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9|回复: 0

【原】若你实修了好多年,还始终杂念不断,请补习这个理论和法门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1-2-16 16: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年放假期间,被三五道友约去品茶论道,茗香飘散之际,特有一番风味。同道见面,所谈最多的无非就是如何实修,但谈到后来,都会说到同一个问题,就是任何一个法门,在刚开始实修时,似乎效果还不错,也有一点空静的感觉,但没过多久杂念就来了,杂念一起就会越来越多,造成整个打坐过程中始终杂念不断,二三个小时全是白坐。道友们还说到,他们每个人所修学的法门都不止一种,细数之下,发现他们用过的方法之多、内容之杂,几乎包含了现在所有流行的法门,有人甚至把显、密、道、卜筮、硬气功等,都逐个学了一遍。

问他们为什么前后学了这么多方法,答案也是出人意料的一致,就是某一个方法在潜心修学了一段时间之后,总感觉到不得其门而入,于是又换另一个,换了一个方法之后也觉得难以有进展,于是又换一个方法。
有学观音耳根圆通法门的,刚开始还能把注意力集中在所听的声音上,但是没过多久,注意力就被声源带走了,如果左边有声音,注意力就会跑到左边;如果右边有一点声音,注意力就会不由自主的跑到右边声响的地方。如果把注意力集中在耳根上,在刚开始时还行,但没过多久就守不住耳根了,不由自主的会想到别的地方去,如果这时候身上的酸麻胀一来,再加上心跳呼吸这些微动,思想根本就守不住耳根。最糟糕的是,思想似乎自己会循声想物,听到了汽车声,思想就想到了汽车上;听到了风雨声,思想就会不由自主的想到风雨;听到了狗叫声,思想又想到了狗。有一个修学观呼吸法门的,也说碰到了三个问题,第一是做不到不主动去调整呼吸,也就是做不到任由身体自己去呼吸,总是不由自主的要去调整呼吸。第二是随着呼吸时身体的微动,牵走了原本在鼻端的注意力,注意力变得一会儿在腹部,一会儿在鼻端,一会儿又在胸口的乱跑。第三是感觉到注意力不稳定,好像注意力自己会变来变去,有时候注意力如酒杯大,刚好覆盖住鼻端,有时注意力只有一个点,有时注意力又好像换了一个方向似的,总之每次的状态都不一样。

这几种情况,非但在观呼吸时会出现,在参话头、意守丹田时也会出现,总是无法让注意力始终停在一点上,只要时间一长,注意力就到处乱跑,有人甚至连十秒钟都撑不到。
还有一个是修念佛号法门的,但是念着念着就走神了,如果把注意力放在嘴巴上,也同样会走神,如果一边念名号一边观想,则不管是出声念还是心念,没多久就找不到所观想的图像了,若是只观想而不念名号,也同样发现所观想的图像会消失。还有人说,他修学南怀瑾先生的般若观心法门好多年,理论上很清楚,就是要找到前念已过,后念未生的中间那个空隙,结果观了好多年,总感到脑子里杂念多得跟一团乱麻似的,似乎同时有好多个念头在脑子里乱转,根本找不到念头与念头之间的空隙。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给他们概括了一下,无非这么两种情况。一,凡是修学有为法的,也就是提起一个心念,需要集中注意力的,都是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在一个地方,心念会不由自主的到处乱跑,做不到制心一处。凡是修学无为法的,即放下注意力,达到万念放下、万缘放下的,一放下反而杂念汹涌,越想放下杂念越多。

其实这一些问题,并不只是少数人的问题,而是绝大多数的修行人,都会碰到这样的情况,这也就是所谓的“学道如牛毛,成道如麟角”吧。
所以人们常说“学法门容易,入法门难”,现在社会上要学到一个法门很容易,南怀瑾先生的书上,其他人的书上,或者网络上都可以找到很多,但又有多少人,能够通过这些法门得止得定呢?那么,造成他们不得其门而入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可以很负责任地说,唯一的原因就是理论不明!理论不明就导致用心的方法不对,心法不对则境界功夫就上不去,若能明白了理论,则心法境界功夫无非就是一念之间的事情。无论是学佛还是学道,都有大量的理论需要学习,其中有一个关键理论,就是提起与放下不二,就是提起即是放下,放下即是提起,放下与提起本来就是一回事!如果不清楚这个理论,或者信不过这个理论,那就一切都无从谈起了。因为提起或放下这一念,其本身就是杂念,一个杂念就会勾起各种各样的杂念,最终导致纷飞的杂念蜂拥而来,人也随之越来越烦,相信每一个实修过的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那么,如何才能不产生杂念呢?如何才能不让杂念纷飞呢?或者说,如何才能找到念头与念头之间的空隙呢?

很多人在实修过程中,为了对付汹涌的杂念,用尽了各种各样的方法,但归纳起来,也不外乎三种。
一,用集中注意力的方法,来达到制心一处,美其名曰“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但不知道集中注意力这一念,本身就是杂念,越用劲集中注意力,等于自己在用劲起杂念,自己越用劲当然越会激起更多的杂念。二,就是用放下的方法,放下所有的注意力,放下所有的关注,想到了什么也赶紧扔掉,产生了杂念也赶紧忘记,自己让自己什么都不想,但不知道放下这一念,其实也是杂念,跟集中注意力这种方法是换汤不换药。这两种方法,也就是南怀瑾先生常说的头上安头,或者说是用冲水的方法,来冲干桌子上的水,桌子上有了水只要用干毛巾一擦就干了,对不对?如果用水来冲干桌子上的水,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事。三,有些人在提起也不行、放下也不行的情况下,就干脆什么都不管,脑子要起杂念就随他去起杂念,脑子爱想什么就随他爱想什么,还美其名曰“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但不知道妄念就是杂念,还被妄念牵着鼻子走,用这种方法想让杂念自己停止下来,肯定是不可能的事,好比桌子上有了水,就把桌子放在露天,任由水自己干掉,但不知道水虽然干了,灰尘却沾满了桌子,碰到下雨天又是一桌子的水,用这样的方法想让桌子干净,当然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南怀瑾先生曾经不止一次地说过他写的一首诗:“秋风落叶乱为堆,扫尽还来千百回。一笑罢休闲处坐,任他着地自成灰!”老实说,南怀瑾先生这首诗,对于南怀瑾本人很适用,但普天之下又有几个人,能用这个方法来得止得定呢?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只怕是“一笑罢休闲处坐,任他纷飞满地卷。”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认识到,杂念之所以难以对付,就是因为这些念头是杂七杂八的,如果念头不那么杂乱,能稍微规则一些,要对付杂念就容易多了。
这就是道场里要做功课,要把一本经书念得滚瓜烂熟的原因之一,如果一本经书能念得张口就来,不用忆想也能念出来,同时在心里也能有一个声音在念,甚至只要念了第一句,后面的内容就会源源不断地在心里自动的念出来,若能达到这样的程度,得止得定就有了基础。任何人都可以找一篇或者一段自己喜欢的经文,不需要太长,最好是三四百字的,如《心经》、《阴符经》等,或者是一篇现代散文、诗歌都可以,但务必要背得滚瓜烂熟。这样就可以在实修的时候,先静下心来轻轻地用心念第一句,比如《阴符经》的“观天之道”,当念了第一句之后,就不用再念了,因为自己心里会接着念第二句“执天之行”,然后就会自动的一直往下念。这个时候,似乎就不是你在念了,似乎你是不念的,是你心里有个念头在念,对不对?所以,这时候的你,并没有有意识地集中注意力,应该是处于放下的状态;虽然处于放下的状态,但心里那个念经文的念头始终还在,始终在源源不断的念着经文,这就是提起即是放下,放下即是提起。更为关键的是,心里那个念头所念的经文,不是乱纷纷的,不是杂七杂八的,所以念经文这个念头就不是杂念了,只要这个念头始终在念着经文,就不会有其他杂念了,是不是?

只要你由着心里的念头,一直把经文念下去,念完了第一遍可以重复再念,是快是慢都不用去管他,来的时候让他自己来,去的时候让他自己去,这就是来而不迎去而不追。
这种境界,才是通向得止得定的正路。在这种状态下,两句经文之间的空隙,是不是很容易就体会到了?当然,要想达到这种境界,理论一定要弄通!如果理论上还有任何的疑问,就不要急于去尝试。以上所说的内容,只是很肤浅的简单介绍,还不足于指导实修,只能仅供参考。
从根本上揭示:为什么读了多年《道德经》,却感受不到智慧
有一种能够让人自动产生好方法的方法,想了解一下吗?
传统文化论一心不乱
得到智慧的方法,只有一个;有了智慧,就能得到无数的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