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9|回复: 2

“指月”之说及其“依语生解”

[复制链接]

5

主题

14

帖子

4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7
发表于 2020-9-30 09:4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佛教典籍原有“指月”之说,比如《圆觉经》:
  “修多罗(了义经)教,如标指月。”
  “佛性”难以表达,却可以借用“手指”的示标作用,引人而见这个“月”;中国也早有“得意忘言”、“得鱼忘筌”的思想,禅师们于是就对“指月说”加以发挥,似乎还特别喜爱。
  宋代天童宏智:
  “夜月有辉含古渡,白云无雨裹秋山。”
  “月色和云白,天云带水秋。”
  “夜月”、“月色”,都带有“包容万物”的况味;这样优美而又平常的诗句,便是引领悟入的“手指”了。
  又如元代王沂:
  “我悟色空心似水,禅床闲卧月明中。”
  “月明中”,也是比喻佛性。
  宋代之时,有人问过泐潭灵澈,“西来意”(指“佛法”)究竟说的什么?
  灵澈禅师以自己的山居生活,作了生动的回答:
  “因僧问我西来意,我话居山七八年。
  草履只裁三个耳,麻衣曾补两番肩。
  东庵每见西庵雪,下涧长流上涧泉。
  半夜白云消散后,一轮明月到窗前。”
  诗中的描述,处处显示出清虚的境界;“西来意”,就在对于平常山居生活中的领悟。
  “东庵”、“西庵”,还喻指了“东土”、“西土”,即谓东土所悟之道,与西土天竺无异;“下涧”、“上涧”,则是说古与今、道皆相同。
  灵澈的诗句也不会忘了写“月”;“白云消散”,亦即参透色界、空诸所有,与此之时,皎洁的“明月”便照到了床前。
  选取“月”的意象,用以比拟佛性,其实还有生活经验作为依据的;人们在赏月之时,多会发生一种感受——顿时觉得闲适清虚、心灵寂静。
  《宋高僧传》上就有一则记载:
  临川郡守裴某,“每至海霞敛空、山月凝照,心与境寂,道随悟深”。
  但以“月”喻佛性,毕竟也只是个比拟而已;“佛性”超越于名相,世间的语言又怎可描述呢?
  我忽而又想到了、唐代寒山一首诗: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
  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吾心”即佛性的性状与实相;它似“秋月”又非“秋月”,如“潭水”而又非“潭水”,无语可以摹状啊,这样也就难到了诗僧寒山。
  幸好寒山声明过了“无物堪比伦”,感叹过了“教我如何说”,几乎没有受到什么责难。
  而唐代志勤,写了一首见桃花而悟道的诗,遭遇便有所不同;原诗如下: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逢花发几抽枝。
  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禅门常把禅法喻作“剑”,可以斩断烦恼、以得证悟;诗句说由桃花的开放,悟到了“空有一如”,却受到了王安石的责难:
  “太虚无实可追寻,叶落松枝谩古今。
  若见桃花生圣解,不疑还是有疑心。”
  禅家总是在说,森罗万象,无一不是佛性的体现;青青翠竹,也无非真如之理。
  宋代的王安石,于这诗里提出异议:
  直说佛性就是翠竹,就等于把无所不包的佛性,说成了有限的东西;桃花也是一样,为有限之一物,因而也就对志勤由此而悟道、生出了疑心。
  但沩山灵佑当时览偈,问过了志勤所悟,与之符契;乃曰:
  “从缘悟道,永无退失。汝今既尔,善自护持。”①
  志勤由睹桃花而悟道,后来也就成为禅宗一个著名公案;据说宋代就有人,由参这则公案而大悟,例如黄龙派门人觉海法庵主的开悟诗:
  “岩上桃花开,华从何处来?
  灵云才一见,回首舞三台。”(据《五灯会元》卷十八)
  “灵云”即指志勤;他后来住在福州灵云山,法号灵云。
  佛门中许多“讼案”的发生,与“依语生解”,多有相关。
  宋代余靖的诗句:
  “指月犹为幻,玩云应强名。”(《寄题宝峰山玩云亭》)
  用了语言文字以表达佛性,其实都只是个善巧的方便说法;因为世间的语言有其局限性,它本身就是相对之物。
  “当须见月亡指,不可依语生解”(《大慧语录》卷十九);也即是说,不能总是执着于表面的文字,而要领会其中的精神实质。
  《金刚经》也是这样说的:
  “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故名一切法”。
  甚至于佛陀的言教,也只是善巧的方便说法;但咱们须得借以体悟佛法的真谛所在。
  “指月犹为幻”,须要“心融物外,道契玄微”,而不能总是执着于文字啊!
  注:
  ①据《祖堂集》卷十九载:
  (灵云志勤)一造大沩,闻其示教,昼夜亡疲,如丧考妣,莫能为喻,偶睹春时花蕊繁花,忽然发悟,喜不自胜,乃作一偈曰:“三十年来寻剑客,几逢花发几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因白沩山和尚,说其悟旨。沩山云:“从缘悟达,永无退失。汝今既尔,善自护持。”
  2020—3—21,写于宁波、翠柏西巷。
  明日预备回乐清老家,去看望女儿;关于文字语言的局限性等,回来以后再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4

帖子

6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7
发表于 2020-9-30 10:3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太虚无实可追寻,叶落松枝谩古今。若见桃花生圣解,不疑还是有疑心。”我对王安石是越来越佩服了,政治,诗文,思想,无一不是一流人物。我以前也常常怀疑,修行绝非一朝一夕之事,理可顿悟,但是事需渐修,不可能因为某个有限的机缘就获得一了百了的解脱。《华严经》这种“一即一切”的证悟方式贻害不浅。
  另外,“从缘悟道,永无退失。汝今既尔,善自护持。”真是精辟之论,可以警戒住空者。学习了万法皆空的理论,就自认为可以借此解脱,其实是陷入“顽空”,一旦和现实的种种事务相遇,才会发现什么都没有解脱。就像学习数学,公式背的滚瓜烂熟,却连个普通的数学题都解不出来。正所谓:“说时似悟,对境还迷。”
  陈先生以前是从事文字工作的吗?我觉得你很擅长组织材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

帖子

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
发表于 2020-9-30 11:3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妙有何为 2020-04-02 01:11:11
  呵呵,帮忙顶贴~~
  顶贴说点啥?
  这样吧,老兄这么热心“言语断道”,咱们就用“月指”为题目,玩玩禅法如何?这些东西我十五岁就玩的滚瓜烂熟~~机锋是好玩的,道理是难懂的,禅宗不是靠“感悟人生”的~~
  我以老兄此文出话头,下一语,连话头带下语共成题目,欢迎各位君子,此宗同好下语~~
  问:何为月指?
  答: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上面这个算题目,下来则是考教功底的问答~~要......
  -----------------------------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师哈哈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9-2025 Www.bii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苏ICP备14049462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