟区生有大量根毛分发已培养好的生有根毛的毛豆幼根,指导学生用肉眼和放大镜进行观察。置疑: 1、观察你看到毛豆的幼根有什么特点? 2、生有根毛的部分属于根尖的什么区? 3、你观察的那条幼根的成熟区有多少根毛? 4、运用资料补充:玉米的成熟区425条/mm2,豌豆有320/mm2,有一位科学家统计过一株高50cm的黑麦上的根毛总数有125,000根。如此之多的根毛对植物吸收水分有什么意义? 5.为什么移栽的白菜苗、太空椒苗根部总要带一个土坨?为什么移栽好的小树苗不能用手去摇? 学生分组每2人/组观察毛豆刚长出根毛的幼根。(3分钟) 学生回答:生有许多白色“绒毛”,叫根毛。成熟区(根毛区)试验着估计:几千、几万聆听老师的介绍,体会众多根毛与吸水的关系。回答:大量的根毛可以大大增加根吸水的面积,增大根的吸收功能。带一个土坨是为了保护幼根和根毛。尽量减少幼根和根毛的损伤。从而影响根的吸收功能。学生通过观察,感性认识,获取知识,加强观察能力的养成。               及时巩固  板书:二、水分的运输途径---导管 土壤中的水(无机盐)→根毛→根内导管→茎内导管→植株各处               茎的结构:木质部---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形成层---新细胞(使茎逐年长粗)韧皮部---筛管(运输有机物)过渡:根毛吸收的水分进入根后,通过什么途径运输到每一片叶每一朵花的呢?老师昨天已安排每一小组按照课本p111面授的提示做了一个水分在茎内运输的小实验。设问:你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什么呢?水是通过什么途径跑到叶片中的呢?指导学生用小刀把茎横切,再纵向切开,并深入课堂关心学生的动手实验动态,同时提醒学生小心用刀,以免划伤自己或别人。陈述:被染成红色的部位是茎的木质部,红色的水分就沿着木质部里的导管向上运输。展示导管模型和课件。导管是由许多长形管状的细胞所组成,上下细胞间的横壁消失形成中空的管道,导管的细胞是死的。共4页,当前第2页1234
  • 第二节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教学设计
    植物体就是靠根、茎、叶的导管把水运输到植物体的全身,以后这株植物开了花,花也有导管,植物通过花的导管把水也运输到花里。这株植物再结了果实和种子,果实和种子里面也有导管,植物也就把水运输到果实和种子里,所以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都有导管,它们是连续贯通的。植物根毛吸收的水分就沿着根、茎中的导管运输到植物各处,同时水中溶解的无机盐也就“搭着便车”运输到植物各器官。老师在木本植物茎的示意图上挖掘:导管在茎的木质部,变成红色的就是茎的木质部。那么,叶子制造的有机物也由这导管运输吗?展示实物---榕树枝条,用刀横切,观察从茎的上方断面上渗出汁液,这汁液是从哪里来的?)展示课件陈述:在根茎叶中除了导管外还有一种管道叫筛管,它是运输有机物的管道,它是由活细胞组成的管状结构。筛管在韧皮部,即在树皮的内侧部分,没有变成红色的部位。设问:我们吃的甘薯有什么味道?叶子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通过什么途径运输到什么部位呢?(展示课件)陈述:这说明除茎以外,根和叶中都有筛管,还有我们吃的甘薯、花生中的有机物也是从叶通过筛管运输来的。那么,导管和筛管分别位于茎的什么结构中呢?为什么木本植物如樟树长得那么粗壮呢?而水稻的茎则如此小呢?木本植物的茎的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有形成层,形成层中间有一层细胞能不断分裂,向内形成新的木质部,向外形成新的韧皮部,因而茎能不断长粗。而草本植物如水稻、甘蔗的茎没有形成层,就不能一直长粗了。小结:导管在木质部,筛管在韧皮部。出示各小组做的小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回答:叶脉变红了,整个叶片都红了,而茎表面不见红。学生分组实验,将桃树茎横切和纵切,观察现象。(5分钟)问答:茎被染成红色。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观察榕树枝条掐断面的实验回答所观察到的现象(从树皮流出来的)    学生回答:有甜味,叶子制造的有机物通过筛管运输到根的。      学生思考观察树皮学生剖开树皮感知黏滑的形成层细胞。   小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强化实验探究能力,加强合作精神。                 提高观察能力挖掘导管在茎的木质部,筛管在韧皮部讲清重点,突破难点。           亲身体验感性认识[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布置作业]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你是否已掌握了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那么你能否具体告诉老师和同学,你获得了哪些知识,具备了哪些能力吗?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归纳、总结、各自发表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思考完成 梳理新知识,逐步学会归纳知识能力 【本 课小结】植物主要靠根吸收水分,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生有大量根毛可以增加根吸收水分的表面积。水分进入根内部以后,是通过根、茎、叶内的导管向上进行运输的(因为根、茎、叶中的导管是相互连通的),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也随着水分一起通过导管向上运输,有机物是通过根、茎、叶的筛 管向下运输的。导管和筛管都是由许多长形管状的细胞所组成的,导管上下细胞间的细胞壁消失,形成中空的管道。共4页,当前第3页1234
  • 第二节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第二节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一、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根尖的成熟区生有大量根毛二、水分的运输途径:土壤中的水(无机盐)→根毛→根内导管→茎内导管→植株各处茎的结构: 木质部---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形成层---新细胞(使茎逐年长粗)韧皮部---筛管(运输有机物)【练习设计】:1、根生长有大量根毛,这大大地增加了根吸收水分的 ,提高了根吸收水的效果。2、移栽幼苗时,下列措施不应采用的是:(   )a.阴天或傍晚移栽   b.带土移栽  c.多浇水、多施肥  d.剪掉一部分叶片【教学反思】本 节课以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以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和倡导探究性学习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针对本节教材特点、学生特质和教学资源的可操作性,精心设计,本节教学设计主要关注学生主动学习过程,倡导合作,主动参与,动手操作,认真观察来获取新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表达 交流的能力,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课 前充分准备实验材料,于一周前就与同组科任及实验管理员合作培养毛豆种子的幼根,由于天气较冷,毛豆种子萌发速度偏慢,后来把种子放到恒温箱培养,这就加快了毛豆种子的萌发速度为课堂教学准备了实验材料。还有,为了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水分在茎内运输的途径”的实验,笔者与同学收集了女贞、榕树、小辣树、 芋子和桃树等6种枝条做实验,通课前过对照实验,最终选用桃树枝条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本实验由学生课前亲自操作,认真观察,亲身体验,增加感性认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教 学中力求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又注重学科思想与方法的教育,采用创设情境、倡导合作,重视过程的教学策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习,旨在学生能说明根毛吸水的意义和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现象,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加强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力,增进同学 友谊,形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经 过这堂与学生的共同主动学习,基本达成了三维目标,学生能够说出大量的根毛对植物吸水具有重大的意义,能熟练说明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即水分由根毛吸收后进入根内导管后,由下至上通过茎的导管运输到植物的其他器官;学生再通过亲身体验掐断榕树枝条流出的有机物,掌握了有机物的运输途径。在学习过程 中,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提高,同时也体验了动手实验的乐趣,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 节课笔者于课前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通过采集实物、摄像实验现象做成课件,展示形成明显的对比,加强了直观性教学,学生同时也参与了采集实验材料的活动,体验了学习活动的乐趣,但由于培养毛豆的时间提前偏早,观察根毛的实验效果不很理想,还有在课堂上观察有机物由枝条流出的实验,效果不是很明显,因为用手 掐断枝条的横截面不整齐,看到的现象分不清是有机物还是水分,假如有小刀横切且观察上断枝条流出的汁液,那效果就显著了,学生能从感性认识领会实质问题了。共4页,当前第4页1234
  • 第二节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教学设计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