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人分享 发表于 2020-12-22 18:55:13

冬至: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0/12/22/18/cr4xpdcmykk.jpg
不经意间发现,阳光透过正房的窗户照在地板上,每天都在向内一点点深入,正午的正房里越来越显得明亮了。终于有一天,阳光停止了向正房内持续深入,开始返身缓缓向外退缩。光阴进退转换间,我明白,冬至日到了,为期半月的冬至节气开启了。冬至日是阳光透过正房窗户照进屋里最深入的一天,却也是白天时间最短的一天。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0/12/22/18/3lgoz4ilebn.jpg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2个节气,也是冬天的第4个节气。当太阳达黄经270°时,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的太阳正午高度角达到极小值,太阳给予北半球的热量也达到极小值,这时就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冬至日于每年公历12月22日左右(最大值不超过一天)交节。南回归线是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的极限,当太阳直射点南行至此,就会掉头转向开始向北移动,北半球白昼将会从此逐日增长。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0/12/22/18/r5gaok34l1h.jpg
按照我国传统文化,冬至日,斗柄指向正北方向,天时为子正,五行属水,天地闭藏,万物蛰伏。《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冬至,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易》曰:“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并且越往北白昼越短。用阴阳自然消长的十二消息卦来代表二十四节气,冬至节气当然用阴气盛极的《坤卦》来代表,这是顺理成章的事。然而,由于人们对《易经》一知半解,甚至历代大家们也多有误解讹传,所以普遍认为冬至节气应由十二消息卦中的《复卦》来代表,理由就是坊间流传的一句话,叫“冬至一阳生”,这句话正好和《复卦》相符。然而“冬至一阳生”出自何处,却查无可考,原来只是个讹传。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0/12/22/18/dd4u3hlsajp.jpg
有人说“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源自北宋《易学》专家邵雍的一首诗,这首诗的题目叫《冬至吟》。诗曰:“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玄酒味方淡,大音声正希。此方如不信,更请问庖牺。”这首诗的题目是“冬至吟”,诗中又有一句“一阳初动处”,于是有人望文生义,一知半解地总结出“冬至一阳生”的说法,并把“一阳生”的《复卦》和冬至节气对应起来,后人也不加思索地以讹传讹,并以其为基础创立了许多学说。为了正本清源,剔除谬误,笔者在这里有必要深入解析一下邵康节的这首诗。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0/12/22/18/magpkwzpl5l.jpg
首先强调一下,“一阳初动处”不等于“一阳生”。“初动”和“生”是两码事,这真如腹中的胎儿,胎儿从受精卵开始就在母腹中“初动”了,但他还并没有生出来,我们还看不到这“一阳”。下面我们逐句解释这首诗。冬至是子时的一个节气,子时代表仲冬之月,包括大雪、冬至两个节气,冬至日就在仲冬之月两个节气的中间,为子正之时,子正即为子之半,故曰“冬至子之半”。这里的“冬至”实际是指冬至日。古人用十二消息卦对应十二个月二十四个节气,并用十二消息卦阴阳的自然消息来反映岁月的更替。从《乾卦》开始,经过《姤》、《遯》、《否》、《观》、《剥》,一直到《坤卦》,皆为阳消阴息的状态,这是自然规律,故曰“天心”。从《乾卦》到《坤卦》,皆为阳消阴息,阴气渐盛,到《坤卦》时阴气盛极,故曰“天心无改移”。如果《复卦》对应冬至节气,《复卦》已是阴消阳息,阳气始盛,这样“天心已改”,怎么会说“天心无改移”呢?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0/12/22/18/weccm5dyzc5.jpg
“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这一句前面已经强调“一阳初动”不等于“一阳生”,而后半句更加明确指出“万物未生时”。“万物”当然包括这“一阳”,万物未生就等于这一阳也未生。冬天五行属水,其色玄,故古人把冬天酿的酒称为“玄酒”。“玄酒味方淡”说明玄酒还没有最后酿造成熟。《复卦》唯一新生的阳爻为震体主爻,《易》以“震为雷”,雷是大自然的声音,故称为“大音”。“大音声正希”说明雷还未现,雷声还没最终发出来,这也说明《坤卦》还没能变成《复卦》。讲到这里,除非执迷不悟之人,凡从善如流之人皆应该已经明白,冬至节气应该对应《坤卦》而不是《复卦》。再有执迷之人“此方如不信”,那么我也就没办法了,只好让他“更请问庖牺”了。“庖栖”就伏羲氏,《易经》的首创作者。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0/12/22/18/zneoe4ufe5v.jpg
冬至日的白昼虽极短,但是冬至日的气温并不是最低的,冬至节气也不是最寒冷的季节。冬至之前通常不会很冷,真正寒冷是在冬至节气之后。一般情况下,冷在三九,俗话说“三九和四九,冻死哈巴狗”。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数九”的知识点,什么叫“数九”呢?数九就是指从冬至日后的某一天开始,每九天为一九,数到九九八十一天,寒尽春深,就已是日暖花开的季节了。数九的问题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古老皇历上所谓的“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就是从冬至日之后的第一个壬日开始数九。第二种是单日冬至当日进九,双日冬至次日进九”,说的是冬至节气这天在农历的日子是单数,那就是当天开始数九了。如果是双数,那就是第二天才开始数九。第三种就是目前使用的从冬至节气当天就开始数九,这种方法完全契合“春打六九头”的说法。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0/12/22/18/ygtmvahc1oi.jpg
冬至日后数九不仅是一种历法习惯,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配合数九的文化习俗,人们制作了《九九消寒图》,画九朵梅花,每朵梅花九个花瓣,数九开始后,每天涂红一个花瓣,直至把九朵梅花全部涂红,就已是仲春之月,春暖花开了。当然,《九九消寒图》还有其它形式,梅花图只是比较典型的一种而已。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0/12/22/18/2j4qsxv5lgo.jpg
逢节必谈吃,我虽然也是个吃货,但写文章很少谈养生和美食,而冬至节气却不得不说说吃饺子。我国的很多节日都离不开吃饺子,但饺子的起源却只和冬至节气有关。相传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时,看到乡亲们受冻,把耳朵都冻破了,便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以面皮包之,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做成一种叫“驱寒娇耳汤”的药食,施舍给百姓吃,以禳祛寒气消除冻伤。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着制作这种食物吃,形成了习俗,这就是饺子的由来。冬至吃饺子有“消寒”之意,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谚。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0/12/22/18/hkjg00mukpe.jpg
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冬至到了,天寒夜深,大地封冻,万物闭藏,土中的蚯蚓都蜷缩成一团,没有了一点活动的迹象,故日“一候蚯蚓结”。冬至日之后,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北返,天文意义上的元阳之气开始回复息长,元阳之气从万物内部开始养育。麋鹿之角感其元阳之浩然之气,角内开始萌发新生之意,故角外的老旧组织开始皲裂脱落,故曰“二候糜角解”。冬至三候已接近小寒节气,气温更低,天气更寒,地下水的水气向上蒸腾,遇到地表以上寒气便凝华为雾气,雾气弥漫,如水泉动,故曰“三候水泉动”。“水泉”当指泉眼或井中的地下水。大地封冻后,地下水的温度要比地表以上气温相对高很多,地下水的“热气”会向上蒸腾,形成这时“水泉动”的物候景象。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0/12/22/18/hwfg3wkfi1j.jpg
冬至日是一年当中黑夜最长,白昼最短的一天,也是进入数九寒天的开始。漫漫长夜,天寒地冻,对身处窘境的人而言,是最难熬的时候,常引出失意之人无限的悲叹和对光明近乎绝望的渴求。杜甫在《冬至》诗中说:“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白居易在《冬至宿杨梅馆》中吟到:“十一月中长至夜,三千里外远行人。若为独宿杨梅馆,冷枕单床一病身。”其中愁苦可见一斑。然而物极必反,最黑暗的时候,必然孕育着光明,熬过漫漫长夜,光明就会一步步向我们走来。感于此,用毛主席的一首诗来作为本文的结语:“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0/12/22/18/gn42naf5uej.jpg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0/12/22/18/nuvn2gvknme.jpg.png
专栏品味二十四节气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冬至: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