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1|回复: 0

动静合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阳明心学系列之十)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0-10-17 22:46: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动静合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阳明心学系列之十)

中庸论学
发布时间:18-05-0505:09今天继续讲解王阳明“动静合一”论。前三篇通过解读《答伦彦式书》,我们介绍了王阳明对于“心”之“动”与“静”的关系,判断“心”之“动”与“静”的标准,达到“动静合一”的途径等问题的看法。今天介绍王阳明对于“动静合一”境界另一种描述。这种描述体现在《传习录·答陆原静书》中,原文是:
“圣人致知之功,至诚无息。其良知之体,皦如明镜,略无纤翳。妍媸之来,随物见形,而明镜曾无留染;所谓情顺万事而无情者也。'无所住而生其心';佛氏曾有是言,未为非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圣人是时时、事事都能做到“致良知”的(至诚无息)。圣人自己内心的“良知”,就象一面镜子,它有两个特性:一是“略无纤翳”。就是说镜子是明亮的,镜面上没有脏东西遮挡。这些脏东西(纤翳),指的就是不良情绪、非份欲望等。二是“无留染”。把东西放到镜子前,美就照出美的影像,丑就照出丑的影像,照完了你把东西拿走,镜子里的影像也消失了,不会留下任何痕迹,这叫“无留染”。当然,看到美的就会产生喜爱的情绪,看到丑的就会产生厌恶的情绪,这些情绪只是照的当时产生的,一旦东西被拿走了,情绪也随之消失,不会把东西的美与丑耿耿于怀。这便是“情顺万事而无情”,也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无所住而生其心”。
下面,王阳明继续借“镜子”的比喻,解释了“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他说:”明镜之应物,妍者妍,媸者媸,一照而皆真,即是生其心处;妍者妍,媸者媸,一过而不留,即是无所住处。”

对于佛言“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我一直是充满敬畏的。据说,禅宗六祖惠能就是听了这句话开悟的。(《六祖坛经》上说,弘忍为惠能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现在看王阳明的解释,其实很简单。我们经常这样劝别人,“事情过去了就过去了,别太介意”,“该吃吃,该喝喝,凡事别往心里搁”。“介意”、“往心里搁”,其实就是“有所住”(“住”这个字很传神,就是虽然事情早已过去了,自己的心还在那里件事上没离开,“住”下了)。凡“有所住”,心便被束缚,便有所“累”。不是“累于情”,就是“累于事”。一旦有所“累”,再想保持心静,就很难了。所以,应该象镜子照物一般,”无所住而生其心”。
道理不难,做到不易。”若能如此,则虽终日'有为',而心常如'无为',所谓动静合一者也”(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最后,咱们用《菜根谭》上一段话结束: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
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
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