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5|回复: 0

汉字探微(049):载沉载浮——释“沉”(沈)

[复制链接]

40万

主题

40万

帖子

121万

积分

VIP用户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19528
发表于 2020-10-9 12:55: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约5600字,阅读约需要11分钟
汉字探微
(049)
载沉载浮——释“沉”(沈)
朱英贵
一、“沉”(沈)字小引
《诗·小雅·箐箐者莪》一诗中有云:“泛泛杨舟,载沉载浮。”那意思是,在水中泛游杨木舟,有时沉来有时浮。可知“沉”是与“浮”相对的反义词,其造字本义为“没入水中”。“载沉载浮”原本是写作“载沈载浮”的,现在按照简化字改写为“载沉载浮”了。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简化汉字的推行,现行汉字中“沉”、“沈”、“瀋”这三个字形有些纠缠不清。
本来,“”字读作shěn,它有两个用处:一个是它的基本意思是表示汁液的意思,例如“墨瀋未干”的“瀋”;二是用作地名,例如“瀋陽市”、“瀋河区”。其实辽宁省并没有一条叫“瀋河”的河,只有一条流经瀋陽市的“浑河”,据史料记载,“瀋水”,旧名“小瀋河”,俗称“五里河”,在瀋陽县南,源出县东哈达岭观音阁下,流入浑河,再流至三岔河注入辽河。由于“瀋水”流入“浑河”,于是“浑河”也古称为“瀋水”,唐代时瀋陽曾称为“瀋州”,而瀋陽古城地处瀋水(浑河)之北,山南水北为阳,因此元代改“瀋州”为“瀋陽”。至于瀋陽市的“瀋河区”嘛,据说是1948年将原来的“瀋陽区”与“浑河区”合并后更名为“瀋河区”的。
本来,“”字也有两个用处:一个是用作姓,读作shěn;一个是汉语中的表示沉没意思的基本常用词,读作chén,相当于今天所使用的常用词“沉”。
而“”字,本是用作基本常用词的“沈”字的俗体字或者异体字。
在汉字简化的过程中,取缔了“瀋”字的繁复写法与“沈”字的常用义,用“沉”取代“瀋”的字形与“沈”字的常用义,而“沈”字也不再读作chén了,只作为姓氏与地名使用读作shěn。
为了厘清上边的一些纠葛,特将“沉”、“沈”、“瀋”这三个字再简化过程中的更替情形简单图示如下:

本文只讨论用作基本常用词的读作chén的“沉”与“沈”,不讨论非基本常用词的读作shěn的“瀋”与“沈”。

二、“沉”(沈)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沉”字本作“沈”,让我们先来看“沈”的古文字字形:

“沈”(沉)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从上图中“沈”(沉)字的四个甲骨文字形来看,其构字理据是基本一致的,都是表示将牛沉入河水的意思,字形两侧的弯曲竖线条表示河水或者河床,中间的“牛”有头朝下的(前边两个字形),也有头朝上的(后边两个字形),河床内有的有几个小点,表示牛沉入河水时溅起的水花,也有没有小点的,表示牛已经沉入河水之中。
“沈”(沉)字的金文字形有所讹变:一是将甲骨文表示河水以及水花的符号统一写作“水”,位于“沈”(沉)字的一侧,有在左侧的(第一个金文字形),也有在右侧的(第二个金文字形);二是将表示牛的构件讹变为“冘”了。
“沈”(沉)字的小篆字形进一步规范,一律写作“水”在左“冘”在右的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形体。现代汉字经过隶变与楷化之后,又用三点水(氵)替换了小篆左侧的构件“水”,并将右侧构件规范为“冘”的字形。
《说文解字》卷十一水部:“沈,陵上滈水也。从水冘声。一曰浊黕也。”
许慎的解释依据的是小篆字形,但已经无法识别表示“牛”的构件了,故将其看作是形声字,云“从水冘声”,整体字义便解作一条河水的称谓“陵上滈水也”。何谓“陵上滈水”?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解释为“谓陵上雨积停潦也。古多假借为湛之湛。”至于许慎所说的“一曰浊黕也”,段注认为“黕、滓垢也。黕沈同音通用。”
让我们再来看“沉”的甲骨文字形:

“沉”的甲骨文形体
从“沉”字的甲骨文字形来看,其构字理据跟“沈”字是基本一致的,只是在字形构件方面有两点区别:一是没有两侧的表示河水或者河床的弯曲竖线条了,简省了河床的形象;二是被沉的对象不是牛而是羊,且不限于一只羊(有的画两只羊代表多数)。《说文解字》中未收“沉”字,也就是说,《说文》中只有“沈”没有“沉”,至于现代汉字写作“沉”,除开它的水旁之外,另一个偏旁是“冗”而不是“冘”,那可以理解为汉字在隶变与楷化过程中的异体分化。
“沈”(沉)字的甲骨文字形十分丰富,可见将牛羊沉入河水之中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种常见现象,至于先人为什么要将牛羊沉入河水之中,为什么要为牛羊沉入河水这一现象或者行为造出这许多的字形,那可能是先人为了免除水灾而将牛羊等作为牺牲而举行的活祭。因此,我们有理由推断:“沈”(沉)字的造字本义当为向水中投沉活牲等祭物。

    三、“沉”(沈)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沉”(沈)字的造字本义当为水中投沉祭物。古代为避免水患而祭川泽曰沉,因祭时须向水中投沉活牲、珪璧等祭品,又名“沈祠”。例如:“(天子)还至瓠子,自临塞决河,留二日,沈祠而去。”(《史记·孝武本纪》)再如:“以狸沈祭山林川泽。”(《周礼·春官·大宗伯》)贾公彦疏:“祭山林曰埋,川泽曰沈。”又如:“祭川曰浮沈。”(《尔雅·释天》)又如:“尸祝斋戒以沈诸河。”(《淮南子·说山训》)高诱注:“祀河曰沈。”
“沉”(沈)字由其向水中投沉祭品的造字本义可以产生如下一些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
其一,表示没入水中,沉没。与“浮”相对。例如:“沈,没也。”(《小尔雅·广诂》)再如:“泛泛杨舟,载沉载浮。”(《诗·小雅·箐箐者莪》)又如:“散木也,以为舟则沈。”(《庄子·人间世》)又如:“妇人遂行,生二子于郤氏,郤氏亡,晋人归之施氏,施氏逆诸河,沈其二子。”(《左传·成公十一年》)又如:“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范仲淹《岳阳楼记》)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表示降落,坠落。例如:“九山沈白日,二女泣沧洲。”(唐·陈羽《湘女怨》诗)再如:“邻翁莫问伤时事,一曲高歌夕照沈。”(前蜀·韦庄《河内别村业闲题》诗)又如:“小卞的心往下一沉,头脑昏胀起来。”(杨朔《雪花飘在满洲》)
二是表示沉沦,沦落。例如:“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晋·左思《咏史》之二)再如:“我本玄元胄,禀华由上津;中迷鬼道乐,沈为下土民。”(唐·李商隐《戊辰会静中出贻同志二十韵》)又如:“锢于朋党,沈于卑贱,老于岩穴,何不可者?”(宋·叶适《应诏条奏六事》)
三是表示沉浸,沉湎。例如:“她们终日都沉于欢乐中。”(丁玲《韦护》第二章九)
其二,表示低,低下。例如:“皇天佑助,前沉后扬。”(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表示俯下,垂下。例如:“看一看横在河上的石桥上的行人,又沉下头来,悠然地联系到自己的村子。”(陈残云《香飘四季》第四章)再如:“把眼睛沉着,望在碓臼里。”(吴组缃《山洪》二)
二是表示低沉,深沉。例如:“凡声有飞沈,响有双叠。”(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声律》)再如:“越水风浪起,吴王歌管沈。”(唐·卢纶《赋得馆娃宫送王山人游江东》)又如:“于是其所为诗,悉出乎理而主乎议。而性畅者其词亮,性郁者其词沈。”(明·徐渭《肖甫诗序》)
三是表示沉溺,沉迷。例如:“外之驱骋田猎毕弋,内沈于酒乐,而不顾其国家百姓之政。”(《墨子·非命中》)再如:“常民溺于习俗,学者沈于所闻。”(《战国策·赵策二》)又如:“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战国策·齐策四》)又如:“细腰沈赵女,高髻唱蛮姬。”(唐·杨敬之诗《客思吟》)
其三,表示。指由上到下或由外到内的距离大。例如:“决江疏河,洒沈澹灾,东归之于海,而天下永宁。”(《汉书·司马相如传下》)颜师古注:“沈,深也。”再如:“注沈穴而海漏,射悬涂而电飞。”(南朝·宋·鲍照《观漏赋》)又如:“怀慰至郡,修城郭,安集居人,垦废田二百亩,决沉湖灌溉。”(《南史·刘怀慰传》)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表示程度深。例如:“莫饮宜城酒,愁多醉易沈。”(前蜀·韦庄《和元秀才别业书事》)再如:“一曲更沈人已静,江头云挂绿嵯峨。”(元·陈普《鼓瑟》诗)又如:沉思、沉滞、沉吟、沉默、沉泉(深泉)、沉研(深入研究)、沉究(深入研究)、沉悲(极度悲伤)、沉窘(非常穷困)等词语中的“沉”。
二是表示色泽深,阴暗。例如:“漆欲测,丝欲沈。”(《周礼·考工记·弓人》)再如:“天沉四山黑,池涨百泉黄。”(宋·王安石《次韵张子野秋中久雨晚晴》)
三是表示脸色变得阴沉。例如:“这老头儿沉下他那张青中带黑的脸孔,由着他那同伴唧唧哝哝地说,总不开口。”(茅盾《子夜》十一)再如:“刘师傅的脸沉下来了。”(老舍《四世同堂》二四)
其四,表示分量重。例如:“夫翚翟备色,而翾翥百步,肌丰而力沉也。”(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风骨》)再如:“无苗时采,则实而沉。”(宋·沈括《梦溪笔谈·采草药》)又如:“那人正低了头走,肩膀上行李又沉,走得满头大汗。”(《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表示感觉沉重。例如:“自家这一场腌臜病,病得来跷蹊。难服汤药,不停水米。不头沉,不脑热。”(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五)再如:“怪不得我这寒腿有点沉哩,看来那‘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的谚语要应点了!”(郭澄清《大刀记》开篇二)
二是表示病情严重。例如:沉殆(病势沉重生命危殆)、沉病(重病或久病)、沉疾(重病)等词语中的“沉”。
三是表示深沉,稳重。例如:沉厚(深沉而敦厚)、沉潜(深沉而不轻浮)、沉猜(深沉多疑)、沉静(稳重而安静)、沉稳(稳重,安稳)、沉毅(稳重刚毅)、沉着(慎重,不轻浮)等词语中的“沉”。
其五,表示隐伏,隐没。例如:“阴阳沈交,四时潜伏。”(汉·扬雄《太玄·玄图》)范望注:“沈,犹隐也。”再如:“疏烟沉去鸟,落日送归牛。”(金·元好问《山居杂诗》之四)又如:“吴梅村诗集中如《吊侯朝宗》、《寄房师周芮公》诸作,凄酸激楚,自悔偷生,隐痛沈悲,殆难言喻。”(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十二)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表示灭绝,消失。例如:“然则荆轲之沉七族,要离燔妻子,岂足为大王道哉!”(汉·刘向《新序·杂事三》)再如:“诸国既皆入秦为臣属,秦无所取利,上下相贼害,卒偾其国而沈其宗。”(唐·韩愈《衢州徐偃王庙碑》)又如:“众鸟高楼万籁沉,诗人下榻罢哦吟。”(《西游记》第八八回)
二是表示听觉失灵。例如:“四大妈的眼神儿差点事,可是耳朵并不沉。”(老舍《四世同堂》十六)再如:“亲公,山王耳沉了,未曾听见。”(河北梆子《佘塘关》第四场)
三是用作中医学脉象名,指脉搏隐伏不显,重按始得。例如:“太阴之至,其脉沈。”(《素问·至真要大论》)再如:“脉法曰:沈之而大坚,浮之而大紧者,病主在肾。”(《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又如:“小儿周岁当切脉,位小一指定三关,浮脉轻取皮肤得,沉脉重取筋骨间。”(《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切脉》)
根据上面对“沉”(沈)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沉”(沈)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四、含有“沉”(沈)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含有“沉”(沈)字的相关成语较多,其中的“沉”(沈)字大多保留其“没入水中”的意思,也有些含有“深沉稳重”或者“程度深”的引申义。下面分别略举几例:
其一,成语中的“沉”(沈)字含有“没入水中”的意思。例如:
珠沉玉没——比喻女子殒没死亡语见唐·秦贯《唐故荥阳郑府君夫人博陵崔氏合柑墓志铭》,“珠沉玉没兮,人谁靡份,桂殒兰凋兮,共泣摧香。”
珠沉璧碎——比喻美女的死亡。语见明·李昌祺《剪灯余话·凤尾草记》:“生闻女死,讬以省姑,走吊焉;至则珠沉璧碎,玉损花飞,将入木矣。”又作“珠沉玉碎”,语见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把左手向身后一绰,便要提起那把刀来,就想往项下一横,拼这副月貌花容,作一团珠沉玉碎。”
石沉大海——石头沉到海底。比喻从此没有消息。语见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他若是不来,似石沉大海。”
折戟沉沙——戟:古代的一种兵器。戟被折断沉没在泥沙里。形容失败得十分惨重。语见杜牧《赤壁》诗:“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瓶沉簪折——瓶沉水底难觅,簪子折断难接。比喻男女分离。语见白居易《井底引银瓶》诗:“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与君别。”
雁逝鱼沉——比喻彼此音讯断绝。语见《旧五代史·唐书·李袭吉传》:“山高水阔,难追二国之欢;雁逝鱼沉,久绝八行之赐。”又作“鱼沉雁渺”,语见清·魏秀仁《花月痕》第四十二回:“谡如蒿目时艰,空自拊髀,兼之宝山僻在海隅,文报不通,迢递并云,鱼沉雁渺,十分懊恼。”
其二,成语中的“沉”(沈)字含有“深沉稳重”的意思。例如:
沉渐刚克——渐:通“潜”,潜伏;刚克:以刚强见胜。形容深沉不外露,内里刚强。语见《左传·文公五年》:“及温而还,其妻问之,赢曰:‘以刚。’商书曰:‘沉渐刚克,高明柔克。’”
沉雄古逸——沉雄:深沉雄健;逸:超迈。形容书画风格沉毅雄健,古朴飘逸。语见《清史稿·王时敏传》:“与时敏砥砺画学,以董源、巨然为宗,沉雄古逸,虽青绿重色,书味盎然。”
沉密寡言——犹“沉默寡言”。语见《宋书·徐羡之传》:“(羡之)沉密寡言,不以忧喜见色。”
沉谋研虑——犹“深谋熟虑”。语见宋·苏舜钦《复辨》:“不亲烦务,而专以沉谋研虑,将以鼓舞天下之民,以行乎事业也。”
城府深沉——城府:城市和官府,比喻深远用心。形容待人处事的心机深沉,使人难以揣测。源自《晋书·愍帝纪论》:“性深阻若城府,而能宽绰以容纳。”
沉烽静柝——烽火熄灭,柝声寂静。喻边疆无战事。语见唐玄宗《明堂乐章·舒和》:“偃武修文九围泰,沉烽静柝八荒宁。”
其三,成语中的“沉”(沈)字含有“程度深”的意思。例如:
沉冤莫白——沉冤:长期得不到伸雪的冤案;莫白:无法辩白,不能弄清。长期得不到申雪的冤屈。源自宋·张商英《鄂州谢上表》:“虽有沉冤,莫能往诉。”
沉冤莫雪——沉冤:长期得不到伸雪的冤案;莫雪:无法昭雪。长期得不到昭雪的冤屈。语见唐·于逖《灵应传》:“潜遁幽岩,沉冤莫雪。
相关链接:
汉字探微(046):庖丁解牛——释“解”

汉字探微(047):一知半解——释“半”

汉字探微(048):格物致知——释“物”(上)

汉字探微(048):格物致知——释“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