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回复: 0

在农村,墓碑上的“故、显、考、妣”啥意思?有什么区别吗?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0-10-10 05: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墓碑上的称呼你读懂几个?'故、显、考、妣'是什么意思?我们去凭吊英烈和历史名人和自己先辈的时候,经常会伫立在他们的墓碑面前行礼致敬,表达哀思,但是你留意过墓碑上他们的称呼吗?
这些墓碑上,称呼各不相同,有'故'、有'显'、有'考',也有'妣',你能读懂它们的意思吗?
中国封建社会是个等级社会,百姓和皇帝的连死去的叫法都不一样,平民的去世叫'死'、'卒';而皇帝的死叫'崩'、'宾天',皇后的死叫'薨逝'。
到了清朝,满族人对汉族的这些用法不求甚解,用的时候较为随意,把皇后的死也叫做'崩',比如光绪元年二月二十日,同治帝去世第75天,皇后阿鲁特氏也随之而去,《清实录》记载:'寅时,嘉顺皇后崩于储秀宫。'
而较为靠前的《清实录》,记载皇后去世的时候,用语还比较规范。比如嘉庆二年,仁宗孝淑睿皇后去世时,《清实录》这样记载:'为皇后于本月初七日未时薨逝,于奉移前皇帝穿素服七日,辍朝五日'。

但无论如何,'崩'和'薨逝'是皇帝和皇后的专属词汇,百姓就是吃了豹子胆,也不敢擅自使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即使是普通平民百姓,下葬的时候,竖起的墓碑上刻什么字,也不是随随便便,随心所欲,也是有规矩,有章程,不能越雷池一步的。如果真的乱来,张冠李戴了,词不达意了,就会闹出笑话,就会贻笑大方。
我们在凭吊古人或者英烈以及自己的先辈的时候,在墓碑上看到的'故、显、考、妣'等都是这种规矩的显示。那么,这些字又分别表明什么意思?

'故'是一种尊重生老病死是人生的灾难,婴儿出生第一次发出声音为什么啼哭,就是因为生是痛苦的,死更是叫人难以承受。
因此我们的祖先非常看重生死,中国有个成语叫'逝者为大'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大家对生命的敬畏。
因此在亲人离世的时候,祖先不辞辛劳,根据死者身份不同,研究出不同的词汇,来进行不同的表述。如'崩'、'故'、'薨'、'卒'、'宾天'、'不禄'、'离去'、'仙逝'等。
了解这些后,不得不惊叹我们的祖先不但勤劳而且智慧,全世界各个民族都难以相比。
中国有食文化,有酒文化,还有死亡文化叫人叹为观止。
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的礼仪也是绝无仅有的,这充分说明我们是对生命的尊重,对逝者的尊重。
所以,人不在了,不能直接用 '死',那是对毫不相干的人才那样说,有点冷漠,会伤害其家属,为社交或者撰文之大忌。
那么对于跟自己关系密切的人该怎么称呼,最合适的一个字就是'故'。
在我们清明节上坟的时候,或者在文章中,看到最多的就是这个字,比如'已故总统某某'、'已故科学家XXX'、'故考'、'故妣'等。

这就是说,'故'与'死'的含义完全相同,但是两个字给人的感受却大相径庭。前者比较婉转,后者比较直白;前者表示出对逝者的一种尊重;而后者则有点冷若冰霜,没有人情味。
但是在法医报告和医院的病故通知书中以及刑事判决书中,都是用'死'或者'死亡'来表述。
'显'是一种敬仰《辞海》对'显'的解释是这样的:一是有声望有权势地位的,如身份尊贵、地位显赫。比如《孟子·离娄下》:'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再比如'王充《论衡·自纪》:'世能知善,虽贱犹显。'
'显'在碑文中应用的时候,则是以形容词出现,它修饰的对象是'考'和'妣'。比如《尚书·康诰》:'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
中国是个有人人情味的社会,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家庭是我们这个社会最基本的生活单位,而在古代它还是生产单位。

我们的农耕社会,就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组成,每个村落都有几个家族,每个家族的年长者,辈分长着,以及学识渊博者,事业有成做了高官者,都是家族之中的德高望重者,可以有资格在去世之后,在墓碑上享受'显'的待遇。
但是到了新时代,有的人为了图省事,就把墓碑上写了'先考'、'先妣'。有的是死者身份不是那么尊贵,不想用'先'字;有的则是'显'、'先'不分。
但实际上,一个姓氏中,只有族长和当大官的人有资格称'显',多数人不会把自己逝去父母称为'显'。
但后代给自己祖父、曾祖父立碑的时候,是可以用'显'的,之所以不用,是因为他们不懂这个字的含义和用法。
不管用不用,'显'是个书面语言,'先'则是书面和口语两用。
也就是说'显'只能用在墓碑上,'先'则可以用在墓碑上,也可以用在口语和书信中。
比如说古人谈及自己去世的父母时,经常说'先父'如何如何,但是从不说'显父'怎样,那样的话就会闹笑话。
但是皇帝是天子,他们任性,对大臣说自己失去的父亲的时候,可以使用'皇考'这个词;如果要是昭告天下的圣旨,他们就会使用'显皇'、'皇显'等词来称呼自己的父亲,以表示先皇帝的英明、伟大。

'考'和'妣'古代称已死的父母。父死后称'考',母死后称'妣'。
战国末年专门研究亲属关系和称谓的著作《尔雅.释亲》中已经记述道:'父曰考,母曰妣…',可以说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父母称谓的记载。
由上可以得知,在春秋战国时代,'考'和'妣'就是说父亲和母亲的。那个时候,没有爸爸妈妈这个称呼,而是张口就喊考妣。

不过随着历史发展,时代进步,生着的父母,跟去世的父母慢慢区分开来。
具体来说,父亲称呼越来越多:比如在直呼或者在别人面前谈到自己父亲的时候,有'大人'、'严君'、'爷'、'爹'、'爸'、'老子'、'家父'、'家严'等这么多称呼。
直呼母亲,或者对别人说起自己母亲的时候,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妈'、'慈'、'家母'、'家慈'。

总而言之,再也没有必要说'考妣'是专指逝去的父母。
西汉戴圣的著作《礼记·曲礼下》:对此有权威记述:'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也就是说,西汉的时候,考妣就成为逝去父母的专用词。
大概从西汉时起,'考妣'就不再是健在父母的称呼,只有不在人世的父亲才能成为'考',去世的母亲则称为'妣'。我们一定要弄明白,以免弄笑话。不过考妣只能出现在坟墓这些特定的场合,书信和文章中一般说'先父'、'先母'就可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