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8|回复: 0

【原】中国东北建筑再占领 | 一场关于意识形态和去殖民化的探讨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0-7-24 14: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vniehtlcpb.jpg

0vniehtlcpb.jpg


再占领:中国东北建
意识形态和去殖民化
建筑就像人,只是能活得更久。当建筑交织了几代人的记忆和历史,并留下一个躯壳,那么该如何定义它的身份?在中国东北,一座废弃的铝厂宿舍,它是日本人的殖民建筑,也是集体主义的居住机器。如今,面对停滞不前的社会,我通过改造建筑来回应历史,重塑当地的文化认同,并激励新的生活方式。这种再占用本身就是一种建筑保护和反殖民,也是一次针对东北历史和的建筑实验。分享人
      

vdnplhvvlel.jpg

vdnplhvvlel.jpg

     
魏子煜RISD罗德岛设计学院室内设计专业Adaptive ReuseMA
Q1
设计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最大的困难当然是不知道从何下手。因为在做所谓的设计之前,更多是思考大的方向和命题。我想我最主要的一个困惑就是寻找文化认同——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有点类似《普罗米修斯》里的人造人大卫。
我是一个来自中国东北的留学生,在美国学习建筑改造,最后希望回归非西方的语境。因此在很长时间我徘徊在不同的方向里,包括了社会主义建筑的研究、建筑和意识形态、日本殖民建筑的研究等。最后才一步步地走回了家乡,恍然大悟的发现了我从没离开这个原点。Q2
学校对你最大的帮助在哪方面?
广义上讲,RISD是一个艺术气息比较浓厚的学校,有很多丰富的课程可以尝试。在做毕设之前我就通过一些史论课程调研了Russian avant-garde architecture。这场一百年前的运动通常被埋没在西方建筑史中,但却持续影响了库哈斯和扎哈等,也点燃了我心中的火种。
后来我又以绘画为媒介捕捉适当的情绪,去研究历史,文脉和建筑的关系。我想这些都是在艺术院校才能实现的,当然也有些个人化。具体上,室内建筑专业教给了我一整套学习和分析建筑的方法,老师从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引导和纠偏,这是我宝贵的经历。
Q3
对于未来有何展望
短期来看,面对疫情的冲击肯定是不知所措的,但是也有了机会去停下来思考和学习。首先就是感觉自己还是无知的,毕业之后系主任里送了一本SOUTO DE MOURA的书给我,这位葡萄牙大师同样致力于记忆和历史的本土实践,而我却一点都不了解,而且面对社会和将来的工作仍有不少的挑战,我仅仅是一个刚毕业的理想青年。
DETAILS项目详情   

4wdoz5giost.jpg

4wdoz5giost.jpg

        
我的专业叫做室内建筑,这个专业比较偏向建筑改造。当代社会都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建筑就像人一样,建筑在什么时候死亡,可能是人们忘掉它的时候,可能是它被拆掉的时候,也可能是它不再被使用的时候。但毫无疑问的是建筑的身份在这期间会发生转换,建筑不再会适用于社会和历史的发展,我们专业主要研究的是建筑和它外部环境与历史的关系,如何让建筑在发展的社会中适应它的新身份。我把我这次毕设的目标放回家乡东北,去研究这里的建筑和当地环境的关系。        

oumh1z1fga3.jpg

oumh1z1fga3.jpg

        因为我的主题叫“再占领:中国东北建筑意识形态和去殖民化”,封面是我的一个绘画作品。在设计开始之前,我花了很长时间通过绘画和影像去找一个适合的语境。        

0itqiqfqhwt.jpg

0itqiqfqhwt.jpg

        首先,大家会好奇,我为什么会选择东北,熟悉东北历史的人都知道,大概每30年就是一个阶段,不同的力量在这儿来了又走,自然而然就留下了很多矛盾的值得思考的点,之前清华的同学都是针对一个当地的文化现象去做反思,所以我把目光放在了东北。        

e5ghyzlxxog.jpg

e5ghyzlxxog.jpg

        我选的基地是一个铝厂的宿舍,它最早是在1930年代被日本人盖起来的,当时是作为日本人的宿舍。解放以后就变成了无产阶级工人宿舍,从改革开放以后到了现在,这个工厂逐渐破产了,导致这里一直到现在都是被废弃的状态。        

czsimqgdpwp.jpg

czsimqgdpwp.jpg

        其实不光是宿舍,这个宿舍把东北整个时代的历史都浓缩在了这里,从殖民一直到当代。这是它现在的一个样貌,它的内部现在成了垃圾回收站。
        

5zfmkx4slmm.jpg

5zfmkx4slmm.jpg

        你在建筑里很明显能看到不同历史层次的堆叠,外面刷的白漆是现代的东西,但是把白漆一打开就会发现毛时代的标语就在里面,它现在的内部有一部分大的空间被用作养鸡场,这是它现在的现状。

01 Tide Trilogy      

sxdic0ik0n4.jpg

sxdic0ik0n4.jpg

        这张图你可以看到三个时代的文脉就这样堆叠在一起:30年代的日本人改的城市建筑、七八十年代的公共住宅和现当代的住房。这就引向了第一个阶段的调研“浪潮三部曲”: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的问题。 1.The Flood Tide        

eisj5jlnboy.jpg

eisj5jlnboy.jpg

        第一个浪潮是讲日本在这里建了一个现当代城市的过程。殖民是残酷的,但毫无疑问的是,这是第一次一个现代的文明出现在东北的土地上,一个现代的城市在东北的土地上被规划出来。当时的城市规划现在依然起着作用,也造成了很多的问题,当时的一些建筑和地标遗留到了现在。        

h15jo1sudpd.jpg

h15jo1sudpd.jpg

        这是当时日本人建起来的宿舍,它稍微有一点不对称,总体上是一个异形的样式。外面的C型结构主要是用做工人宿舍机器隔间,中间大一点的部分是作为活动的空间,它们有不同的层高,整体上有三个不同的Connection连接着这个建筑。 2.The High Tide        

pq12fdzvcuz.jpg

pq12fdzvcuz.jpg

        第二个阶段叫做高潮,解放以后整个北方都在一种新的模式运行之下,早期的共产主义把当时的企业拥有的这种小型的社会,我们可以在里面出生、接受教育直到死亡都走不出循环。当时这个建筑也是循环的一部分,通过周边的建筑就能看出来,当时它们都隶属于这个工厂,整个时期的人口和经济是蓬勃向上的。 3.The Ebbing Tide        

tz2h3s0hmrj.jpg

tz2h3s0hmrj.jpg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下一个就是退潮阶段。到了八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全球的意识形态的变动以及当地经济发展的变动,这个循环就被打破了,工厂倒闭了,而这个地方自然而然就被遗弃了,方方面面都是向下的。        

rb0xs3t3ssx.jpg

rb0xs3t3ssx.jpg

        
我这里想讲一个位于德国的比较有意思的Reference。在很早的时候,这里有一个传统德国的教堂,苏联共产党在50年代来了以后就把教堂炸掉了,又在七几年盖了一个卡尔·马克思大学作为德国统治的象征,后来等到苏联解体以后,当地人特别气愤就把原来教堂做的一个浮雕放在大学门口做抗议,但是感觉还是不够,于是干脆就把标志性的浮雕挪走,又把大学炸掉了盖成了一个和原来教堂很相似的建筑。所以这就是这一块土地上围政治形态或者时代发生改变导致了四个截然不同的建筑出现在了这个地方,它们互相纠缠。        

qifuu2noju3.jpg

qifuu2noju3.jpg

        我的基地位于辽宁省,这些是其它日据时代遗留下来的建筑,因为它身份有一种模糊的问题,因为它是殖民建筑所以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所以就导致了它们至今也没有被很好地保护,或者能够得到有效地利用。比较典型的例子是这里的车站原来是一个地标,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渐渐的消失在了广告和房地产的泡沫,现在变成了一个售楼中心。        

4gbmo4logkb.jpg

4gbmo4logkb.jpg

        通过以上对历史的调研我会发现,城市面临的问题是什么,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它面临问题是有过殖民化的问题,有不同的政治纹脉,有后工业化的问题。所以去解决这些东西就需要我们去重新利用,去重新发现当地社会的潜力,去历史里面寻找现实,去回应历史,最重要的是Find A Catalyst,找到一个催化剂去帮助社会实现成功转型,一切的东西都需要是本地化的,高度依赖于当地社会。我最后的解决方案的是一个综合体,由几大部分组成,有公共的浴室、电影院、养老院、幼儿园等一些居住空间。02
Reoccupation
        

g0rf4rzovcd.jpg

g0rf4rzovcd.jpg

        但是正如Re-Occupation所说的,大家通过这张图可以看出不同的功能开始占领废墟,维持不同的部分,我要做的设计是来研究不同的占领之间的关系,如何让它们达到一个和谐共生的状态。不同的占领如何回应历史,不同的功能和占领的方式之间,要有相互的联系和关系来确保体系能够长久的运行简单。        

5plpug2ogfn.jpg

5plpug2ogfn.jpg

        场地也算是市区的中心,所以要照顾到各方面的力量。它必定是面向社会服务的,这是本地和洗澡有关的设施,从图中可以看到这在当地算是一个非常蓬勃的产业产品,这就是我来把它作为一个设计的切入点,通过一个亲密的活动来引入到当地的社区,虽然当地洗澡地方很多,但是从来没有一个是对已有建筑进行利用和改造的,没有一个对历史产生了对话。 1.Pool With Two Figures        

rqzwhjgitgy.jpg

rqzwhjgitgy.jpg

        如果你简单分析洗澡或者水在文化上的含义,比如David Hockney画的泳池,它代表了加利福尼亚典型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看到它就想到那种例子。苏联的澡堂可以容纳两三千人同时洗澡,算是对工位体系的一个全新尝试和对一种新兴政权的期待,但是这个没有被建出来。所以洗澡在中国北方也有一定的文化含义,它不光是一个大家用来清洁的工具,更多它是一种文化上的连接,可以把不同的团体凝聚到一起。        

tssqbwhpkzl.jpg

tssqbwhpkzl.jpg

        到了2005年,大家比较喜欢异域的装修和豪华的风格,到了2000年左右又转回东北亚的企业,现在更多的是一个体验性质的高级酒店。        

       所以洗澡现在有一套完整的流程,一套商业运作的体系可以遵循,所以在第一阶段要做的就是进入一个澡堂,把这个完整的商业流程复制到这里。第一层的平面图就是复制了一个澡堂顺序和模式,进来会有大堂Cafe,紧接着是前台,然后是男浴室和女浴室,它们共同导向了结尾的游泳池,游泳池是对原来一个大厅的改造,同时在外面又引入了走廊来营造一种模糊化的空间,把原来的外墙变成了内墙,一层大概是这样一个逻辑。 二层大概是一些娱乐消遣的活动,三层会有一个顶层餐厅。大家可以看到一层的逻辑是内向的,二层本质上是鼓励向外延展的一种关系,就是让二、三层和建筑的其它部分产生对话。        

        这张图就是游泳池改造的效果,把原来第二层的楼板都去掉了来确保一个足够的调高,这个是浴室二层的改造,大家可以看到二层的改造相对来讲脱离了原来建筑几何形态的束缚。比如原来的空间得到了应用,变成了休息大厅或者健身房之类的,但是本质上建筑在这时候就有了两种态势,一种是向右边延伸,一种是向左边延伸。向右边的更多的是向室外的一种漫步体验,去连接右边的社区;向左边的是一种偏私密的体验,连接到了一个电影院。        

        建筑的中心地带本质上它有不同的层高,如果你研究过萨伏伊别墅或者是villa müllerh这种很经典的构型,你会发现建筑有一些前置去鼓励这种不同层级上的对话连接。这个建筑本身层次非常的丰富,我需要在第二层做一个外向的连接,去把不同平台的人聚集到一起,通过一个外向的连接让它们产生更多的交流。 2.The Bigger Splash        

        我们第二个部分就是外向的交流,外部的交流把大家从中心的浴池引入外围的SPA,SPA更多的是面向老年人的一个休闲中心,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场地,因为本地的老龄化非常严重,大家可以看到逻辑上是从中心的阶段项目向外部延展,包括对光影环境的思考,比如SPA内部冷却塔的构造算是对工业文化一种致敬,同样也是一种双重的领域。        

        这种向外漫步由几部分组成,首先外部的中心的是一个大的SPA,是为老年人提供休闲活动的地方。接下来会有一个类似坡道的东西覆盖在地下,为SPA提供一个缓和的空间,有点像庭院的逻辑,在一个院子里面放一个物体,让大家去占有去观赏,这是垂直维度的一个Section。从浴室的二楼开始,室内的蔓延活动就开始逐渐连接到SPA上面,是这种洗浴活动向外的延展。        

        三楼也是同样的逻辑,我们从Section上可以看出来,本质上是想把中间两层高度的楼板和侧移做一个几何上的弥合和连接,这几层不同的高度就可以很自然地结合到一起,延展到这边的居住空间。        

        从外部来看,新加入的几何形体就这样侵入了原来的建筑,把人们引向了不同的功能和不同的方向。我来讲三个最主要的方向,可以看到下面的是洗浴,上面是物流大厅引向了右边的电影院。        

这个是刚才我提到的坡道效果,下面是半地下室的SPA,上面是可以让大家活动的公共的坡道,是一个类似于景观的地方,这是内部的类似水塔结构的SPA,可以把天光引入进来。      

这同样是内部SPA的一个效果,本质上螺旋的结构可以把不同的群体、不同的人弥合到SPA和群体里,弥合到空间里面。 3.Cinema Paradiso      

        这个建筑改造的最后一个部分是电影院,为什么要非得安排一个电影院的原因,在于Site附近原来就有一个非常漂亮的苏式电影院。        

        电影院就在Site的马路对面,相当于是一个姊妹建筑。        

        这是它大概1950年的样子,1960年的时候还是很辉煌,但是到了2000年就已经破坏掉了,后来直接就免不了被拆除的命运变成了商品住宅。所以本质上这是一种对记忆的再嫁接,把以往的历史重新嫁接到建筑里的电影院,重新在当地的语境里复活。        

        我把电影院嫁接到了左翼的内院形成一个封闭的群体,大概的灵感就来自于Casa da Música,本质上这个建筑特意开了很多窗,Casa da Música也是通过不同Threshold和不同的开口,去鼓励不同群体之间的相互观察和交流,我认为观察和交流在这儿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设计点。所以通过引入一个新的Truss系统,一个新的屋顶包覆电影院周围,然后再把建筑中间的洗浴中心和剧院之间插入新规划的地方,算是给洗浴完休闲的人提供观影服务,本质上是不同的功能被挤压在一起。        

        通过Diagram可以看出来,蓝色部分的中间是洗浴和电影院产生交集的部分,红色部分是新引入的Facade,一个电影院的很强势的宣言在门口,引入一个新的Facade算是对原来历史的一种重新的Historical Renovation Restallation,就是对原来记忆的一个找寻,你必须要有原来的形式存在在这里,这是当时苏式电影人的理念。 通过学习很多类似的电影院,你会发现它本质上是一种柱和拱结合的Typology,原来新盖的facade同时也遵从了原来Facade的样子,不同的是我切掉了皇冠,这个皇冠变成了一个平屋顶,类似于阉割,表示这个时代已经不在了。        

        这个是电影院的平面图,这个部分配合洗浴中心的加工产生了交流,这半部分的居住空间变成一个演艺中心,可以为影院提供就业和居住的功能。这个影院里面是一个剧场,比如本地的二人转或者其它的演艺事业都可以在这里进行。
        

        这是影院内部内部的一个效果,利用已有的一个封闭的空间,这是外部新加的一个很强势的宣言。        

        这个是整个建筑的Section,可以看到这是原来的Section,新的Section一层结构得到了保留,二层三层做了适当的改造变成看台和一个大厅,这边附有一个Urban Balcony 社区舞台,因为我需要建筑在左翼的公共空间,所以原则上要给集体稍微要环一些公共阳台或者公共的设施。同时因为这个地方是面对街区的,我希望它能对外面的环境产生限制,下面是演艺的空间,人们在这里可以窥视外面的人,休闲的人也可以窥视到电影院。        

        同样的逻辑也是另外一个Section,同样也是利用建筑的内墙作为戏院的内墙作为辅助的设施。        

        总体上建筑改造的逻辑就是一个Hybrid,不同群体在占有一个新型的混合体社区,包含了一楼的洗浴中心,相对来讲是一个催化剂,很好地打入当地的群体和当地的文化产业,一个电影院算是对历史的尊敬和表达。 洗浴中心向外延展出来的SPA功能,算是对老年人的一个休闲和服务,配套的这一系列文化空间还有居住空间,是利用原本的建筑作为居住机器的一个特点,比如靠近电影院的这一侧是为艺术家提供居住空间,靠近南边最主要的Facade有很充沛的阳光,就很适合提供一些养老院的活动。右翼可以做一个幼儿园,因为年轻人都出走了,只剩老人照顾他们的小孩儿,那么可不可以为它们提供一个安稳的环境,让他们居住在很近的地方,同时又有丰富的社会活动,减轻整个社会的压力,促进集体的繁荣。        

        顶层也是一样的逻辑,顶层是一个Roof Bar,里面着色的部分就是新改造之后的一个添加,原来的部分就在附近,就可以看到Occupation过程就是东西在建筑里面生长的过程。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最开始的那张关系图,一切在这儿就会变得明朗,你会看到各种各样的功能持续瓜分了这栋建筑,里面存在着对历史的思考以及对社会未来发展的展望,同时解决了一些社会所面临的非常棘手的问题。        

        最后,我认为狄更斯可以做为一个非常好的讲述者来结束我的设计:“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我的设计在思考我们曾经拥有什么、最后失去了什么,这是信仰的时代,也是怀疑的时代。        

        如果曾经共产主义或者工人阶级是一个信仰,那么我们的时代毫无疑问是在远离原来的这种记忆,一些室外的东西现在翻转变成了室内的东西。所以这个设计总是围绕一些看似比较矛盾或者对立的元素再进行,把原来室外的墙变成了室内的电影院,重塑本地工人阶级所失去的荣耀。        

        这也是希望之春,也是失望之冬,你会看到这个城市从未有过的几何形体出现在这里,为这个社会带来新的期待和刺激,把不同的群体弥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新的结构。        

        最后我希望这个改造可以真正改变社会的结构或者政治的结构,Architecture Becomes An Instigator,使建筑成为一个煽动者,成为一个锐意改革的象征。        

        最后我就用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里的一个画作为我的结尾:“我们的世界就像一个垃圾房一样,它总是建立在旧的时代的基础之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