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人分享 发表于 2020-7-28 16:12:33

【原】苏氏风采|苏培基:从无到有把荒滩变成了一代外贸传奇


苏培基:从无到有
把荒滩变成了一代外贸传奇

近日,上海市劳模苏培基应邀接受集团新闻中心《东方访谈录》的采访,与我们一同“寻找红色基因,发扬劳模精神”,回溯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苏培基是东方国际集团上海市纺织品进出口有限公司驻深圳海润纺织品有限公司代表,是九届全国人大代表,曾获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和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终生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

上世纪80年代,苏培基同志来到了当时还是一片红土荒野的深圳南头半息,凭着他对事业的挚爱和对理想的追求;凭着他一定要创出一条中国人自己管理好合资企业的强烈愿望,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依靠自己的双手在深圳这块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创造出了令人叹服的辉煌业绩。那片荒草地上诞生的“海润”拥有大小11家企业,总资产由当初的0.25亿元达到1.9亿元,利润累计2亿元。90年代中期,公司年年创汇3000多万美元,年年创利3000多万人民币,实现了每创汇1美元、创利1元人民币的佳绩,在全国外贸企业中名列前茅。当时,只有700人的“海润”公司,能生产数十个品种,几乎等于上海整个棉印行业十几个厂家品种的总和。

■我毕业就来到纺织品公司,当时我们单子很多,可是没有自己的工厂,品控很难,那个时候我就想,要是有一个自己的工厂就好了!
■我离开家庭、离开上海,一个人来到深圳闯荡,一切从荒地开始,白手起家、夙夜匪懈,为了省成本建厂房,买材料、搭结构,所有的事情都是我们自己想、自己做,最后我们只花了6个月就实现了投产,比同类工厂投产时间快了将近6个月。
■在深圳那么多年,我深以为,一个企业要想长久稳定发展,企业文化的塑造十分重要。
■企业与员工之间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企业要有好的平台与条件留住员工,员工也需要企业助他实现自我价值。
■这一生我都在和纺织品打交道,从工业做到贸易,我很荣幸能为国家作贡献。
壮丽70年 · 口述历史
苏培基:百里荒滩“逆袭”成外贸传奇


我从纺织品公司退休已经有15年了,很多事情都记不清了,但我当年和同事们怎样开拓南山区那片荒芜土地的经历,我永远都不会忘记。


上世纪80年代南头半岛当年,我被公司派到还是一片红土荒野的深圳南头半岛,那个时候都是外资,而深圳“海润”非常难得的是由上海纺织品公司和香港华润公司共同投资的。最初,从厂房架构、设备选型到开路铺砖,一切都是未知数,一切都等待我去挖掘“可行性”。问题很快就放在我们面前:厂房内六百余米的路如果被外地工程队承包,两个月的工期要开价16万,放在现在可能没什么,但当时是1989年啊,我们厂子还没办起来,这么一大笔支出实在吃不消。所以我狠狠心,自己干!我带领工厂员工、投奔我们的四川民工组成的土建队伍在一片乱石荒地上自己把路挖起来。深圳的雨季一连就是十多天,漫山遍野地盖下来,我们三百多个人日挖夜挖,脚有的时候都泡得皱起来,经常三更半夜才回家,就这样通过与同事们的共同努力,我们只花了5万余元,一个多月时间就把路铺好了,至此我也留下了一个外号“川军司令”。
厂房建造好了,机器设备也安装了,我们满心欢喜做着开厂前的最后准备,结果又出现了一个大问题:污水处理如何达标?没办法,我连夜召开核心会议,立下“军令状”:争取三个月内一定要开工!从这以后,工厂日夜灯火辉煌、人声鼎沸,我先带领工人们把污水处理池挖出来,投入大笔资金测试污水处理系统,又千里迢迢回上海找来了专业的印染专家、操作工人,为了全力支持他们的工作,我还答应家属可随工作人员共同搬迁至深圳,工厂提供全部保障!终于1990年3月18日,流水线上的第一条生产线烧毛机运行成功了。


然而1994、95年纺织品市场极不景气,国内许多从事纺织品生产经营的企业面临亏损,在此重压下,我又把公司销售重点转移到了日本和远洋,以至于公司对日销售额有了持续上升,其他远洋市场的销售份额也有了大幅增长。
1996、97年我进一步改进经营方针,提倡“一业为主,多元化发展”,取得了十分明显的经济效益。1996年出口创汇3090万美元,盈利3139.10万人民币;1997年出口创汇3200万美元,盈利3100万人民币。


如今,我还经常回深圳走走,看看那时候的老厂址,怀念当年的人与情。看着当下的纺织品公司,我深表欣慰,他有着自主品牌的优势,他能迅速适应市场竞争,我希望新一代的纺织人,能凭着对这番事业的挚爱和对理想的追求,让这粒拼搏向上的“火种”代代传承,为公司创造出令人叹服的辉煌业绩!

来源:东方纺织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原】苏氏风采|苏培基:从无到有把荒滩变成了一代外贸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