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4|回复: 0

毁掉一个孩子,只要“抛弃”他两次就可以了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0-11-3 16: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暖心
来源公众号: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
电影《约翰》里有一个17个月大的小男孩约翰。
他在妈妈第二次怀孕生产时,被送到了一家寄宿式保育院。
刚开始的第一天,他对新环境非常喜欢,因为这里有很多玩具、游乐设施,一整天他都玩得很开心。
但从第二天、第三天开始,约翰就开始迷茫了,因为妈妈不在身边,他开始疏远人群,变得局促不安,总吵着要找妈妈。
后来,他会莫名其妙大哭,开始不与任何人互动,拒绝吃任何东西。
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了三四天。
后来妈妈来了,要带他回家。他看见妈妈就号啕大哭,还故意回避妈妈。
即使妈妈再怎么安慰和拥抱,都无法平复他的情绪。
回了家之后,约翰总是保持沉默,不愿意与父母交流。
对于约翰而言,父母的短暂离开就像是对他的“抛弃”,让他在陌生的环境产生恐惧,而这种几乎感受不能消逝。
当父母认为“孩子还小,什么也不懂”的时候,孩子却把所有的依赖都给了父母。
只有在父母身上才能找到爱和安全感,所以与父母的短暂分离就像告别一样,会有被“抛弃”的感觉。
有人说:“摧毁一个孩子,只需要抛弃两次就够了。”
一次是与父母的分别,一次是父母陪在身边却总是忽视他。
不论是哪一种“抛弃”,对孩子都是深深的影响。01与父母的分离,让孩子失去安全感
《儿童发展心理学》中说,婴儿从6个月开始,就有一种倾向:
见到陌生人会哭闹,被妈妈抱起来就会立刻安静;一个人呆着会大哭大闹,听到妈妈的声音就会瞬间开心起来。
这是婴儿早期的依恋感,是孩子本能的情感需要。
妈妈的爱抚、拥抱和陪伴能让孩子获取安全感,以此来丰富自己对爱的认知。
如果妈妈时常不在身边,就会让这份依恋感遭到破坏,远离了父母的爱抚和互动,孩子会出现情感上的痛苦和饥渴,以及心理上的缺憾。

知乎上有人提问:被亲身父母抛弃会对孩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有一位网友说:
父母从小外出打工,他住在爷爷奶奶家,经常会被别人说“你爸妈不要你了”。
一句玩笑,却让他有了一种被“抛弃”的感觉,极度缺乏安全感,总是喜欢一个人呆着。
起初,他会把自己喜欢的东西说给家人听,却被讽刺“小孩子哪知道什么是喜欢”。
因为被否定,所以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
现在25岁了,依然学不会喜欢是什么,也学不会爱别人,做很多事情都喜欢被动,走到哪里都没有归属感,提起回家就会泪崩。
童年时期,被父母“抛弃”过的孩子,即使在物质上总是被满足,也很难有足够的安全感。
因为不曾体验过与父母亲密的感觉,所以也很难与他人建立起亲密关系。
留给孩子的可能是一身“刺猬”,和不会爱自己的自卑感。
02父母的不回应,是对孩子的“情感抛弃”
如果说父母的短暂离开会让孩子失去安全感,而对孩子伤害更大的是,“明明父母都在身边,却活得像孤儿。”
没有回应的爱,更伤孩子。
前段时间,一个14岁的男孩与妈妈争吵之后,闹着要跳楼。
原因是因为妈妈总是敷衍他。

男孩说:“每次和她呆在一起,不是看电视就是玩手机。”
“每次考试都是年级前100名,她总是敷衍说“不考零分就行”。
“从来不关心我,太敷衍我了。”

“无论孩子做什么,都被父母忽视”,这让孩子毫无存在感,是一种“情感抛弃”。
看似,父母一直陪在身边,却从未与孩子的心联接,让孩子父母漠不关心自己,这就像对孩子的一种“冷暴力”,会让孩子陷入“我不被爱”的恶性循环里,是对孩子的一种精神虐待。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存在性焦虑”:是因为强烈的情感忽视而产生的不良情绪。
当父母用敷衍和冷漠的态度对待孩子,他们会觉得孤独、无助,感觉自己不被爱。
在《少年说》中,有这样一个女孩。
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婚了,她跟随着母亲一起生活。
可是,母亲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了工作上,总是很少会关注她。
虽然母亲在身边,但是每天她都是一个人,她和母亲的交流打电话比见面交谈的时间还要多。
母亲在家里也都是在处理工作和睡觉,很少会在意她的情绪。
渐渐地她习惯了一个人,不喜欢和母亲出门,孤独的时候就一个人在街上闲逛。
最后,她用渴求的声音喊道:“你能看看我吗?哪怕一眼也好。”

父母的忽视,让孩子从不被看见,孩子犹如被“抛弃”,孤独又无助,如果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下去,孩子只会因为“不被爱”而一直寻找安全感。
有的孩子变得越来越自闭,有的孩子却会用负面的行为来博得父母的关注。
不回应,在孩子的眼里就没有爱,这是最冰冷的惩罚。
03亲子关系的“秘诀”是,爱和回应
周迅在催泪短片《女儿》中演的是一个单亲妈妈。
因为女儿无人照看,她便带着一岁多的女儿开出租车。
对于她的决定,有人质疑她,也有人同情,连母亲也劝她,带着孩子不要干这个。
但她始终淡定而坚定。

母女两人的生活很艰难,但是有妈妈日夜陪伴在身边,让女儿变得快乐又善良。
她们彼此关照,女儿不仅学会了照顾妈妈,学会了与人相处。
她生病时,女儿负担起照顾她的责任;面对好心人,女儿会懂事地说出谢谢,并给以微笑。

妈妈用陪伴,给了女儿浓厚的爱,也让年幼的女儿也懂得了如何爱别人。
给孩子最好的爱是陪伴和关注。
但是,不是每一个父母都有能力陪在孩子身边,但千万不要让孩子感觉“被抛弃”。
无论父母在不在,一定要孩子感觉“爱一直都在”。
1)父母在身边时,陪伴不要缺席
陈美玲在她教育秘籍里提到两点尤为重要:
·不要因为工作忽略孩子
无论多忙,每天抽出五分钟时间陪孩子玩游戏,这是孩子的天堂,也是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机会。
·孩子提问时,永远不要让他“等一等”
她说,即使她在烧菜,孩子如果提出问题,她会立马关掉火,陪孩子一起找答案。
陪着不等于陪伴。
当父母在孩子身边时,不妨放下手机,陪着孩子一起做游戏,讲故事,一起聊聊天,才能真正融入到孩子的世界里。
有回应的爱,才会让孩子有一种“我很重要”的安全感。
2)父母不在身边时,要与孩子进行情感互动
一位长年出差职场妈妈,因为不能陪在孩子的身边,于是想到了“远程陪伴”的方式。
就从儿子3岁开始,每天给儿子写一封信,坚持了四年。

妈妈认为,这些信并不是一堆冰冷的文字,而是另一种教育方式和陪伴。
我们无法一直都陪在孩子身边,但无论距离有多远,我们都可以尽力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并没有离开。
即使工作再繁忙,每天也要与孩子互动。
每天拍摄一张照片,能给孩子制作很多回忆;每天的电话和视频,都能让孩子有深深的期待。
让孩子隔着远方,能始终感觉到爱。

3)深入交谈,是了解彼此的机会
犹太人有一种特殊的教育方法叫“海沃塔”教育,它指的是父母与孩子的聊天方式的独特性。
它包括:倾听和表达、探索和聚焦、支撑和挑战。
在犹太人家庭里,他们会把每周末定为家庭聚餐日,在餐桌上,父母不会要求孩子“好好吃饭”,而是与孩子进行深度交流。
餐桌上父母会尊重孩子,不会评判,而是让孩子感受父母无条件的爱。
父母可以借鉴这样的教育方式,制定家庭聚会,定期进行与孩子的深度交流时刻,把所有的疑惑,都表达出来,并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少有人走的路》中这样说:充满爱的教育带来幸运,缺乏爱的教育只能导致不幸。
懂爱的父母,会随时给孩子爱和安全感;不会爱的父母只会给孩子距离感。
孩子的成长需要爱和关注。
当你不在孩子身边,让他知道你一直都在身边;当你陪在孩子身边,给他最真诚的回应。
孩子不只是孩子,父母要学会把他看成生命里最重要的一束光,给他温暖和希望。

本文首发平台: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传播萨提亚、NLP、催眠、家排、NLP教练技术、亲密关系等实用心理学,与大师相遇,让心理学快速改变你的人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