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3|回复: 0

汉字探微(125):细枝末节——释“末”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0-10-9 12:56: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朱英贵
成语“细枝末节”原本是说草木的细小枝节,借以比喻事情或问题的细小或者无关紧要的部分。大凡草木的干茎分枝长叶的地方就叫做“节”,于是又有枝节横生、节外生枝、枝节末梢等成语,特别是“枝节末梢”这个说法告诉我们,“细枝”一定是长在“末节”上的,它是属于末梢的枝节。因此“末”字的本义就应该是“末梢”或者“树梢”的意思。这一篇就来谈谈“末”字的构字理据和造字本义。

一、“末”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末”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甲骨文未见“末”字,“末”字的金文字形(见上图:第一个字为春秋晚期金文,第二个字为战国金文)从“木”,其下为根,其上为草木的干与枝,而主干上的短横或者一点则表示草木的末梢所在,为指示性符号。战国文字(见上图:第三个字为楚系简帛文字,第四个字为秦系简牍文字)则将上部的短横或者一点写成长横线仍然是表示草木末梢的位置,也是指示性符号。小篆字形的上部仍作横笔,应该是承继战国文字而来。至于隶书和楷书都跟小篆的构形相一致。“末”字在六书中应该是属于在象形字基础上添加指示性符号的指事字。
《说文解字》卷六木部:“末,木上曰末。从木,—在其上。”
许慎所作的解释是正确的,其意思是:“末”,树木的上部叫作“末”。它的字形采用“木”作为表意构件,指示性符号“—”表示树梢的位置在其上部。
由此可见,“末”字是一个指事字,它的造字本义应为草木的末梢。

   二、“末”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末”字的造字本义为树梢。例如:“其初易知,其上难知,本末也。”(《易·系辞下》)高亨注:“盖初爻如树之本,上爻如树之末,仅见其本,难知全树,既见其末,易知全树也。”再如:“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楚辞·九歌·湘君》)又如:“残云收树末,返照落江源。”(唐·李频《江上居寄山中客》诗)又如:“晨晖转帘影,微风响松末。”(宋·苏辙《试院唱酬》之九)
由此造字本义,可以产生如下诸方面的引申义:
其一,可以表示各种草木的末梢。例如:“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战国·楚·宋玉《风赋》)再如:“忽朝阳之安,甘折苕之末,日忘一日,以至覆没。”(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又如:“结草虫一名结苇,好于草末折曲草叶以为巢窟。”(晋·崔豹《古今注·鱼虫》)
其二,可以表示泛指物体的尾端。例如:“献杖者执末。”(《礼记·曲礼上》)孔颖达疏:“末,拄地头也。”再如:“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孟子·梁惠王上》)又如:“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其三,可以表示人体的某一部分。例如:“饱不疾动,气不通于四末。”(《管子·内业》)尹知章注:“四末,四支。”支,同“肢”。再如:“元首曰末。”(《逸周书·武顺》)孔晁注:“元首,头也。”又如:“有人于彼,修上而趋下,末偻而后耳。”(《庄子·外物》)成玄英疏:“肩背伛偻。”此中的“末偻”即驼背,“末”就是背。
其四,可以表示下部,下面。例如:“飞仙飘兮遨游,挹日月而遂乐……御绝顶之长风,眇天地于目末。”(元·郝经《泰山赋》)此中的“目末”即眼目之下的意思。
由此有可引申出末位、后列的意思,多用作谦辞。例如:“天子既已策而赠之,微臣托乎旧史之末,敢阙其文哉!”(晋·潘岳《马汧督诔》)再如:“忝亲戚之末,未尝修问左右。”(宋·苏轼《答王商彦》)
其五,可以表示边际。例如:“左瞰旸谷,右睨玄圃,眇天末以远期,规万世而大摹。”(汉·张衡《东京赋》)再如:“黄昏楼阁乱栖鸦,天末淡微霞。”(宋·周紫枝《朝中措》词)又如:
由此有可引申出偏远、远的意思,例如:“从祖兄弟别居异财,恩义已轻,服属疏末。”(《后汉书·党锢传序》)
其六,可以表示终,最后。例如:“我则末惟成德之彦。”(《书·立政》)孔传:“我则终惟有成德之美。”再如:“诔首而哀末,颂体而祝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祝盟》)又如:“河南二月末,雪花一尺围。”(唐·韩愈《辛卯年雪》诗)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三方面的意思:
一是表示老年,晚年。例如:“武王末受命。”(《礼记·中庸》)郑玄注:“末犹老也。”再如:“孝成皇帝自知继嗣不以时立,念虽末有皇子,万岁之后未能持国。”(《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颜师古注:“末,晚暮也。”又如:“末所愤愤者,徒以亡亲坟垄未成,所好群书率皆腐敝,不得于礼堂写定;传与其人。”(《后汉书·郑玄传》)
二是表示衰,衰败。例如:“叔末浇讹,王道陵缺,而犹假仁以效己,凭义以济功。”(《后汉书·党锢传序》)再如:“《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易·系辞下》)又如:“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红楼梦》第五回)上两例中的“末世”即衰败之世。
三是表示后果,结局。例如:“大乱之本,必生于尧舜之间,其末存乎千世之后。”(《庄子·庚桑楚》)再如:“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韩非子·说林上》)又如:“又有始间不好,到末好者。”(《朱子语类》卷一二一)

其七,可以表示次要的,非根本的,与“本”对言。例如:“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论语·子张》)再如:“治之所以为本者,仁义也;所以为末者,法度也。”(《淮南子·泰族训》)又如:“今天下未必治于上古,而事务日倍于前,诚以不正其本而设巧于末。”(唐·张九龄《上封事书》)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三方面的意思:
一是指称工商业,与为“本”的农业相对。例如:“治国能抟民力而壹民务者,强;能事本而禁末者,富。”(《商君书·壹言》)再如:“粒米狼戾而不为敛,藜藿不继而不为发。故为之法曰:贱而官为籴之以无伤农,贵而官发之以无伤末。”(宋·苏辙《民政策上·第五道》)又如:“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二是表示细致,卑微。例如:“《象》曰:‘咸其脢’,志末也。”(《易·咸》)再如:“嵘虽位末名卑,而所言或有可采。”(《南史·文学传·钟嵘》)又如:“元有天下,非特政、刑、礼、乐一无可宗,即语言,文字之末,图书、翰墨之微,亦少概见。”(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
三是表示浅,肤浅。例如:“时议欲立《左氏传》博士,范升奏以为《右氏》浅末,不宜立。”(《后汉书·陈元传》)再如:“谨拜表并献诗三篇,词旨浅末,不足采览。”(三国·魏·曹植《上责躬应诏诗表》)又如:“精极蜎蠖不为奥,博周伦物不为末。”(清·魏源《皇朝经世文编叙》)
四是表示碎屑,粉末。例如:“豆至难煮,豫作熟末,客来,但作白粥以投之耳。”(《晋书·石崇传》)再如:“上党碧松烟,夷陵丹砂末。”(唐·李白《酬张司马赠墨》诗)又如:“晴明开轩碾雪末,众客共赏皆称嘉。”(宋·梅尧臣《和永叔尝新茶杂言》)
五是表示研成粉末。例如:“后得老医一方,用蛇蜕一具,净洗,焙令燥,又天花粉等分,细末之……用米泔水熟煮,切食之。”(宋·周密《齐东野语·小儿疮痘》)
其八,可以表示遗留,剩余。例如:“庶明哲之末风兮,惧《大雅》之所讥。”(《后汉书·崔骃传》)此中“末风”即遗风。再如:“接皇汉之末绪,值王途之多违。”(晋·陆机《吊魏武帝文》)此中“末绪”谓前人遗留的功业。又如:“余声投林欲风雨,末势卷土犹溪坑。”(宋王安石《九井》诗)此中“末势”即余势。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三方面的意思:
一是表示减轻,抹除。例如:“泽(樊泽)与结赞约盟清水,以牛、马为牲。镒(张镒)欲末其礼,乃绐结赞曰:‘唐非牛不田,蕃非马不战,请用犬、豕、羊。’”(《新唐书·吐蕃传下》)再如:“论决死刑,多从末减。”(宋·陆游《南唐书·后主纪》)又如:“萧炅为河南尹,御史遣温到府有所讯诘,乃并治炅,不为末摋。”(《新唐书·酷吏传·吉温》)
二是表示传统戏剧角色行当。宋杂剧中已有末出现,元杂剧中的“正末”是与“正旦”并重的两个重要脚色,明清戏曲中都有“末”,表演上基本与“生”、“外”相同。例如:“自家姓刘,是这汴梁乐人院里一个出名的末泥。”(明·朱有炖《香囊怨》第一摺)再如:“一个穿花衣的末脚,拿着一本戏目走上来。”(《儒林外史》第四九回)
三是表示车轼上的覆盖物。例如:“丝末、弥龙,所以养威也。”(《荀子·礼论》)杨倞注:“末,与‘幦’同。《礼记》:‘君羔幦虎犆。’郑云:‘覆笭也。’丝幦,盖织丝为幦。”
其九,可以表否定。这可以有如下三方面的用法和意思:
一是用作否定代词,相当于“没有什么”。例如:“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论语·阳货》)再如:“舍舟航而济乎渎者,末矣;舍‘五经’而济乎道者,末矣。”(汉·扬雄《法言·吾子》)又如:“小人误国犹可解救,若君子而误国,则末之何矣。”(明·李贽《党籍碑》)
二是用作否定副词,相当于“不要”。例如:“食下,问所膳,命膳宰曰:‘末有原。’”(《礼记·文王世子》)郑玄注:“勿有所再进。为其失饪,臭味恶也。”
三是用作否定代词,相当于“未、没有、不”。例如:“其变而之吉祭也,比至于祔,必于是日接,不忍一日末有所归也。”(《礼记·檀弓下》)再如:“吾与郑人则曷为末有成?”(《公羊传·隐公六年》)又如:“鲁有昆弟五人者,其父死。其长子嗜酒而不葬。其四弟曰:‘子与我葬,当为子沽酒。’……已葬,而责酒于其四弟。四弟曰:‘吾末与子酒矣。’”(《墨子·公孟》)
其十,可以表语气。这可以有如下五方面的用法:
一是用在句首。例如:“末不亦乐乎尧舜之知君子也。”(《公羊传·哀公十四年》)陈立义疏引《经传释词》:“末,盖发声。末不亦,不亦也。”
二是用在句末表疑问。例如:“兀那卖酒的,有酒末?”(元·无名氏《黄花峪》第一摺)
三是用在句中表停顿。例如:“上海北头,横直是烧光末,要打就在北头打!”(茅盾《故乡杂记》二)再如:“不作兴过年末,这是新派,这是……。”(张天翼《包氏父子》)
四是用作词的后缀。例如:“问甚末父子情肠,险失了君臣体面。”(元·杨梓《霍光鬼谏》第二摺)再如:“他们猜想那块石头的来源……为几千万年的山水所冲洗,于是变得这末滑,这末圆,又这末好看。”(李广田《山水》)又如:“那末,这是开大会。分组会,或者早饭或晚饭的时候到了。”(何士光《草青青》)
五是用作歌曲中的衬字。例如:“噤末声离绣床,蹑着脚步回廊。”(元·张可久《寨儿令·闺思》曲)再如:“人家说磨豆腐朋友苦连天,我豆腐末也勤勤恳恳磨过十来年。”(刘半农《第二歌(劳工的歌)》)


根据上面对“”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三、含有“末”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含有“末”字的成语较多,其中“末”字的运用及其在成语中的含义大致有如下两种情形。
其一,“末”与“本”呼应出现,“末”表示树梢、末端、非主体意思。例如:
背本就末——指背离根本,追逐末节。语见《三国志·蜀志·吕凯传》:“何期臣仆吴越,背本就末乎?”
背本趋末——古代常以农业为本,手工、商贾为末。指背离主要部分,追求细微末节。语见《汉书·食货志上》:“时民近战国,皆背本趋末。”
本末倒置——本:树根;末:树梢;置:放。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语见金·无名氏《绥德州新学记》:“然非知治之审,则未尝不本末倒置。”
本末源流——源:水源。流从水源向下游流去的水。比喻事物的主次、始末、先后。
本同末离——本旨相同而途径不同。语见《后汉书·臧洪传》:“……子谓余身死而名灭,仆亦笑子生死而无闻焉。本同末离,努力努力,夫复何言!”
本同末异——本:本原。末:末流。比喻事物同一本原,而派生出来的末流则有所不同。源自魏·曹丕《典论·论文》:“夫文,本同而末异。”
崇本抑末——注重根本,轻视枝末。古代本”多指农业,末”多指工商业。语见《三国志·魏志·司马芝传》:“王者之治,崇本抑末,务农重谷。”
德本财末——指治国平天下,德为根本,财由德致,故理财为末。源自《礼记·大学》:“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孔颖达疏德能致财,财由德有,故德为本财为末也。”
进本退末——本:根本;末:枝节。指重视根本、主要的东西,抑制直接、次要的。语见西汉·桓宽《盐铁论·本议》:“愿罢盐铁酒榷均输,所以进本退末,广利农业便也。”
捐本逐末——捐:抛弃;逐:追逐。指抛弃根本,追求末节。语见《北史·李谔传》:“捐本逐末,流遍华壤,递相师祖,久而愈扇。”
离本徼末——犹言舍本逐末。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源自《汉书·严安传》:“侈而无节,则不可赡,民离本而徼末矣。”
离本趣末——趣:通“趋”,趋向。丢掉根本,追逐末节。语见汉·徐幹《中论·考伪》:“以此毒天下之民,莫不离本趣末,事以伪成。”
离本依末——丢掉根本,追逐末节。同离本趣末”。语见《晋书·刑法志》:“然而律文烦广,事比众多,离本依末。”
弃本逐末——弃:舍弃;逐:追求。古指丢弃农桑从事工商等其他事业。现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语见《汉书·食货志》:“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于钱。”
去末归本——去:弃;末非根本的,古时称工商等业为末业;本根本的,古称农业为本业。使人民离弃工商业,从事农业,以发展农业生产。语见《后汉书·章帝本纪》:“比年阴阳不调,饥馑屡臻。深惟先帝忧人之本,……诚欲元元去末归本。”
弱本强末——指中央权力削弱而地方势力强大。语见太平天国·洪仁蹲收缕罚骸疤扔薪崦肆持拢窍掠凶怨讨酰接幸幸兄耍馕俟盟街伲诓厝醣厩磕┲住!?
舍本求末——舍:舍弃;求:追求。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源自《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舍本逐末——舍:舍弃;逐:追求。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语见《汉书·食货志》:“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于钱。”
损本逐末——谓抛弃根本,专在枝节上用功夫。犹“舍本逐末”。语见《隋书·李谔传》:“故文笔日繁,其政日乱,良由弃大圣之轨模,构无用以为用也。损本逐末,流遍华壤,递相师祖,久而愈扇。”
务本抑末——从事农业生产,抑制工商业。语见《汉书·蛛传》:“务本抑末,毋与天下争利,然后教化可兴。”
张本继末——把事情的本末说明白。语见《宋书·礼志一》:“(《左传》)其书善礼,多膏腴美辞,张本继末,以发明经意,信多奇伟,学者好之。”
逐末弃本——追求细枝末节,舍弃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语见唐·魏徵《嫂叔舅服议》:“今在舅服止一时,为姨居丧五月,徇名丧实,逐末弃本。”
逐末舍本——追求细枝末节,舍弃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语见《隋书·礼仪志四》:“长吏华浮,奉客以求小誉,逐末舍本,政之所疾,宜谨察之。”
逐末忘本——      追求细枝末节,忘记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语见明·胡应麟《诗薮·近体中》:“今题金山而必曰金玉之金,咏赤城而必云赤白之赤,皆逐末忘本之过也。”

其二,成语中的“末”字表示细微、细小、最后等意思。例如:
岑楼齐末——只比较末端,方寸的木头也可高过高楼。比喻不从本着手,则无法认清事实。源自《孟子·告子下》:“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语见《幼学琼林·卷三·人事类》:“岑楼齐末,不识高卑。”
叨陪末座——叨:谦词,受到(好处);陪:奉陪;末:座席中最后的座位。这是受人宴请的客气话。源自《仪礼·士冠礼》:“兴,筵末坐啐醴。”
德本财末——指治国平天下,德为根本,财由德致,故理财为末。源自《礼记·大学》:“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孔颖达疏德能致财,财由德有,故德为本财为末也。”
雕虫末伎——比喻微小的技能,也用来谦称自己写的诗作或文章。犹言“雕虫小技”。语见明·唐顺之《答翁东厓总制书》:“俟公破虏功成,当以向时雕虫末伎,作为铙歌鼓吹曲,以继《采芑》《江汉》之余响。”同“雕虫末技”。
雕虫末技——比喻微小的技能,也用来谦称自己写的诗作或文章。犹言“雕虫小技”。语见清·纳兰性德《赋论》“即诗赋一道,犹可以见贤人君子之用心,若遂薄之为雕虫末技,吾未见扬雄之《法言》、《太玄》可直驾《离骚》而上之。”亦作“雕虫末伎”。
末大必折——末:树梢,末梢。树木枝端粗大,必折其干。喻下属权重,危及上级。语见《左传·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
末路之难——末路:最后的一段路程。走最后一段路程是艰难的。比喻越到最后,工作越艰巨。也比喻保持晚节不易。语见《战国策·秦策五》:“‘行百里路,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
末学肤受——指学问没有从根本上下功夫,只学到一点皮毛。语见汉·张衡《东都赋》:“若客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践目者也。”
片长末技——微小的特长,浅薄的技能。同片长薄技”。语见清·沈葆桢《复奏洋务事宜疏》:“抑知片长末技,以备顾问,以供驱策,未尝不可。”
强弩之末——强弩所发的矢,飞行已达末程。比喻强大的力量已经衰弱,起不了什么作用。源自《史记·韩安国列传》:“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汉书·韩安国传》且臣闻之,冲风之衰,不能起毛羽;强弩之末,力不能入鲁缟。”
穷途末路——穷途:处境困窘。形容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比喻处境极端困难。源自《吴越春秋·王僚伎公子光传》:“子胥曰‘夫人赈穷途,少饭亦何嫌哉?”
秋毫之末——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的尖端。比喻极微小的东西或极细微的地方。语见《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秋豪之末——比喻极微小的东西或极细微的地方。语见《庄子·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同“秋毫之末”。
始末缘由——始末:事情从头到尾的经过。缘由:缘故由来。事情的经过和原因。语见元·马致远《青衫泪》第四折:“你将始末缘由,细细说来,不可欺隐。”亦作“始末原由”。
始末原由——始末:事情从头到尾的经过。原由:缘由;来由。事情的经过和原因。语见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直到午后,史湘云才来,宝玉方放了心,见面时就把始末原由告诉他,又要与他诗看。”同“始末缘由”。
天末凉风——天末:天的尽头;凉风:特指初秋的西南风。原指杜甫因秋风起而想到流放在天末的挚友李白。常比喻触景生情,思念故人。源自唐·杜甫《天末怀李白》诗:“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头上末下——第一次,初次。也指从上到下,从头到尾。语见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十九回:“恰似俺们把这桩事放在头里一般,头上末下就让不得这一夜儿!”
细枝末节——末节:小事情,小节。细小的树枝,策末的环节。比喻事情或问题的细小而无关紧要的部分。源自《礼记·乐记》:“铺筵席,陈遵俎,列笾豆,以升降为礼者,礼之末节也。”
细微末节——末节:小事情,小节。无关紧要的小事情,小问题。
凶终隙末——凶:杀人;隙:嫌隙,仇恨;终、末:最后,结果。指彼此友谊不能始终保持,朋友变成了仇敌。源自《后汉书·王丹传》:“张、陈凶其终,萧、朱隙其末,故知全之者鲜矣。”
枝末生根——树木的枝梢上生根。比喻不合事理,不可能。语见清·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下:“起承转收以诗……一篇之中,四起四收,非喏虫相衔成青竹蛇而何?两间万物之生,无有尻下出头,枝末生根之理。”
锥刀之末——末:梢,尖端。比喻微小的利益。也比喻极小的事情。语见《左传·昭公六年》:“锥刀之末,将尽争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