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3|回复: 0

【原】怎么解读老子的“道”?后世哲学家们吵疯了!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0-12-22 18:58: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最核心的概念,恐怕没有之一。
诸子百家、三教九流都讲“道”,但尤以道家讲得最多、最深刻。

据统计,在道家创始人老子的《道德经》(通行本)中,“道”字一共出现了73次。
当然,它们有多种含义,并不都具有哲学上的意义。
就哲学含义的“道”而言,人们通常认为老子之“道”,是指宇宙的最高范畴,是一种形而上的本体或实体。
不过,老子对于“道”,其实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和界说,只是进行了各种描述和形容。
比如,老子似乎把“道”视为“物”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但“道”作为物,又绝不是一般之物,而是“万物之奥”(第六十二章)、“万物之宗”(第四章)。

老子又说“道大”、“道久”,这应该是指“道”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无限性。
还说“道”不可道,不能用言语来表述。
“道”还具有“无名”“朴”的特征,也就是说“道”是原初的、未分化的本体。
而且“道法自然”,即“道”纯任自然,本来如此。
又说“道冲,而用之有弗盈”(第四章),即“道”是空虚无形的,但它的作用却无穷无尽。
此外,“道”还“无为”、“不争”、“不盈”,还具有“反”“弱”的特点:“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第四十章)。
等等。

尽管老子对“道”作了种种描述,但究竟什么是“道”,还是比较模糊。
其实正如上面提到的,老子已经声明过:“道”是不能用言语来表述的,只能勉强而言之。
这就给后世哲学家们留下了发挥的余地。
究竟什么是老子的“道”呢?哲学家们各作阐释,提出了形形色色的说法——
1.以“无”为“道”: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章)但并没有说“道”就是“无”。
到了三国时期,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王弼注解《道德经》,大讲“贵无论”,提出了“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也就是以“无”为“道”。

2. 以“理”为“道”:
老子不讲“理”,《道德经》中也没有出现“理”字。
首先将“道”解释为“理”的,是韩非子。
《韩非子·解老》中说:“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即认为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理”,而“道”是所有“理”的总和。
唐代著名道家成玄英也说:“天道,自然之理也”,“道者,虚通之妙理”。
到了宋明理学,则普遍以“理”为“道”。“道理”合为一词,至今仍是我们评价是非曲直的一个常用语。

3. 以“气”为“道”: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四十二章)但并没有明确说“道”就是“气”。
庄子很重视“气”,说“天地一气”、“通天下一气耳”,但也没有直接说“道”就是“气”。
北宋理学家张载有“太和所谓道”的说法。冯友兰、张岱年等先生认为,“太和”或“太虚”都是指“气”,张载哲学是一种“气本论”。也就是以“气”或“气化”为“道”。
4.以“一阴一阳”为“道”:
这种说法源自《易传?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5.以“形而上者”为“道”:
这种说法也是源自《易传?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6. 以“心”为“道”:
陆九渊、王阳明等心学家将“心”提高到了与“道”齐格的地位。
陆九渊说:“道,未有外乎其心者。”
王阳明也说:“心体即所谓道,心体明即是道明。”
7.以“第一因”为“道”:
近代著名翻译家、教育家严复将老子的“道”视为西方哲学所说的“第一因”。
在《〈老子〉评语》中,他说:“老谓之道,《周易》谓之太极,佛谓之自在,西哲谓之第一因。”

8. 以“logos”为“道”:
著名哲学家金岳霖先生认为,每一文化都有它的中坚思想,每一中坚思想都有它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
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是“道”,这大体与希腊思想中的“Logos”相当。
9.以“普遍规律”为“道”:
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将老子的“道”,解释为万物的普遍规律。
他认为老子强调普遍规律的重要性,这是其理论贡献;但老子将普遍规律实体化、本体化,这是其失误。

对于以上看法,你怎么看?你认为究竟什么是“道”?
欢迎留言发表高见!
    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