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7|回复: 0

中国玉器大全(春秋战国)1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1-5-26 17:35: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d][td][td][td][td][td][tr][td]

1、玉兽面
春秋早期
高2.4厘米 宽2.2厘米
1954至1955年河南省洛阳市中州路2415号墓出土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玉料呈青黄色,半透明。体扁平,上宽下窄,似倒梯形。下部雕琢阴线纹的眉、目、口、鼻、须和向左、右伸张的角。兽面上端琢阴线双勾云纹。两侧中间近边处,各钻一孔,以便缀附。

2、玉璧
春秋早期
外径 11.6 厘米 内径6厘米 厚0.2 厘米至0.3厘米
1983年河南省光山县宝相寺黄君孟夫妇墓出土
河南省博物馆藏
玉料呈黄黑色,有黑色浸斑。扁平体,圆形。器表饰细密阴线蟠虺纹;另一面光素无纹饰。

3、玉虎
春秋早期
长12.7厘米 宽6.2 厘米 厚0.3厘米
1983 年河南省光山县宝相寺黄君孟夫妇墓出土
河南省博物馆藏
玉料呈黄黑色,半透明,有光泽。扁平体后翘卷。虎口和尾部各钻一孔。虎的前后足作向前伏卧状,虎爪勾卷。虎头、虎身和虎尾均雕琢勾云纹虎皮斑纹。两足的上面皆雕垂鳞纹,虎耳刻细密的阴线纹。此器周边雕双阴线纹。玉虎的另一面光洁无纹。

4、玉虎
春秋早期
长5.5 厘米 宽 3.1厘米 厚0.1 厘米
1983年河南省光山县宝相寺黄君孟夫妇墓出土
河南省信阳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藏
玉料呈青白色,局部有深褐色浸斑。半透明,有光泽。体扁平。虎头的一端宽大,尾端颇细而向上旋卷。虎背有齿脊。口微张。环器身周边雕琢双阴线轮廓。器身雕琢单或双阴线虎纹。口与尾端各有一穿。虎背钻一小孔。

5、玉虎
春秋早期
长2.5 厘米 宽1.3厘米 厚0.3厘米
1983年河南省光山县宝相寺黄君孟夫妇墓出土
河南省信阳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藏
玉料旱青白色,局部有深褐色浸斑。半透明、有光泽。体扁平,呈长方形。两件成对。虎呈伏卧状,虎身表面篆刻并列的阴线勾云纹虎斑。虎头和卷尾处各钻一孔。

6、玉兽面
春秋早期
长6厘米 宽5.5厘米 厚0.2 厘米
1983年河南省光山县宝相寺黄君孟夫妇墓出土
河南省信阳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藏
玉料呈青灰色,局部有深褐色浸斑,半透明。体扁平,作倒梯形。残缺一角。左右两斜边琢出齿脊。顶端琢出双角。从右上角可以看出原来左右两上角雕向背的双鹰。鹰体雕双钩阴线云纹和圆圈纹;鹰的轮廓线系用骈列的二条阴线雕成。兽面的下半部雕琢饕餮纹。眼、鼻、角及面部皆雕阴线勾云纹、圆圈纹和平行短线。花纹比较繁缛。下部中央有一钻孔。

7、玉玦
春秋早期
外径3.2 厘米 高2.65厘米
1983年河南省光山县宝相寺黄君孟夫妇墓出土
河南省信阳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藏
玉料呈青白色,局部有深褐色浸斑。体呈圆柱形,中空。内部有 0.1厘米宽的缺口。通体饰阴雕双勾变形饕餐纹。

8、玉色
春秋早期
长5.9 厘米 宽2.4 厘米 厚0.15 厘米
1983年河南省光山县宝相寺黄君孟夫妇墓出土
河南省信阳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藏
玉料呈翠绿色,有少量的黑色浸斑。半透明,质地莹润。体扁平,长条形。鱼头前端微向上翘。以阴刻的细线纹琢出鱼头、鱼鳃、鱼嘴和两行并列的环带纹鳞甲;背鳍、腹鳍和尾鳍皆以并列的细密阴线琢成。玉鱼的嘴部钻一孔,供垂系用。

9、玉鱼
春秋早期
长5.9厘米 宽3.1 厘米 厚0.15厘米
1983年河南省光山县宝相寺黄君孟夫妇墓出土
河南省信阳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藏
玉料呈翠绿色,局部有黑色浸斑,半透明,与上述玉鱼的玉料相同,器形亦相似。惟纹饰略有差异。鱼腹除有双勾云纹外,鳞甲较前器略小,共八片,分成四行排列。背鳍与腹鳍靠近鱼的尾部。

10、玉鱼
春秋早期
长 6.1 厘米 宽1.2 厘米 厚0.15 厘米
1983 年河南省光山县宝相寺黄君孟夫妇墓出土
河南省信阳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藏
玉料呈青褐色,局部有深褐色青斑,半透明,有光泽。体扁平,近半月形。背与腹雕琢有齿脊形鳍。鱼头前雕有鱼嘴。周边现有单阴线周边。器表琢有双阴线勾云纹和鳞纹。鱼的上鳍下方钻一孔,以供系佩。与此器形制、花纹、尺寸相同的另一件,与其成对。故可推知两器系一副组玉佩中的一对玉鱼形璜。

11、玉两头龙饰
春秋早期
长 4.6厘米 宽2.5 厘米
1956年至1957 年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 1657 号墓出土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玉料呈淡绿色,半透明,有光泽。体扁平,近长方形。镂雕成S状两首连体的虬龙。虬龙首呈斜角对称布局。虬龙有长角,张口,上唇向上卷,下颚与龙体相连。足作伏卧状。此器的边沿琢以单阴线和勾云线作轮廓线。两龙的眼睛作阴线椭圆形,身躯中段雕一个与龙眼大小相当的椭圆形阴线纹,并且以平行的双阴线纹将两龙的眼睛与龙体中段的椭圆纹饰连接起来。此器造型自然,纹饰线条流畅,背面光素无纹。除镂空外,别无钻空。与佩饰不类。疑系镶嵌于它器上的装饰品。

12、 玉虬龙形饰
春秋早期
高7.6厘米
1956年至 1957年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1662 号墓出土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玉料呈浅绿色,半透明,有光泽。体扁平,呈C字形。龙首宽大,独角。头顶起脊,圆角方眼,张口。上唇上卷,下唇呈顺时针方向下旋。龙躯体呈钩状,尾端平齐。虬龙的周边雕逐单阴线轮廓线。身躯中部逐钩云纹。眼为双阴线纹。此器造型古拙,保持殷墟妇好墓玉龙(九九五)"的风格。但器形有一定的变化。

13、玉块
春秋早期
外径 3.2 厘米 内径 0.9厘米 厚0.2 厘米
1956年—1957年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1665号墓出土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玉料呈淡黄色,半透明,有光泽。体扁平,呈圆形。中央有一圆形孔。一侧有缺口,与缺口对应的一边肉上钻有一孔。器表碾磨光滑,光素无纹。此器当为墓主人的耳饰。

14、 玉玦
春秋早期
径3厘米
1956年至1957年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1651号墓出土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玉料呈淡绿色,有白斑。体扁平,圆形,厚薄不均匀。中心有圆孔。一侧有缺口。缺口外宽内窄,口边琢有内弧。缺口对内圆处有凹槽,疑为琢磨缺口时遗留的痕迹。器表光素无纹。此器为墓主人耳饰。

15、玉蚕
春秋早期
长1厘米 宽0.4 厘米
1956 年至 1957年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1704 号墓出土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玉料呈白色,纯洁莹润,器表光洁。上圆粗而下细尖,躯体弯曲,呈家蚕形。头部有外突的双目。从头部起向下逐渐收缩。躯体雕琢七条周线纹,愈往尾部阴线纹愈密。此器上部有一个两面对钻的小孔,可供佩系。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饲养家蚕和织造丝绸的国家。并且在相当长的时间是世界惟一的生产丝绸的国家。1958 年在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一批盛于竹管中的丝织物,包括绢片、丝带和丝线等*,经鉴定原料是家蚕丝。1953年在安阳般墓发现玉蚕°,证明古代中国人的养蚕和丝织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三门峡的这枚玉蚕形态逼肖,由此联系到近期上村岭2001号墓出土的丝绸残片,这些实物史料说明中原地区在西周和春秋时期仍有生产丝绸的重要手工业部门。我国古代饲养家蚕和丝织业仍然处于发展阶段。

16、玉珠、玉片项饰
春秋早期
玉珠径0.3厘米 厚0.2 厘米 马蹄形玉饰长2厘米宽2.5厘米
1956年至1957年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 1634 号墓出土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玉珠呈球形,其一白色,半透明,另一灰色。马蹄形玉片六枚,正面琢有阴线双勾天纹,另有扁圆形玉饰二枚,颜色深浅不一。上述各种珠子与片饰皆有钻孔,以双线串连成项饰。出土于墓主人的颈部。

17、鸡血色石珠、马蹄形玉石饰串饰
春秋早期
鸡血色石珠径0.3厘米 玉马蹄形饰长2 厘米 宽2.5 厘米
1956 年—1957年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1662 号墓出土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采用双线将鸡血色石的管形珠串成并列的两行,每隔数枚或十数枚珠子,双线贯入玉、石质的马蹄形饰孔眼中,组成一组项饰。上述马蹄形玉饰正面雕琢勾云纹,两端各雕一横凹槽,槽内有圆孔二,与底面两孔相通。鸡血色石珠大小不一,制作不精。此串饰出于墓主人颈部,当为项饰。

18、 鸡血色石、绿松石串饰
春秋早期
鸡血石珠径约0.3厘米 石管形珠长约0.4厘米 绿松石管形珠径约0.4 厘米
1956年至 1957年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1780号墓出土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采用鸡血石管形珠45枚、石管形珠1枚、绿松石管形珠 10枚、绿松石方形珠6枚、不规则形石饰1枚,夹杂串成单行串饰。器表光滑,制作不甚规整。当系墓主人的饰物。

19、 玉、料、鸡血色石腕饰
春秋早期
鸡血色石管珠长0.5至0.4厘米
玉蚕形饰长约4.5 厘米
玉珠形饰长约0.6 厘米
料珠饰长0.5 厘米
1956年至1957年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 1647 号墓出土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由鸡血色石管珠23枚,石管珠3枚,料制管形珠2枚,玉球形珠1枚,料制菱形珠7枚,玉蚕形饰1枚组成腕饰。出土时围绕着墓主人骨架的腕部,犹如今人的手镯。

20、玉片、鸡血色石项饰
春秋早期
椭圆形玉饰长 2.4 厘米 宽2 厘米 厚0.3 厘米
马蹄形石片饰长2.2 厘米 宽2.2 厘米厚0.3厘米
鸡血色石珠长0.9厘米 直径0.8厘米
1956年至 1957年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 1820号墓出土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这组玉项饰由 101枚鸡血色石珠、10枚马蹄形石片、1枚椭圆形玉片和2 枚小石饰组成。鸡血色石珠用双线串成二行,每隔若干枚(最多者14枚分作两行骈列,最少者六枚分作两行骈列,其他界于二者数量之间,但多寡不等,亦分两行串连)珠子,双线并穿入一枚马蹄形玉片中。椭圆形玉片垂于整组项饰的下方。上述鸡血色石珠的形状和大小皆不一致。马蹄形玉片皆以璞玉制成,正面雕琢双阴线勾连纹。背面平齐,两端壁上钻有两个圆孔,与底面孔相通,用于贯线串连。椭圆形玉片上刻双阴线周边和勾云纹。此项饰出土于墓主人的颈项间,当系墓主人生前享用的项链,因受到死者的珍爱,死后用于陪葬。它红白相间,色彩绚丽,出土时排列有序,有利于重新串连,因此这种工艺品既具有历史价值,又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