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0|回复: 1

张说《道德经》·第七十八章

[复制链接]

14

主题

14

帖子

5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8
发表于 2020-9-30 09:5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说《道德经》·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解文:天底下最柔弱的东西就是水,但攻克坚硬,只有水才能胜任,水是无可替代的。弱胜强,柔克刚,这个道理天下人都知道,但没人能用这个道理。所以圣人说了,“能承受国家屈辱的人,才能领导国家。能承担国家灾难的人,才能成为国际的首领”。正面的道理反着说是一样的。)
  (张说)许多人对本章的解读也基本拘泥于水的柔弱表象,他们说,“水表面上软弱无力,却有任何力量都不能抵挡的力量。”但为什么“表面上软弱无力”,却具有“不能抵挡的力量”呢?不回答这个问题,这么说毫无说服力。这显然不是老子的意思。柔弱是水的形象之一,但水的柔弱不是通常意义的遇难而退的那种柔弱,因为水还有另一个高于柔弱的形象,就是流动不息。水的柔弱,是流动不息的需要,没有对待阻力的柔弱,就无法流动不息。可见,与为流动不息服务的柔弱,才是老子心目中的柔弱,他的柔弱定义,就是以巧妙的方式不断前进。没有向前不息这个特点,柔弱就是遇到阻力即退的那种猥琐。水的方向是坚定的,但道路是灵活的。这里的柔弱,是指方向坚定前提下的道路灵活性。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这句话更能引起误解。许多注家立刻联想到“水滴石穿”的成语,于是就从韧性角度敷衍下去。这是典型的望文生义。可以肯定,老子在写这句话时,脑里不会有“水滴石穿”的意象。水滴石穿,是微小之力漫长地、专注地作用于某一点的一个自然结果,从行为学角度看,可借鉴之处只有坚韧,不是以柔克刚,因为这样的柔克刚在行为学上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傻瓜才会做。哪个工匠在石头上打孔时,会用水滴的方法呢?在物质世界,柔克刚是不成立的,硬物质能切削软物质,是常识,这个常识就是金属加工业的基础。可见,“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的柔克刚,是另有所指,与水滴石穿的柔克刚完全是两码事。古人说理从来不用抽象概念,全用具象概念作比。我们要始终牢记这点。接着又说,水攻坚强天下第一,“以其无以易之”。很明显,这不是指软物力胜硬物的物理现象,因为这是反常识的。铁凿穿石,难道不如水滴石穿么?老子连这个常识都没有吗?缺乏常识的是注家。
  如果牢记古人取象比类的特点,不望文生义,结合老子的无为思想,是很容易读懂真义的。老子经常用水作比,强调其“柔弱”特性。但水的最大特性不是柔弱,而是顺势流动,只要趋势存在,就会“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才是水的最大特征。但是,水要实现这个最大特征,就必须以“柔弱”为手段,不与阻力硬抗,而是顺势绕道,迂回前进,否则就没法前进了。换句话说,水的柔弱,是它不断前进的条件。老子就是在这个有意义上才,采用水的柔弱意向来比喻无为行为的。水在无阻挡时,一泻千里;在有阻挡时,曲折前进。总之,只要有趋势存在,水就一定要前进,没有商量。这是用柔弱作比的前提。但老子为什么不说清楚,只强调柔弱,不强调水的奋进呢?因为奋进是人的最大特征,是人生的本能目的,一直存在着,无需强调。人都有志向,都会奋进,这是与生俱来的特质。但如何奋斗,才是真正的问题。有的人有成就,是因为奋斗得法;有的人一事无成,不是没奋斗过,是奋斗得不好。老子指出,“无为”就是奋斗的最佳方式,而无为,就是顺势而为,不与阻力硬拼,这就是柔弱的方式。水如不柔弱,就无法继续流动;人如不顺势而为,就无法前进一步。这才是这个比喻的关键。
  古代战争常用的水攻,倒是很符合“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的经典例子。在古代,水攻战例不计其数。只要城处低处,且有水可用,无一不用。水攻就是利用水的趋下性和无孔不入性。老子写这句话时,大概想到的就是水攻案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这句话更能证明,老子“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不是指弱者能打败强者的稀少现象,而是指用顺势方式能胜过用强硬方式。为什么呢?因为他说“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天下人都知道的东西,一定是常理和共识,弱者打败强者是惯例吗?不是。官渡之战前,曹操阵营的人纷纷与袁绍暗通款曲,就是因为他们认为弱者(曹操)打不过强者。结果曹操获胜,那是特例。所以“天下人都知道”的,不是“弱者能打败强者”,而是“顺势胜过逆势”这个道理。做事顺着来,比逆着来更有效,是人人都懂的经验。道理都懂,但是天下“莫能行”。什么原因?因为用直截了当的强硬方式处理问题,比较简单,不费心,而顺势而为对智商和情商的要求非常高,多数人没这么高的禀赋。多数国君落到勾践的地步,多半就是自杀了事。但勾践却接受屈辱的投降条件,这就是一种顺势行为。再如孙膑,多数人发现自己信任的老同学在陷害自己,结果膝盖被毁,难逃一死,往往就是万念俱灰,任凭命运拨弄了。但孙膑却采取装疯的方式,麻痹庞涓,让他取消杀心,侥幸活命。最后反败为胜,击杀庞涓。这才是老子说的“柔克刚”、“弱胜强”,它需要有强大的意志、精湛的脑力和高超的表演能力,一般人做不到,所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老子借用圣人的话来总结。圣人说:能承受国家屈辱的人,才能领导国家。能承担国家灾难的人,才能成为国际的首领。圣人说的,不正是勾践这样的人吗?忍辱负重,直面灾难,想法设法,东山再起。这就是老子词典里的“柔弱”的定义!
  “正言若反”的字面翻译是“正面的话好像在反说”。具体指什么呢?有人说,这是老子一贯的辩证思想,比如“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反者道之动”等等。这么解读大而无当,不得要领。其实,老子认为圣人这句话是反说的,如果用正面的说法,就是:行事能深得水之“顺势前进”要领的人,才有资格领导国家。换言之,“受国之垢……受国不祥”,就是“柔弱”在治国方面的具体注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66

帖子

15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56
发表于 2020-9-30 10: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行事能深得水之“顺势前进”要领的人,才有资格领导国家。
  ——————————————————————————————
  ________顺贪脏枉法之势而为,则败矣!
  ——————————————你解不通《道德经》,也便不必强解了。强解胡猜,徒增语言文化垃圾。
  ——————《道德经》全篇不涉“行事”,而只涉“行文”——天下没好话,也便没好人。文化学者的“看家本领”不是“行事”,而是“说和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