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人分享 发表于 2021-4-15 18:14:17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部分2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byzb2hxdyqk.jpg
冠状玉梳背良渚文化
上∶高2.15、宽2.7、厚0.2厘米下∶高2.78、宽6.35、厚0.45厘米
浙江省余杭市后头山遗址21号蔡出土,现藏于余杭博物馆。2件。沁为鸡骨白色,有黄色土沁。两件同出于一座墓,大小形态各异,这种一座慕出十两件冠状玉梳背的现象十分少见。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nlw4xqiitnh.jpg
玉璜良渚文化
上∶长8.1、高2.8、厚0.4厘米下∶长12.8、高5.3、厚0.3厘米
浙江省余杭市后头山遗址18号墓出土,现藏于余杭博物馆。2件。局部沁成鸡骨白色,有灰色和淡绿色结晶。一大一小,形态略有不同,同出一墓。大的一件背面留有明显的线锯痕迹,一墓同出两件璜的现象也较为少见。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vmfvwdvb43i.jpg
玉玦良渚文化
上∶高266、孔径11-15、厚1-11、玦口宽025厘米下∶直径42、孔径15-1.7、玦口宽02-04 厘米而江省余杭市后头山遗址18号蔡出土,现藏于余杭博物馆。件。沁成鸡骨白色,有灰绿色结晶。上件为三棱形管状,一面留有线切割痕迹,玦口曲折不齐。这种不规则形态的玉玦具有松泽文化玉玦的特征;下件为小圆璧形,两面平整,口部
曲折不齐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wa4zbrlwvmr.jpg
龙形玉佩良渚文化
直径1.4、孔径0.4、厚0.6厘米
浙江省余杭市后头山遗址18号墓出土,现藏于余杭博物馆。玉质沁成鸡骨白色。整器为圆环形,以外侧面为正面,浮雕出一个龙首,龙的眼、鼻、耳突出,十分形象生动。与圆环的整体造形构成首尾相衔的完整的龙的形态。这种龙首纹的形象,是崧泽文化晚期和良渚文化早期太湖流域的一种崇拜主题。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cgqmxpksa4r.jpg
玉珠串饰良诸文化
直径0.5-0.7、长0.2-0.4厘米
浙江省余杭市后头山遗址9号蔡出土,现藏于余杭博物馆。伐黄绿色叶腊石,表面无光泽。共74颗,为直壁管形珠,应是先做成细柱形再锯开,长短粗细不一。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ntutebuinls.jpg
龙首形玉饰良渚文化
直径1.8、孔径0.5、厚0.7厘米
浙江省余杭市梅园里遗址8号墓出土,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
古研究所。
沁成鸡骨白色。整器为圆环形,以外侧面为正面,浮雕出一个龙首,龙的眼、鼻、耳正面突出,侧面为平面。与圆环的整体造形构成首尾相衔的龙的形态。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th1imvtyxsj.jpg
冠状玉梳背良渚文化
长7.5、高3.15厘米
淅江省海盐县龙潭港遗址9号蔡出土,现藏于海盐县博物馆。伐绿色。整器略呈倒梯形,扁薄体,顶部中间呈"凸"字形,下部无分开的桦部,一面留有线切割痕迹。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0wzlzheew2b.jpg
玉钺良渚文化
长13.2、宽6.9、孔径1.65厘米
浙江省海盐县龙潭港遗址9号墓出土,现藏于海盐县博物馆。
到经色王有黄白斑杂,并有纤维状结晶。整器略呈长方形,扁薄体,刃微弧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lwzrapfuzhm.jpg
玉镯良渚文化
直径6.65、孔径5.55、高2.4厘米
浙江省海盐县龙潭港遗址9号幕出土,现藏于海盐县博物馆。碧绿色玉。整器略呈矮直筒形,制作规范,抛光精细。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prglljafrts.jpg
锥形玉饰良渚文化
左∶长5.85、截面边长0.65厘米右∶长6.1、截面边长0.78厘米
浙江省海盐县龙潭港遗址9号墓出土,现藏于海盐县博物馆。2件。黄绿色玉。整器为方柱形,近下端较粗,刻一节神徽。短榫有横孔。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qazsgysfnji.jpg
玉背象牙梳良诸文化
通高10.5、玉背顶宽6.4、象牙梳上宽4.7、厚0.6厘米浙江省海盐县周家浜遗址30号基出土,现藏于海盐县博物馆。
冠状玉梳背已沁为鸡骨白色,为良者文化神徽羽冠形态,镶联于象牙梳上。象牙梳为倒梯形,上端两面刻席纹,下分六齿。这一玉背象牙梳的出土,明确解决了玉冠状饰的使用功能。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1v4gm5wrxcj.jpg
压琮良渚文化
高8.9、上射径17.1-17.6、下射径16.5-17.5、孔径5-3.8 厘米
浙江省余杭市反山12号墓出土,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玉质沁为黄白色,有紫红色瑕斑。整器略呈矮方柱体,中孔较细,射部如璧形。外壁四面竖槽宽约5厘米,在每个竖槽中刻两个完整的神徽图案,与四角所刻四节神徽纹饰相对应。上节以两束弦纹和圆眼、凸鼻,表示竖槽中神徽的羽冠和神人面部下节浮雕的大眼睛和嘴,也正是竖槽中完整神徽的特化兽面部分。在第两节和第四节的兽面左右,各浮雕一个鸟纹,鸟的身体部分完全用兽面的大眼睛表示,象征着鸟应该是这一神灵的载体。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5fp4550gxvi.jpg
神人兽面神徽良渚文化高约3、宽约4厘米
此图为反山12号蔡出土玉琮竖槽中所刻神徽的放大图。神徽以浮雕琢出神徽弓形羽冠和羽冠下方的特化兽面;用阴线刻画羽冠上羽毛纹和神人面部,再在浮雕之间和旁边刻出神人的上肢、手以及下肢和兽爪等细节。该图案应表示一个完整的半人半兽的神灵概念。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5vknzfq2m4p.jpg
玉柱形器良渚文化
高10.5、射径4厘米
浙江省余杭市反山12号墓出土,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浙工自求死即色有董绿色结品。整器为圆柱体,中孔较细,两端做出射部。外壁四面分三层汉玉质沁为鸡用息园交完整的和半简化的神徽按上下及左右交错的方式排列。半简化的神徽是将完数征和手回应时我隐就到了特化兽面后面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件玉柱形器反映了玉琮早期的一种不路态、也可以称为早期的玉琮。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mjy1ifdenwl.jpg
玉琮良诸文化
高6.6、上射径约6.95-7.15、下射径约6.9-7、孔径5.95-6.05 厘米
而江省余杭市反山2号慕出土,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玉质沁为鸡骨白色,夹青斑,透光,局部沁蚀呈粉白色。整砧呈圆镯形,转角部位不明显。雕琢两组神人兽面纹,由于转角不明显,以致两侧弦纹多是相连的,弦纹在宽仅2.2毫米中有10条左右∶肉眼难以辨识,鼻部转角折棱线也不明显。神人眼为管钻而成。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2q1odjzfgw4.jpg
玉琮良渚文化
高4、上射径7.7-7.9、下射径7.6-7.9厘米、孔径6.6-6.65厘米
浙江省余杭市反山23号墓出土,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瓜黄色,局部受沁蚀呈粉白状。孔径较大,雕琢两节神人兽面纹,弦纹4-6条不等,管钻眼,无眼角,直径3毫米。两鼻翼之间有一组凸块,中有连线。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uqiympaacqk.jpg
玉琮良诸文化
高9.5、上射径8-8.37、下射径7.92-8.1、孔径约7.1厘米江省余杭市反山20号慕出土,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鸡骨白色,光泽感好、局部呈南瓜黄色。四角展开雕琢四节组神人兽面纹。弦纹每组6-7条不等。神人眼单圈管钻,刻刘有眼角,神人鼻部减地凸块,填刻线条比较简单。兽面纹两恻还雕琢有鸟纹。兽面纹的鼻部结构与神人一致。另外所有的跟圈以及鸟身的单圈均管钻,管钻直径0.3-0.4 厘米。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ctjon2waetp.jpg
玉琮良渚文化
高9.8-9.9、上射径8.37-8.42、下射径8.27-8.37、孔径6.4 -6.6厘米
浙江省余杭市反山12号墓出土,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玉质沁为鸡骨白色,局部南瓜黄色,下射口部位局部夹暗红斑。以四角展开雕琢三节组成一组半神人兽面纹,即两个神人纹和一个兽面纹。神人兽面纹的眼部均重圈、管钻,其中神人眼刻划有眼角,神人兽面纹均刻划有脸庞。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scnfbiqaz4j.jpg
玉琮良诸文化
高6.8、上射径8.4-8.65、下射径8.34-8.57、孔径6.1-6.2厘米
江省余杭市反山20号蔡出土,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缘色玉质,沁为花白。以四角展开雕琢二节繁简不同的神曲纹,纹饰繁缗细密,该纹组之间填以螺旋线加小尖喙"致饰。神人眼睛为重圈管钻,刻划眼角。兽面纹为重圈官眼暗,兽面纹眼验内填刻纹饰。鼻梁部位刻划多重圈椭圆结构。琮之下方尚保留有片切割痕迹。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0zsoevzzdx2.jpg
玉琮良渚文化
高5.7、上射径8.7-9.1、下射径8.6-9.0、孔径6.4厘米
浙江省余杭市反山14号墓出土,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玉质沁为鸡骨白色,局部南瓜黄色,光泽感好。雕琢两节神人兽面纹,弦纹每组填刻线条多达7-9条,重圈眼,外圈管钻,直径约0.45厘米,内圈刻划,也有省略者,均有眼角。减地凸块鼻部,鼻翼纹饰比较繁缉和独特。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njrpln4v1g0.jpg
玉琮良诸文化
高44-4.5、射径7.9-8、孔径5-5.2厘米
而江省余杭市反山23号蔡出十,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莞缘色,夹白斑。射口四角留有片切割痕迹。雕琢一节简化伸人兽面纹,弦纹部位未刻划弦纹线,鼻部仅以凸块表示,边家留有明显的减地痕迹。未钻眼睛。孔内壁保留有双面管铂台痕,且留有竖向的修磨痕迹。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lxo33pqb5tf.jpg
玉璧良渚文化
直径15.4、中间厚2.3、边缘厚1.4、孔径4.4厘米浙江省余杭市反山14号墓出土,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浅绿色,夹暗红色筋斑。一面局部留有线切割痕迹,对钻孔,孔内壁台痕明显,且有错位,管钻壁厚约1毫米。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apiucyyva4w.jpg
玉管良诸文化
高2.85、最大直径1.5厘米
江省余杭市反山12号蔡出土十,现藏干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玉质沁为鸡骨白色,来褐斑,光泽感好。对钻孔,中部以凹槽分为上下两节,上下均以浅淫雕和线刻雕琢龙首纹饰,每节纹饰为两面式,上下节交错排列。椭圆形眼睛,以微拱孤状线条相连,两眼之间为垂帘状线刻,下部为椭圆形纹饰以代表鼻部。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4yl1aibwfxg.jpg
综式玉管良渚文化
左∶高2.1、射径1.2-1.35、孔径0.45厘米中∶高3.12、射径1-1.1、孔径0.6厘米右∶高3.5、射径1、孔径约0.5厘米
浙江省余杭市反山14号墓出土,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3件。鸡骨白,光泽感好。一件雕琢两节简化的神人兽面纹,另外2件雕琢三节简化的神人兽面纹,每件纹饰略有不同。均
为仿玉琮的装饰品。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kcy3hlcf0wt.jpg
冠状玉梳背良渚文化
高4.22、上宽8.3、下宽6.85、厚0.65厘米
浙江省余杭市反山22号墓出土,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玉质沁为鸡骨白色,局部有南瓜黄斑。整体呈倒梯形,上部中心做出神人羽冠的尖顶,其下为椭圆形钻孔。两面以浮雕和阴刻雕琢有神人兽面纹和鸟纹。鸟身与兽面纹眼部一致,嘴角两侧刻卷云纹,应表示兽面纹的腿足部位。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f5nr1mlfay4.jpg
冠状玉梳背良渚文化
高3.9、上宽6.8、下宽6.2、厚0.3厘米
浙江省余杭市反山15号墓出土,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玉质沁为黄白色,夹茶褐色块斑。平面整体呈"凸"字结构,下端扁榫上有三个等距的对钻小孔。正反两面以透雕和阴线刻划相结合的技法,对称雕琢肢体俱全的神人图像。神人上臂两侧圆孔表示兽面的双眼。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rtueru10wir.jpg
冠状玉梳背良渚文化
高5.27、上宽5.4、中宽10.34、下宽6.3、厚0.4厘米浙江省余杭市反山16号蔡出土,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玉质沁为黄白色,夹浅灰色筋状条斑。整器略呈"中"字结构。中部为兽面纹,透雕重圈眼,椭圆形样的蒜头鼻,宽嘴缭牙,下肢作蹲踞样。兽面纹之两侧为神人纹饰,神人纹饰被兽面纹一分为二,左右以及正反面对称。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q4rgfpc20aj.jpg
玉钺及端饰良渚文化
钺冠饰(上)∶高36-4.7、宽8.4、厚1.35厘米
玉钺(中)∶长179、上端宽144、刃宽16.8、最厚09、孔径约055厘米 钺敏(下)∶高28、宽8.3、厚23厘米浙江省余杭市反山12号墓出土,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透闪石玉,谈绿色,沁为花白色,透光性好,有紫褐色瑕斑,钺与端饰应取自同料。钺呈"风"字形,弧刃鼓背,小穿孔,背部嵌入柄部部分粗糙,其余部分抛光精细。钺两面对应雕琢完整的神徽图案和鸟纹。钺冠饰下部有卯眼可以安柄。椭圆形的钺墩,有卯眼和横孔可以和钺把固定。从出土位置判断,钺杖总长约70厘米。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o41sv2ocbm3.jpg
玉钺及端饰良渚文化
钺冠饰(上)∶高3-3.65、厚1.2厘米玉钺(中)∶长16.6、上宽4.7、刃宽8.2、左孔径09-0.7、右孔径1.4-1.2、厚约0.75厘米钺辙(下);高3.12、通长7.8、厚2.5厘米浙江省余杭市反山20号蔡出土,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玉质沁为黄白色,呈花斑状。钺呈梯形,弧刃,两个穿孔,上钻孔为单面钻,下钻孔为对钻。钺冠饰为冠状饰的对折形态,应是对神徽羽冠的表现,下部有卯眼可以安柄。椭圆形的钺敏,有卯眼和横孔可以和钺把固定。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2xzl2dj3gjs.jpg
玉三叉形器良渚文化
35克59、厚。土,现藏于浙江省之y正面是稍有弧突的平整面,背面三叉的上端和高3.75、宽5.9、厚1.3厘米,孔径均约0.3厘米
浙江省余杭市反山14号墓出土,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王质沁为黄白色,光泽感好。下端圆弧,上端分为三义。正面是相有弧突的平整面,背面三叉的的正中部均有凸块,凸块上皆钻有上下贯通的小孔。正面中部刻有神人兽面纹,上半身及羽院民物的英的书后下肢俱全,两个侧叉上各刻一鸟纹;背面凸块上也各刻纹饰,上面三个凸块左个兽面,中间刻涡纹装饰,下面凸块另刻一兽面纹。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lj1ufqoma5k.jpg
三义形玉器及配管良渚文化
玉管∶高7.7、横截面0.93-0.78、孔径0.5-0.4厘米三叉形器∶高3.4、宽6.36、厚0.66厘米浙江省余杭市反山12号墓出土,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玉质沁为黄白色。管为多节扁方形,饰弦纹,出土时与三叉形器中叉对应;三叉形器,中叉对钻竖孔,下端竖孔两侧各钻一浅小卯孔,两侧又的上端各钻一小横孔。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fwhays0ep2z.jpg
鸟形玉饰良渚文化
高4.36、两翼宽5.33、厚0.93厘米
浙江省余杭市反山14号墓出土,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黄褐色玉,沁为花白。鸟形为平展的飞翔状,形如燕子,短尾。一面雕出眼睛及腹部轮廓,另一面为亚面,钻有一对横向的隧孔。出土时位于下肢部,应是缝缀服饰上的装饰品。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tv3jqhvwasj.jpg
鸟形玉饰良诸文化
高295、两翼宽5.1、厚0.6厘米
浙江省余杭市反山15号基出土,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二系沁为鸡骨白色,有红褐色瑕斑。鸟形为平展的飞翔状,形如燕子,长尾。一面雕出眼睛及腹部轮克,另一面为平面,钴有一对横向的隧孔,用以缝缀。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nzcm1zt53ps.jpg
锥形玉饰良渚文化
最长18.4厘米,其余长11.55-12厘米
浙江省余杭市反山20号墓出土,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玉质沁为黄白色。出土时一组九件呈束状放于头部,其中之一为方形琮式锥形器,雕琢两节神人兽面纹,每节神人兽面纹均以四角神人和两角兽面组合。其余八件,均为圆形素面。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2n1ecs45ls3.jpg
玉璜良渚文化
高3.75、宽7.58、厚0.55厘米
江省余杭市反山16号慕出十,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玉质沁为黄白色,夹透光青斑,光泽感好。两面以透雕和线刻的技法雕刻神人兽面纹,一面尚留有线切割痕迹。上端两侧对钻系孔,上端中部切割有凹缺,呈圆拱形,也恰与双眼之间的眼梁结构相吻合。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srhfskcyufv.jpg
玉柱形器良渚文化
高795、最大直径约4.2、两端直径约4.05、孔径0.5厘米浙江省余杭市反山12号墓出土,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白色,稍偏黄,光泽感好。系管钻芯制成,中部尚留有管钻痕迹,对钻孔,略有错位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itsqnlvej5r.jpg
玉柄形器良渚文化
长20.5、宽2-2.1、厚约0.7厘米
浙江省余杭市反山17号幕出土,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南瓜黄色,稍有沁蚀。整器为窄长尺形,横截面呈扁椭圆形。一端钻有小孔,另一端雕刻有兽面纹,但仅为双眼以及鼻梁。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msmpviin4kr.jpg
玉带钩良渚文化
长6.56、高2.6、宽3.95厘米
浙江省余杭市反山16号墓出土,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
究所。
玉质沁为黄白色,光泽感好。扁方体,一端有双面管钻孔,另一端为线切割弯钩。局部因玉料关系凹缺。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0rum1vv1qw3.jpg
玉项饰良渚文化
玉牌∶高4.17、宽6.38、厚0.61厘米玉管∶高2.6一3.1、直径1.1-1.2厘米
浙江省余杭市反山22号蔡出土,现藏干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玉质沁为黄白色。由半圆形玉璜和玉管组成。玉璜正面微弧突,背面较为平整,留有线切割痕迹。正面以浅浮雕和线刻雕琢神人兽面纹。神人由羽冠、倒梯形脸以及上臂组成,省略神人的手腕部位∶玉管串共12件,均对钻孔,一些的端面还留有线切割或片切割痕迹,一些玉管明显可以拼接。穿挂起来,神人兽面图案呈倒置状态,反映了为佩戴者自己观看的设计思想。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pnpuavkuvgg.jpg
玉珠串饰良渚文化
长0.45-0.7、直径0.6-1.2厘米
浙江省余杭市反山16号墓出土,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玉质沁为黄白色。共由17颗扁圆珠组成,均对钻孔。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52kbgubi2xp.jpg
蝉形玉佩良渚文化
长2.35、宽1.6、厚0.95厘米
浙江省余杭市反山14号慕出土,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玉质沁为黄白色,沁蚀较重。椭圆半球形,前端略宽,背弧凸,以凹凸的弧线勾勒出眼、翼。其中眼部展开呈龙首纹的展开图。腹部前高后低,有线切割痕迹,并钻有一对横向的隧孔。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n45nuc5geqk.jpg
鱼形玉佩良渚文化
长4.83、厚0.7厘米
浙江省余杭市反山22号墓出土,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玉质沁为黄白色。圆雕鱼形,造型生动逼真,横截面呈椭圆形。头鳃浮雕突起,刻划眼睛,鱼尾分叉,并刻有斜向细线。腹下对钻有两个系挂小孔。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hxptidfwkjm.jpg
龟形玉饰良诸文化
长3.2、宽2.22、厚0.55厘米
浙江省余杭市反山17号蔡出十,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南瓜黄色,偏黄褐色,沁为花白。为圆雕龟形、头颈前伸,中部有一道折脊线,四爪短小、作爬行状,背上有纵向脊线。腹部平整,有一对横向的隧孔。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bujsjdo3eya.jpg
玉织具良渚文化
左∶长2.87-3.1、高2.95-3.05、厚0.7厘米中∶长3、高4.35-4.7、厚1.1厘米右∶长2.1、高4.35、厚0.9-1厘米
浙江省余杭市反山23号墓出土,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玉质沁为黄白色。三组六件,出土时基本保存了原来的状况,端饰之间距离约27厘米,两两成组相对。右面两件为长方形,各有两个卯眼中间四件为凸字形,呈子母口拼合的两半,各有一个卯眼;左面两件为铲形,各有一个卯眼。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zhikpvy1zyg.jpg
玉踪良诸文化
高4.5、射径8.3、孔径6.4 厘米
浙江省余杭市瑶山10号慕出土,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玉质沁为黄白色,有灰褐色瑕斑。圆简形,对钻大孔。器表分四块长方形弧凸面,上刻平行弦纹带与兽面组成的神徽,兽面周围饰繁密的卷云纹。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nzpjrgs0hlo.jpg
玉踪良渚文化
高4.5、射径7.95、孔径6.3厘米
浙江省余杭市瑶山9号墓出土,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
究所。
玉质沁为黄白色,有灰褐色瑕斑。圆筒形,对钻大孔。器表分四块长方形弧凸面,上面各雕刻一个神徽,以浅浮雕表现眼、鼻、口俱全的兽面,额部刻羽状纹,以象征神人羽冠,兽面周围阴刻繁密的卷云纹。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12gl1wz3pod.jpg
玉踪良渚文化
高5.8、射径10.1、孔径5.9厘米
而江省余杭市瑶山10号套出土,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玉质沁为黄白色,有红褐色瑕斑。矮方柱体,对钻大孔,外堡略弧凸,转角大干90度。以转角为中轴,刻平行弦纹带与吾面组成的神徽,兽面纹左右饰变体鸟纹。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14ypvavgt5z.jpg
玉琮良渚文化
高5.2、射径8.2、孔径6.7厘米
浙江省余杭市瑶山2号墓出土,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玉质沁为黄白色,有褐色瑕斑。矮方柱体,对钻大孔,外壁略弧凸。以转角为中轴,刻两节神人兽面组合神徽。上节以弦纹带和眼鼻表示神人,弦纹带之间饰卷云纹;下节为浅浮雕兽面纹。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ieexs0nlauz.jpg
玉琮良渚文化
高5.1、射径12.5、孔径5.8厘米
工省余杭市瑶山2号茶出土,现藏于临平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玉质沁为黄白色。矮方柱体,内圆外方,由两节组成神徽图案,上节代表羽冠部分,下节是特化的兽面部分。顶面凹凸不平,系取料时所致。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kew3dwgvuk2.jpg
玉琮良渚文化
高5.75、射径7.15、孔径5.75厘米
浙江省余杭市瑶山12号墓出土,现藏于临平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
玉质沁为鸡骨白色,表面有灰褐色结晶斑。外方内圆,由两节组成神徽图案,上节完全刻完整神徽图案的羽冠部分,下节刻兽面部分,这是玉琮分节和弦纹带意义的典型标本。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flu0ekoguo4.jpg
带盖玉柱形器良渚文化
柱形器∶高3.5、直径4.8、孔径2.6-2.7厘米盖∶直径4.5、厚1厘米
浙江省余杭市瑶山9号墓出土,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玉质沁为黄白色。盖为球冠体,底部有隧孔。柱为圆筒形,表面均匀分布三块长方形弧凸面,上面各雕刻一个神徽,以浅浮雕表现眼鼻口俱全的兽面,额部刻羽状纹,以象征神人羽冠,兽面周围阴刻卷云纹。出土时盖位于正放的柱体之下。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huyzk2qoou3.jpg
玉钺良渚文化
长15.6、顶宽10.6、刃宽11.6、上孔径1.55、下孔径2.2、厚0.8 厘米
浙江省余杭市瑶山9号墓出土,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
究所。
玉质沁为黄白色。平面略呈长方形,弧刃宽于顶端,一刃角残,上部对钻两孔。顶端留有线切割痕,一面留有锯痕。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ajb4mtnk52p.jpg
冠状玉梳背良渚文化
高5.8、长7.7、厚0.35厘米
江省余杭市瑶山2号慕出土,现藏干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玉质沁为花白色。平面略呈神徽羽冠形态,顶端中间凸出帽尖,下部有一扁孔。背面微凸,为老面,正面微凹,在扁孔之上刻半完整的神人兽面神徽,左右上角刻脚踏祥云的鸟纹扁北之下刻一条卷云纹带,与神人上肢相呼应。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015l5atnft5.jpg
玉牌饰良渚文化
高6.1、宽8.2、厚0.6-1.28 厘米
浙江省余杭市瑶山10号墓出土,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玉质沁为黄白色,有褐色瑕斑。平面略呈半圆形,顶端平直,中间凸出帽尖,底端圆弧。背面为平面,钻四对隧孔;正面雕琢半完整的神人兽面神徽,以镂空雕出神人颈部和羽冠下缘,兽面眼鼻浮雕于正面,嘴位于下缘。兽面上及神人两侧阴刻卷云纹,整器立体感甚强。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eusw1qs0xx3.jpg
三义形玉器及配管良诸文化
,长8.2、上径1、下径1.2厘米三叉形器∶高4.6、宽6.4、厚1.1厘米浙江省余杭市瑶山12号墓出土,现藏于临平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
子质沁为鸡骨白色,表面有黄色土沁。玉管为喇叭状,下部为方形,对角刻两个神徽图案,应与三叉形器相配使用;三叉形器中叉较短,有贯通竖孔下缘为弧形。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gcjxck1trml.jpg
三叉形玉器良渚文化
高5.2、宽7.4、厚1.3厘米
浙江省余杭市瑶山10号墓出土,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玉质沁为黄白色,有红褐色瑕斑。三叉平齐,底端圆弧,中叉上有贯通直孔。背面为平面,正面浮雕神人兽面神徽,三叉上刻羽状纹,兽面眼鼻口俱全,周围阴刻勾云纹。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jjq05e14yov.jpg
三义形玉器良诸文化
高5、宽6.9、厚1.2厘米
浙江省余杭市瑶山3号墓出土,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玉质沁为黄白色。中叉较短、左右两叉顶部略向内斜,底端,圆弧,中叉上有贯通直孔。背面为平面,正面浮雕神人兽面神徽,三叉上刻羽状纹,兽面眼、鼻、口俱全,周围阴刻卷
云纹。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mnwxkv01ve2.jpg
压璜良渚文化
高4.8、宽12.7厘米
浙江省余杭市瑶山11号墓出土,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玉质沁为黄白色。半壁形,以镂空勾勒出兽面神徽。钱空的方式是先以实心钻钻出小孔,然后用线切割向两边镀扩。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qwyzywtupcb.jpg
玉牌饰良渚文化
高3.9、宽7、厚0.42厘米
浙江省余杭市瑶山7号出土,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玉质沁为黄白色。平面略呈半圆形,顶端略平,底端圆弧。以镂空加阴刻的方式勾勒出兽面神徽。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jbigo4ljrp0.jpg
玉镯良渚文化
直径8.2、孔径6.1、高2.65厘米
浙江省余杭市瑶山 号慕出土,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屋为白色,整器略呈扁筒形,外缘对称浮雕四个龙首纹,眼与嘴鼻突出,头上有双角,眼么的额部刻菱形纹,嘴内可见整齐的方牙。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kbsgc3htrgi.jpg
玉锡良渚文化
直径7.2、孔径6.3、高4.2厘米
浙江省余杭市瑶山7号基出土,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下质沁为鸡骨白色,有灰褐色瑕斑。整器呈直筒形,内壁略弧凸,外壁平直,抛光精细。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tta1p3lvwzo.jpg
玉手柄良渚文化
长10.4、直径约2.2厘米
浙江省余杭市瑶山2号基出土,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玉质沁为鸡骨白色。整器略呈圆角方柱形,正面微凹,两端上翘,中心部位竖向浮雕一兽面神徽。相对神徽的另一面,钻一深约1厘米的卯眼,两端也各有一卯眼,深约0.8厘米。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0pjjmynxlmt.jpg
玉手柄良诸文化长11.7、高4.5厘米
浙江省余杭市瑶山11号墓出土,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玉质沁为鸡骨白色、局部有褐色瑕斑。整器略呈"凸"字形,上面为一圆圈,下面为横截面呈扁方形的把手。与纺轮等共出,可能是与纺织有关的一种把手。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pbk4vgdeb1r.jpg
玉带钩良渚文化
长5、宽2.75、高2.2、孔径0.9厘米
浙江省余杭市瑶山7号墓出土,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玉质沁为黄白色。整器略呈桥形,上面为拱弧面,微内凹,下面为平面。一端为管钻圆孔,另一端切割钻挖出弯钩。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btytwv3wlhc.jpg
鸟形玉饰良诸文化
长3.2、宽4.6、厚0.5厘米
而江省余杭市瑶山2号慕出土,现藏干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玉质沁为青灰色。为展翅飞翔的圆雕鸟形。一面微弧,另一面为平面,钻有三对隧孔。鸟的颈部向外突出两只神徽的兽眼,正面以阴线刻划兽眼及鸟头的细部。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2uhvvqpztqw.jpg
玉饰良渚文化
直径4.7、孔径1.1-1.3、厚0.5-0.9厘米
浙江省余杭市瑶山11号墓出土,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玉质沁为黄白色。整器略呈圆璧形。外缘浮雕三个同向的龙首纹,眼与嘴鼻突出,两侧面阴线勾出向上的双角及脸庞纹饰,眼鼻之间的额部刻菱形纹,嘴内可见整齐的方牙。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ufypgqx41zt.jpg
玉管良渚文化
长6.75、直径1.4、孔径0.5厘米
发会杭市瑶山2号墓出土,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为黄白色。整器为圆管形,外壁浮雕两节半变体龙首纹。龙首纹为四面式,每周有四个客出的与鼻孔,左右共用,以垂弧线相连。最下面一节缺少鼻部。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z0dbufjmdwo.jpg
踪式玉管良渚文化
左∶高3.5、射径1.4、孔径0.6厘米中∶高3.25、射径1.4、孔径0.6厘米右∶高3.55、射径1.5、孔径0.6厘米
浙江省余杭市瑶山出土,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3件。玉质沁为黄白色。均为内圆外方形态。左件饰三节简化神徽;中件饰两节简化神徽;右件饰三节弦纹,以象征神徽。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n4nwo2jikpm.jpg
玉管串饰良诸文化
长1.4-4.5、直径0.8-1.3、孔径0.45-0.7厘米而江省余杭市瑶山7号蔡出土,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玉质沁为黄白色。由114颗组成,绝大多数为圆管,个别横截圆呈三角形,长短粗细不一,均对钻成孔。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y2lh025w4sh.jpg
玉管串饰良渚文化
玉管高约3.5、射径约1.3、孔径约0.6厘米
浙江省余杭市瑶山12号墓出土,现藏于临平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
过我母白色,表面有黄色土沁。由32颗圆管组成,外面以浮雕或阴刻的手法,雕琢两石节神徽图案。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x1ppi2vgwfi.jpg
玉匀良诸文化
在长8、把宽3.5-3.9、厚0.4厘米
汇省余杭市瑶山12号基出土,现藏于临平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
工地母白色,表面有黄色土沁。扁薄倒梯形把,勺头部分残缺,把上阴刻神微图安t大副空孔,可能用以系挂。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h2qrhojq0wf.jpg
玉匕形器良渚文化
残长14.5、把宽3.1、厚0.5厘米
浙江省余杭市瑶山12号慕出土,现藏于临平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
玉质沁为鸡骨白色,表面有黄色土沁。整器为弧形届薄体,下端残缺,两边修薄如刃。把手部分做成半个冠状饰形态,上 阴刻缠绕编制状云纹,并有一个后圆穿孔,可能用以系挂。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jrgutshdrdr.jpg
玉圈足良渚文化
高4.4、上径9.6、下径12.4、厚0.6厘米
浙江省余杭市瑶山12号蔡出土,现藏于临平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
玉质沁为鸡骨白色,表面有黄色土沁。整器为喇叭状,应作为器座或镶嵌于其他器物上作圈足用。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gco2vyy2t1o.jpg
玉璜良渚文化
长11.7、宽5.4、厚0.6厘米
浙江省余杭市长命凤山出土,现藏于临平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
玉质沁为鸡骨白色。整器为半璧形,制作规整,正面为弧面,背面平,边缘尖薄。正面浮雕神徽面纹,弓形羽冠被压缩到
兽面的后面。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5jl0jervcgv.jpg
玉璧良渚文化
直径20、孔径4.8、厚1.2厘米
浙江省余杭市县余杭市镇出土,现藏于临平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
谈绿色玉,布满灰色筋纹。整器制作规整,平素光滑。孔壁也经打磨。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eos0hi30hk2.jpg
玉琮良渚文化
高4.94、射径7.3、孔径5.8厘米
浙江省余杭市汇观山2号墓出土,现藏于临平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
玉质沁为鸡骨白色,表面有紫褐色结晶斑。外方内圆,四角以阴线和浮雕结合的手法雕琢神徽图案,并在下部以弧形阴线勾勒出脸庞。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t2kaq2mtyt4.jpg
三叉形玉器良渚文化
高51、上宽6.8厘米
浙江省余杭市汇观山4号慕出土,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至质微沁为灰白色,表面有红褐色结晶斑。下端圆弧,上端分出三叉,正面微弧凸,背面在三又位置和下端做出三个凸块,各凸块上竖向穿孔。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0ijxud2i0se.jpg
冠状玉梳背良渚文化
高4.2、上长7、下长3.25、厚0.6厘米
浙江省余杭市汇观山4号墓出土,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玉质沁为黄白色。整器呈倒梯形,制作规整,两侧斜直内收,顶部做出神徽弓形帽尖。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j5szmozgazc.jpg
玉钺良话文化
长169、刃宽1.2、孔径1.1-1.4厘米
江省余杭市汇观山4号基出土,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玉质沁为黄白色,可见明亚的以认希面。整器主风字形,制作规整,抛光精细,玻璃光感强,两玉质沁为黄白色,可见明显的块状结晶。整器略兄"以日江元所。侧斜直外数,顶部折断,一个半钻孔,弧形刃较锋利。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1/04/15/18/fdcwvpan1yy.jpg
玉壁良渚文化
直径23.6、孔径4.3-4.6、厚1.1-1.3厘米
浙江省余杭市汇观山4号墓出土,现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黄白斑杂色,一面有黑色土沁。整器制作平整,中孔由两面对钻而成,台痕错缝可见管钻留下的宽约1毫米的沟槽,所以可知管壁甚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8)+浙江部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