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人分享 发表于 2020-8-8 20:26:21

【原】中国制砚艺术大师安胜谋: 淄砚要继承传统不断创新

2017-08-15 10:32:06 来源: 淄博晚报 作者:
  仙过海、女蜗补天……8月13日上午,淄博晚报记者来到位于张店文化艺术城二楼的砚缘斋时,这儿的主人中国制砚艺术大师、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安胜谋,正在整理准备参展的几件淄砚作品。栩栩如生的砚雕造型,令人叹为观止。
  曾钻过1公里矿洞的老匠人
  “今年展示几件齐文化作品,通过雕刻和铭文将淄砚与齐文化相结合,呈现淄博市厚重的传统文化。”安胜谋向记者介绍。作为目前淄博市从事淄砚创作与研究的资深老艺人,安胜谋曾于上世纪70年代参与了淄砚的恢复,新淄砚的发现生产,多年来一直未曾间断淄砚的制作与宣传。
  淄砚起始于唐,盛于宋。据史料记载,“宋熙宁中初尚淄砚,温公修《资治通鉴》,神宗躬择其尤者赐之。”陆游也在《蛮溪砚铭》中写道,“龙尾之群,淄韫玉之伯仲也。”而后孙廷铨、高凤翰、纪晓岚等均曾记述淄砚,并整理写成《淄砚录》等许多关于淄砚的砚史、砚谱。中国书法家协会原主席启功先生也对淄砚喜藏而铭:“锋发墨,不伤笔,箧中砚,比第一。”“通过这些史料记载及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砚铭文,均能说明淄砚的地位绝不是空穴来风。”身为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副会长、淄砚协会会长的安胜谋十分肯定且自豪地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早在上世纪70年代,时仅二三十岁的安胜谋在罗村镇制砚厂工作时,曾多次进入位于家乡罗村洞子沟的矿洞中参与采石。“矿洞中环境恶劣,这种原石是地质运动形成,洞内很多淤泥,我最远一次前行了大约近1公里,见到一处大厅,估计应该是过去工匠们进行淄砚粗加工的地方。”安胜谋回忆道,《济南府志》中记载,这个矿洞自唐以前就有,但到底有多深,能通到哪里,谁也无法说清。“后来,博山一带也发现了淄砚原石,颜色和成分与出自洞子沟的淄石略有不同,业内便以新淄石为名加以区分。”安胜谋告诉记者。
  “八仙过海 各显其能”利于淄砚发展
  之所以肯定淄砚的地位,主要在于其呈青黑色,石质软硬相兼,利于发墨的本质。安胜谋随意取出一块淄砚递到记者手中,摸起来滑润如婴儿肌肤,观之竟还有隐约的金属光泽。安胜谋笑着告诉记者:“淄砚石质嫰润,沉透如玉,纹彩缤纷,有金雀、绀青、紫云、沉绿、柑黄等品,你手中这块就是金雀。”对于淄砚的赞誉,民间也有诗句流传至今:淄石有铜,如金之声,如玉之润,研墨如锉,泼笔如油,用手抚之,如婴儿之背……
  如今,淄砚生产仍然在淄川罗村一带比较集中,大多为家庭作坊式,大大小小约30余家,产品既有外贸出口的实用砚,也有人工雕刻的工艺品砚。
  砚,最早是文房四宝的实用品,但随着电脑打字等现代工具越来越发达,其实用性也不可避免的降低,所以欣赏价值越来越被广大用户所青睐。在70年代,安胜谋雕刻的一件“东方巨龙”就曾由官方赠与日本专家,至今这位专家的回信仍悬挂在安胜谋的工作室里。
  “淄砚在秉承传统制砚技术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艺雕手法,使淄砚产品更具有艺术性,收藏性。”安胜谋说,近几年淄砚又开始制造规矩砚,简单的造型配以砚铭,也受到文人墨客喜欢。无论是怎样的形式,这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状态,对于淄砚的发展都是利好的。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让淄砚走向更广阔的明天。


——————————————————————
“砚台的设计制作鉴赏和收藏”协会发起人简介:
鲁之揅,文艺中年,手作匠人,文房器物收藏爱好者。曾以“王右中左”的笔名在公众号上创作“字体设计文章”,同时也是国民户外阅读运动发起人、“匠人读书公社”首任社长、旧石器研习所特邀观察员、砭石砚开创者、砭石文化研究者,倡导“天人合一不二”艺术理念。现居深山,读书、写字为生,作品多发在朋友圈(aidushuxuexi),敬请同好多多指教!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原】中国制砚艺术大师安胜谋: 淄砚要继承传统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