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人分享 发表于 2020-10-11 10:10:53

文化之道

文化是难以琢磨的,文化又是无处不在的,其存亦有道。我们聪慧的先人早就发现,教化人心的文化想要流传久远,就必须载之以具体形态,于是就有了一系列可蹈行的行为规范,通过一定的仪式进行半强制化的灌输和传扬。譬如,传统的孝文化,年幼的孩子尚未获得深刻认知时,就必须遵循固定的侍奉双亲的礼仪,比如请安、奉茶、侍座等,这些半强制化的行为规范正是孝文化得以延绵的凭依和绳索。因此,行为规范或称'礼仪',即是一种便于固定、便于实行、便于审视、便于继承的的文化仪式,我们的先人相信,只要规范在、仪式在,我们想要传承和张扬的文化精神也就有可能在,就不会散逸消失。正因为'礼仪'的存在,中国文化数千年来一直端直前行,保持着其可贵的品性。但另一方面,因对外在形式和繁文缛节的注重,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性的灵动和发扬。中国儒家的起始点和终结点应该都是'入世',他们理想的终极人生轨迹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当儒者企图改造社会而不得时,他们就转圜行之,将落脚点放回'修身'之上,而'修身'的目标就是养'君子'之气。把君子作为人格理想,是中国文化另一独有之道。中国人对'君子'人格的崇仰是与其对'小人'德行的唾弃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儒家经典《论语》中关于'君子'和'小人'的对比就俯拾皆是,比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等等。两千余年的中国文化里,君子和小人之别成为国人心头的首要标尺,绝对大多数中国人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希望能成为众人口中的'君子',希望自己的所有行径在众人眼中是磊落的、大气的、符合道统基线的。如此深刻的文化印记,已经嵌入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也将传承不已。说起中国文化之道,怎么也绕不开我们的'中庸'之学。中国人不喜极端,追求圆润通达、宽容回圜;反对分裂割舍,追求整合统一;希望清晰通透,也不反对糊涂混沌;要求结果,也关注过程;知道是非,又肯定其间互化………。基于中国经济文明和哲思伦理的'中庸'、'中和'之道贯穿千年文化史册,始终居于不容违驳的主导地位,并经由儒家及道家的宣论和践行,已成为中国人的基本行为模式,为中华文明和华夏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有力的载体和根基。
http://img.biiyy.com/360doc/2020/10/11/10/va1khm1cdnr.jpg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