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人分享 发表于 2020-7-28 15:41:04

【原】价值连城的稀 世 珍 宝“汝窑”

  北宋时期的汝窑窑址目前已经发掘,位于河南宝丰县清凉寺村。考古发掘的结果显示,清凉寺窑的规模化烧瓷始于宋初。宋代以前的地层中,只发现了少量白釉、黑釉瓷片。很明显,五代时期的清凉寺村,即使有陶瓷烧造,也是个处在打基础阶段的小窑场,能烧的瓷器没几种。仅存在于文献记载中的精美“柴窑”瓷器,更不可能在清凉寺村烧成了。

  文献记载汝窑用玛瑙作釉的原料,其实玛瑙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而釉的主要成分也是二氧化硅。因此,玛瑙的加入对釉的性质不会产生多大影响,只能说明烧造宫廷用瓷之不惜工本。“冰裂纹”、“香灰色胎”、“芝麻挣钉”是鉴别真假汝窑瓷器的重要依据。
  宋代汝窑瓷器釉色特征:汝瓷为宫廷垄断,制器不计成本,以玛瑙入釉,釉色呈天青、粉青、天蓝色较多,也有豆绿、青绿、月白、桔皮纹等釉色,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有明显酥油感觉,釉稍透亮,多呈乳浊或结晶状。用放大镜观察,可见到釉下寥若晨星的稀疏气泡,釉面抚之如绢,温润古朴,光亮莹润,釉如堆脂,素静典雅、色泽滋润纯正、纹片晶莹多变为主要特征。视之如碧峰翠色,有似玉非玉之美。釉中多布红晕,有的如晨日出海,有的似夕阳晚霞,有的似雨过天晴,有的如长虹悬空,世称“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

  青如天汝官窑天青釉色为主。但在不同的光照下和不同的角度观察,颜色会有不同的变化。平常体会,在明媚的光照下,颜色会青中泛黄,恰似雨过天晴后,云开雾散时,澄清的蓝空上泛起的金色阳光。而在光线暗淡的地方,颜色又是青中偏蓝,犹如清彻的湖水。究其原因,是汝瓷玛瑙入釉而致使釉面产生的不同角度的斜开片和寥若晨星,大小不一的气泡对光照的不同反射而产生的不同效果。
  色是釉的体现,釉是瓷的皮肤,汝窑的玛瑙入釉向来令人津津乐道。一般世人只知玛瑙入釉不惜工本尽显皇 家富贵大气,殊不知,玛瑙入釉的本质却是降低了汝窑烧制的温度,更有利于得到天青的釉色和玉的质感。原因很简单,北方瓷胎釉比之于南方瓷胎釉最 大的特点是低硅高铝,这要求更高的温度才能完成瓷器的烧造。而这恰恰是汝窑所要避免的,加入了玛瑙便可把烧造温度降下来从而便于得到汝窑的天青釉色和所需要的玉质感。

  汝窑的神奇:在略暗淡光线下出现清澄湖水般的水绿色,釉里面开裂白色细细纹片,像雲母片一样寄附在釉中,时隐时现,极少数汝瓷纹片突露于外。宋代汝瓷纹片,与其他品种瓷器纹片不同的最突出点,是其纹痕极为纤细微小。明代谷应泰《博物要览》说汝瓷有“釉中粽眼隐若蟹爪”之说,一个“隐”字切中要害,恰当至极。蟹在河边泥地上爬行过后留下的痕迹是纤细的,时隐时现的。元末明初曹仲明的《格古要论》云:“有蟹爪纹真,无纹者尤好...”。蟹是立行而不是趴行,所以汝瓷釉面有孤立的“小洞眼”隐若蟹爪(蟹爪是弯尖状的),叫著蟹爪纹,极少数釉面沒有这种“小洞眼”的蟹爪纹叫著无纹者尤好。无论是官、哥瓷,还是龙泉窑或湖田窑等存有纹片的青瓷和影青瓷,以及某些年代久远、自然开片的古瓷,其纹痕都比较清晰,其中有的还很粗深。这就是汝瓷纹片的独特之处。
  汝窑初创阶段,支烧的支钉粗,支钉多为圆形豆瓣状,饼与支钉皆用一般耐火泥土制成,支钉与饼往往容易脱落。随着工艺的成熟,支钉与饼采用氧化铝含量高的优质瓷土制成,支钉小而尖,支钉要先经素烧才有一定的强度。同时出现垫圈支烧工艺。垫圈不仅制作简易、坚固,而且还解决了高支烧器物垫饼支烧不足的缺陷。此时还大量使用火照及火照插饼,可见当时烧制御用器的温度与气氛控制得相当严格。大部分器物满釉裹足,以芝麻状支钉在圈足内底面支烧,如洗、盘、碟、钵、盆、樽与个别碗采用了此种工艺。碗大部分为垫烧,瓶的种类繁多,满釉支烧仅见于盘口折肩瓶和个别矮圈足小型瓶类器上。盏托、盏、波罗子比较特殊,这类器物以垫烧为主,满釉者,3个、5个芝麻状支钉支烧于圈足内底面上;3个、6个或12个长条状支钉横置圈足端面上。汝窑的烧造必是二次烧成,因为它是高铝质胎,胎中含有很多有机质,只有通过素烧才好挂釉。它以木柴为燃料,木柴的火焰长,可以在半缺氧的情况下烧出还原气氛,特别有利于青釉瓷器的烧成。据今天的科学研究表明,烧成温度在1190oC(±)时,还原程度恰到好处,釉呈淡天青色或天青色。以上说明,汝窑以其独特精湛的制瓷工艺、特殊的支烧方法和严格的烧成制度称誉于世。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原】价值连城的稀 世 珍 宝“汝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