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1|回复: 0

【瑾瑜匯】猙獰凌厲——饕餮紋溦?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1-2-5 01:03: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贪 贪
财 食
为 为
饕 餮

在古代,先民常用神話了的動物來認同信仰,那些被神話的動物,給早期文明時代的人類帶來了許多精神慰藉,也促使人們創造出了許多不朽的藝術品,饕餮便是這類動物之一。
饕餮之源
饕餮,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秘貪食的怪獸,關於其起源,學術界爭論頗多,大致有如下幾類:
一,縉雲氏不才子。《左傳·文公十八年》記載:“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兇,謂之饕餮。”也就是說,饕餮是黃帝 時代夏官縉雲氏(夏官司馬管行政軍事)的兒子,他貪吃好貨,崇尚奢侈,搜刮聚斂,沒有止境,不肯同情孤寡貧窮。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饕餮紋鉞二,傳說中的野獸 。《山海經·北山經》雲:“鉤吾之山……有獸焉,其狀羊身而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麅鸮,是食人。”璞註言:“為物貪琳,食人未盡,還害其身……《左傳》所謂饕餮是 也。”而在《神異經·西荒經》中,饕餮衍化成了半人半獸的組合怪物,“饕餮,獸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頭上戴豕,貪如狼惡,好自積財,而不食人谷,強者奪 老弱,畏群而擊單,名曰饕餮”。從這些記載中,我們得知,饕餮是一種人面,羊身或者牛身,貪婪吃人的半人半獸的怪獸。


婦好墓出土 白玉簋三,指三苗部落。孔安國為《史記·五帝本紀》註雲:“縉雲氏之後為諸侯,號饕餮”;《左傳·昭公九年》孔穎達疏:“先儒皆以為……饕餮、三苗也”;《尚書·虞書》記載:“竄三苗於三危”;唐孔穎達疏:“三苗,國名,縉雲氏之後。”這些記載都說明饕餮指的是西南的三苗氏族部落。


天津博物館藏 饕餮紋鐃四,龍生九子,其一即為饕餮。民間有龍生九子的傳說,但九子各有各的說法,明代的楊慎在《升庵集》中記曰“饕餮好飲食,故立於鼎蓋”,將饕餮列為龍九子之一。

雖然對饕餮的解釋和賦予其的含義千差萬別,但不論其亦人亦獸,總不脫兇猛、貪吃、貪婪的面目。饕餮是建立在古人的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基礎上、融合了自然界各種猛獸的特征,同時加以想象而形成的。

紋樣演變
饕餮紋最早出現於何時?學界尚有爭論。有人把良渚、龍山和石家河的眼睛紋和人面紋說成饕餮的前身,把問題追到新石器時代,也有人把二裏崗時期的獸面紋當作饕餮紋的源頭,但毫無疑問,商周時期才是這種紋飾的鼎盛期。


西周早期德方鼎饕餮紋拓印圖饕餮紋的圖案往往由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動物紋樣拼湊而成,饕餮紋的繪制不僅是幻想和現實的結合,更是人們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細致表現。饕餮紋一般以動物的面目形象出現,具有蟲、魚、鳥、獸等動物的特征,由目紋、鼻紋、眉紋、耳紋、口紋、角紋幾個部分組成,面目結構較鮮明。其構圖形式多以中國傳統的對稱技法為主,常以鼻梁為中線,兩側對稱排列。

商周時期的饕餮紋乍看起來都不完整,感覺是張著大嘴,但卻只表現出上頜與鼻底,不見下頜,其實這是誤判,饕餮紋是有下頜的。考證發現,饕餮紋其實是由頭對著頭的兩個全形動物紋拼合而成的,是 “一對雙”,但以對稱的方式排列,很容易讓後人誤將兩圖合為一圖,看成是一個正視的獸面。因此,我們通常看到的鼻突位置是上頜,連接著的是口腔和下頜,下頜在口腔左右,而不是在上頜下面的位置,這其實是雙上頜和雙下頜的拼合形式,即兩個側視動物紋拼合而成的圖形。


婦好墓出土 圓鼎那麽,組成饕餮紋的兩個側面動物紋是什麽呢?據資料,饕餮紋都是由成對的夔龍圖案組成的,且在成對的夔龍構圖中,饕餮紋都是二龍對首、交首和共首的結構,其中以兩條夔龍張口低首對立的構圖最為常見。


“司母辛”鼎局部  饕餮紋獨立的饕餮圖像要晚出一些,且沿用了原先的兩合圖像,將左右兩側面合成出立面像。我們習稱的饕餮紋中原來的兩張“臉”,其實是互不搭界的,中間常有扉棱之類的隔斷,後來隔斷裝飾消失,此外,在殷周禮器上的饕餮紋中,有一些夔龍身體被簡化和象征化,有的構圖甚至省略了雙龍的身體而頭部壯大,整體形象“獸面化”,成為獨立的饕餮形象。


上海博物館藏 小臣xi卣古人創造饕餮紋樣,並非僅限於對美的追求,更是通過藝術品形態及紋樣的變化,實現禮器的神聖作用。饕餮紋形象猙獰,蘊含著圖騰標記,其目光如炬的大眼睛,明確地顯示著人神媒介的特性。饕餮紋張開大口的兇惡形象,不僅呈現出一種特殊的猙獰兇怖之意,而且兼具尚武戰神的含義,同時演化為力量的象征,是天神的莊嚴性與兇獸的威懾力的集合,既具有祭祀活動中神聖的莊嚴意義,又蘊含著現實秩序中絕對權力的威懾。

相關紋飾——古玉獸面紋
玉器上的饕餮紋,一般為“獸面化”的饕餮形象,亦被稱為獸面紋,是古玉上的常用紋飾之一。古玉獸面紋,充滿神秘的氣息,猙獰嚴峻之中,又透露出了幾分質樸和善良。

商周時期

商代玉器上的獸面紋常以鼻為中心,對稱雕飾眉、眼,口大張,有的還雕出獠牙,以示威猛。眼睛多為臣字眼,眼珠常用重環紋表示,眉部多為短直斜線組成的窄長條狀。角部有兩種,一種以方折的卷雲紋作盤角,第二種則為蘑菇形角,較長,其根部以卷雲紋為飾。耳朵為尖葉狀,豎起。鼻部則由一對相向對稱的勾卷紋樣構成,若蒜頭。


婦好墓出土 獸面紋玉斧西周早期的獸面紋延續了商代晚期的風格,獸面紋的基本形構沒有發生大的變化。至西周中期,差異逐漸在雕琢手法上體現出來。此時的獸面紋大量使用“一面坡”線條,有一些精雕作品往往在“一面坡”線紋的邊牆表面沿輪廓再勾出細陰線。這些雕琢手法的變化,增加了圖案的立體感和細致感。


虢國墓地2009號墓出土 玉獸面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獸面紋目部多浮雕作正圓狀,內加琢一個圓環,眼梢拉長,眉用兩道上揚的長條狀集束陰線紋表示,鼻部浮雕成圓角梯形,腮旁偶見長須,獸角則以側視龍首紋表現。


上郭墓地49號墓出土 玉獸面


春秋時期

春秋中期玉器上的獸面紋風格大體延續西周之際,獸面紋扇形小眼,眼睛常位於眉毛轉角處,眉多為兩道橫亙的短粗集束陰線,鼻部較大,用卷雲紋表示。獸面主體部位之外亦填充有雙線蟠虺紋、龍首紋等作為輔助裝飾。至春秋晚期,獸面紋開始用浮雕技法制作,此期的獸面紋多為橢圓形眼,眉為兩道橫亙的集束陰線紋,長而細密。獸面雕有卷雲狀鼻,須發大多省略,角耳亦多用側視龍首紋替代。


劉家店子1號墓出土 獸面形玉佩


戰漢時期

戰國早期的玉雕獸面紋尚未擺脫前期程式,但形態已趨於簡略,用於表示角耳的側視龍首紋已消失,獸目部為正圓形。戰國中期,玉雕獸面紋基本定型,總體風格清秀、疏朗,圖案完整,易於辨認,不似春秋時期般繁縟複雜。


曾侯乙墓出土 獸面紋玉琮此期獸面紋形似貓首,勾勒出面頰,眼睛為雙眼眶,內外皆為樹葉形,顯得頗為傳神。眉部常被省略,額部有網格紋裝飾,倒置“T”形直鼻,鼻翼圓鈍,兩旁有長須舒張,頭上一對彎鈎狀角。獸面兩旁各有身肢作波浪狀伸展,可視之為一首兩身。戰國晚期獸面紋與前期的差別僅體現在眼部,眼部為單眼眶,眼眶略方,內雕小梭形或菱形作瞳孔,同樣十分傳神。


故宮博物院藏 獸面紋劍格到了漢代,獸面紋更加註重莊嚴的形象,類型豐富,形態規整,雕塑感強烈,且施用廣泛。此期獸面紋大致可區分為三類:
其一,造型接近戰國晚期,但其眼眶呈圓角正方形,且有瞳孔,紋飾線條上二次打磨而成的加強線更為粗深,這類獸面紋常見於玉璧之上。


象崗南越王墓出土 玉璧其二,杏仁形眼,眼眶斜削以使眼球凸出,多雕有瞳孔,眉省略,面頰有“S”形集束陰線紋作上揚短須,這類獸面紋常見於見於玉劍格、玉輔首等之上。


象崗南越王墓出土 玉劍格其三,以頗粗的集束陰線紋表示上揚的眉,目部位於眉轉角之處,眼眶斜削,不見瞳孔,這類獸面紋常見於玉劍璏、玉劍格、玉劍珌之上。


南京市博物館藏 玉劍珌饕餮紋兇猛莊嚴、結構嚴謹、制作精巧、境界神秘,它不僅是人們智慧的結晶,也是人們情感、理性以及精神世界相互融合的產物,對當今圖形藝術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博物館藏獸面紋玉器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實際尺寸:長9.3釐米,高4.4釐米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實際尺寸:寬2.54釐米,高3.91釐米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實際尺寸:寬3.2釐米,高2.7釐米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實際尺寸:寬3.3釐米,高2.21釐米


山西博物院藏
實際尺寸:寬2.5釐米,高2.1釐米


山西博物院藏
實際尺寸:寬2釐米,高2.8釐米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實際尺寸:寬2.5釐米,高2.5釐米


茂陵博物館藏
實際尺寸:長35.6釐米,高34.2釐米


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藏
實際尺寸:寬6.2釐米,高4.1釐米


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藏
實際尺寸:寬6釐米,高1.6釐米


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藏
實際尺寸:長18.2釐米,寬13.8釐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