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人分享 发表于 2020-7-28 13:24:10

【原】【苏氏骄子】苏义生:清清浅浅人生路 栉风沐雨砥砺行


苏义生简历:
点开?苏义生,男,彝族,云南双柏人,中共党员,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文学博士,主任编辑,云南省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9年10月,荣获中宣部“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现任怒江州教育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人生的路,深一脚,浅一脚,悲伤在路上,欢乐也在路上;疲惫在路上,希望也在路上……没有谁的一生,阳光朗月永相随;没有谁的一生,欢声笑语永相伴,总有一些困难,一些痛苦,需要我们去经受,去承担。”

清清浅浅人生路
             栉风沐雨砥砺行
筚路蓝缕 逆袭人生

20世纪80年代,双柏县大山深处一个叫下新庄的寨子里,住着数百村民,全是苏姓,据族谱记载,系苏东坡后裔。其中,有一普通农户,家中甚缺劳力,才5岁的小男孩,就开始帮家里放牛放羊。爷爷是行伍出身,作为苏东坡第26代传人,他担心后人穷了口袋,又穷了脑袋。一本数百年的苏氏家谱,成为爷爷传带孙子的蒙学教材,爷爷教他识文断字,希望他日后有出息。这个小男孩,就是苏义生,爷爷是他的启蒙老师。
孩提时代,他常常蹲在爷爷旁,用沾满泥巴的稚嫩小手,悉心辨认家谱上的字。偶有爷爷也不认识的字,他就向家里那本破旧的字典求教,慢慢查找……稳坐寂寞,静看繁华。多年后,苏义生成为寨子里第一个走出大山的大学生。

十年禅茶 一壶清心
在时光的缝隙里展颜一笑。苏义生是大山的儿子,祖祖辈辈种地为生,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父亲沉默少语,母亲是彝族,讲着“蹩脚的汉话”,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父亲在地里苦苦营生,很少走出大山;每逢街天,母亲都要挑上100多斤的担子,带上烤荞饼,翻过海拔2300多米的大山,到县城卖米、卖鸡、卖蛋给儿子凑学费。每次卖完东西,母亲把钱都给了他,连几角钱一碗的米线都舍不得吃,就匆匆走了。看着母亲回家的背影,苏义生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发誓一定要苦读“跳农门”改变命运,回报双亲。苏义生自从进入学校那天起,坚持风雨无阻,从不耽误一堂课。尤其是他到县城读高中时,来回一趟要穿过80里的大黑山原始森林。旱季,背着大米上路,衣服和书包被汗水浸透,可以拧出水来;雨季,路面泥泞湿滑,深一脚浅一脚,汗水、雨水、泪水混合的咸味,伴随他的高中生涯……每一次翻越,苏义生都咬牙挺过,更加坚定走出大山的决心。他所有的努力,都源于那座大山。每每学习遇到挫折,他就想起爬山的艰辛、想起含辛茹苦的父母、想起因他辍学的弟弟,就会百折不挠,不知疲倦地学习。穷人的孩子不怕苦,他每天凌晨5点起床,靠嚼着生姜片醒脑。书越翻越厚,笔记越来越密,休息越来越少……真可谓“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整个高中阶段,就是凭着这股子不服输的韧劲,以优异成绩争取到了保送上大专的机会。知道这个消息后,苏义生第一次看到倔强的父亲哭得像个孩子,母亲眼含热泪,笑着说:“儿子,你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没有给老苏家丢脸,为妈争气了……”专科期间,他参加了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自学本科考试;毕业前,他拿到了所有单科的合格证。22岁时,他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这是建校以来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学生。身高178公分,体重熬瘦到58公斤,他觉得拼得值。2000年7月,他被分配到楚雄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中学任教。校长看了他的简历后,破例安排他到高中部任教,当那一届艺术班的班主任。此时,很多老教师都为他捏了一把汗;23岁的他,又何尝不曾感到压力。压力之下,他每天伏案备课,更加用功……人生总有起落,精神终可传承。他是大山的儿子,大山造就了他坚毅向上的性格,他常常在课堂上给孩子们讲述自己“丑小鸭”蜕变的故事……那一届高考成绩单出来后,他所教的班级破天荒地出了学校历史上第一个清华大学的学生。这个世界上,总有一种精神让人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让人奋勇向前。此后5年,他年年都带毕业班,每天都忙于教学和管理。一分辛苦一分甜,每年都有100名以上的学生考上大学,还连续打破了学校多项教育记录……

时光清浅 温婉如水
执教8年,苏义生收获了孩子们一张张大学录取通知书,收获了家长们幸福的笑容,收获了学校的认可和赞许,还收获了“楚雄州优秀教师”荣誉称号。人到中年,他拥有一个令人羡慕的温馨小家,妻子贤惠,孩子可爱。事业小成,生活安逸,可偏偏这个时候,苏义生又萌生了一个“怪异”的想法——考研。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各种反对的声音将他包裹起来;而且,一旦读全日制的研究生,就意味着要放弃教师这个铁饭碗……但是,他还是义无反顾地报考了云南师范大学全日制的硕士研究生;同时,全力带领全年级师生备战高考。那一年,学生高考成绩出来了,如数完成了学校下达的指标,还有1名学生成为云南省艺术高考状元。直到此时,他才把4个多月前寄来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与全年级师生共同分享……

陌上花开 杨柳依依
2008年9月5日,他走进云南师范大学,师从著名语言学专家曹晓宏、骆小所两位先生,主攻文化语言学。食一碗人间烟火,饮几杯人生起落。他把学业的压力、“失业”的挑战、初为人父的喜悦、父母的期盼,默默压在心底。唐窦皋《述书赋》云:“君于弃瑕以拔材,壮士断腕以全质。”因此,他只能背水一战,将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他的内心既欣喜,又抓狂。欣喜的是,他“逆袭”了一把。抓狂的是,他已经由“优秀教师”变成了“差生”——当年文学院录取的学生里成绩排名倒数第一;由于舍友们都比他小,都称呼他“苏老师”,这多少让他有点尴尬。他知道要改变自己“差生”身份,唯有“书山”可救……

人间三千事,淡然一笑间。读研第一年,他参加了研究生学位外语考试。对他来说,外语真是“小孩子喝烧酒——够呛”。舍友们都有英语四、六级的底子;他外语入学考试的成绩,仅超过了最低控制线2分。入学的所有闲暇,都是在背单词、练听力、刷真题中度过的,连梦里都在背……自卑、焦虑充斥着他的研一生活;终于熬到学位外语考试,铃声响毕,一脸茫然;成绩查询时,他胆怯了。“怕什么,我帮你查。”妻子鼓励地说道。“哎——总算是过关了,成绩还不错。”那一刻,他一下子从沙发上“弹”起来,将妻子紧紧抱在怀里。那次学位外语考试,他是两间宿舍14个“哥们儿”中唯一过关的。这对他触动很大,他感到只要足够努力,就没有不可逆袭的人生。

秘境所至 世界为开
从此,苏义生在学习上更拼了。无论风雨,他总是6点准时起床,上学路上,经常是一个人孤零零的身影,宿舍、操场、食堂、教室、图书馆,“五点一线”成了他生活的全部。早上7点,准时进入图书馆,心无旁骛地翻阅典籍,如饥似渴地汲取养分;直到晚上11点,在管理员再三催促才离开。愿你被青春温柔相待过,愿你一腔孤勇没被辜负过。图书馆有个背对门口的桌子,因为冬天开门关门频繁,这个位子就成了“风口”,大家都不愿意坐。苏义生在这个座位上“享受”了622天。连守图书馆的大爷都感慨地说:“我来这里很多年了,也看到过很多认真的学生,但还没看到过像你这样刻苦的……”所有光鲜的背后,都是苦行僧般的自律。那段时间,他每天深夜返回宿舍,生怕影响舍友,总是小心翼翼地打开台灯,继续遨游到子夜时分,甚至更晚,每天只有5小时休息的时间。自律的人,大多拥有高效的时间规划力,高效利用每一天的时间,让每一个时辰都有交代。尘梦间,一杯茶……

其实,从读研开始,苏义生又萌生了更大的“凌云之志”。他心想,8年从教,重回象牙塔,为何不再搏一把,提前攻博呢?他知道,想要“逆袭”人生,最重要就是心甘情愿地接受千锤百炼。几经对比,他想考复旦大学,害怕被笑“老鹰想吃天鹅肉”,所以从不敢和旁人提起。他选择的博导是中国修辞学会会长、复旦中文系最年轻的教授吴礼权先生。星光不问赶路人。比你优秀的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比你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从此,他过上了“炼狱般”的学习生活:“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岁月流失,淡了一季温暖;红尘落寞,碎了一世柔情。考博那一年的春节,他第一次接来父母,在城里过年,和孩子一起腻了几天。但就连大年三十深夜,他还在陪伴着GRE……清清浅浅人生路,栉风沐雨砥砺行。622天,他实现了从中学老师到硕士、博士的“完美逆袭”。2010年7月,命运再次垂青了这个倔强的彝族汉子。他从众多国内顶尖985高校的“考友”中胜出,开始了新一轮的“书山有路”……“怒江之美,美得醉心;怒江之险,险得惊心;怒江之贫,贫得痛心;怒江之难,难得揪心;怒江之变,变得欢心。”
苏义生博士以“怎一个情字了得——高德荣的情与梦”为题,以视频、照片等形式,以高德荣的成长经历为脉络,从沧桑巨变独龙江、知恩图报高德荣、情情难却独龙子、感天动地独龙梦四个方面,讲述了高德荣同志为独龙族群众的教育、交通、产业发展、扶贫攻坚等所作出的贡献,展现了这位独龙族老干部心系家乡、兢兢业业、务实为民的一生,深入阐述了高德荣同志先进事迹的精神实质和时代内涵,生动还原出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时代楷模”。
此次讲堂使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了解高德荣的成长历程和追梦故事,帮助他们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怎一个“情“字了得-高德荣的情和梦
苏义生 主讲
A

八年宣讲 坚守怒江2010年9月,苏义生来到复旦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主修现代汉语修辞学,同时兼任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师,主要教授外国留学生的汉语课程。到博导吴礼权教授办公室、太老师宗廷虎教授家里,惊奇地发现两位恩师的藏书,俨然就是一个修辞学图书馆。吃惊之余,他也明白了自己学问之荒疏、功底之浅薄,于是,他一回到“斗室”,就开始埋头苦读。时光荏苒,转眼间,到了2013年7月的毕业季。在写毕业论文时,他常常要在一周内翻阅几十本学术典籍……毕业论文经过学术“大咖”一轮又一轮地“审查”,顺利通过答辩,还获得了复旦大学“博士优秀奖学金”。毕业前,国内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都向他抛出了“橄榄枝”,有给不菲安家费的,还有给别墅的……对于一个从西南边疆走出去的大山彝族学子来说,这是很大的诱惑。离沪前,恩师吴礼权教授特意跟他谈了一次话,认为他是做学问的好材料,但是,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学生,能拿到复旦大学的博士学位,更应懂得感恩,要有更高的境界与格局,服务于更多人,为国家为边疆作更多贡献,这也与他的初心不谋而合。闯一闯的冲劲,指引着他义无反顾地走进怒江。儿子7岁前,他整整“缺席”了5年;现在又要面临“离妻别子”的选择,内心真是五味杂陈。没有陪伴儿子成长的痛苦,无处诉说……妻子默默地帮忙收拾行囊,她的无声支持,让他下了最后的决心。于是,他放弃了优渥的待遇,没提任何条件,只身一人走进怒江,以微尘之力投入到怒江扶贫洪流之中……怒江之险 险得惊心
2013年9月9日,苏义生从黄浦江到了人地两生的怒江州,真可谓“六千里路云和月”。初到怒江的苏义生,心里也有落差,唯有埋头工作才得以缓解。但最让他心惊胆战的,还是怒江的交通。“自古怒江一条路。”因为交通的制约和历史的原因,怒江州29个乡(镇)中有26个属于“直过区”;其中,傈僳族、怒族等都是“直过民族”,直过区人口占全州总人口54万中的62%。因此,怒江也成为中国决战决胜深度贫困脱贫攻坚路上“三区三州”最艰难的一块“硬骨头”。初到怒江,诸事繁忙,但怒江毕竟距楚雄的家要近一点,起初他还坚持每周回家一次。坐长途车回家,依旧要颠簸8小时左右,让他感到了旅途的艰辛和不便。后来,他就和儿子商量半月回家一次。“爸爸,今天协商的事情你一定要守信用啊,不准骗我!”此后的8年,风雪泥泞,他始终信守和儿子的约定。至今,12万公里的回家路,已成为一张张车票;怒江脱贫攻坚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也留下了他的足迹……怒江之险,险得惊心。

探亲路上,他亲历了几次“生命历险记”——2014年8月,他搭乘朋友的车从怒江出发,路上遭遇了车祸:搭乘的越野车,在快车道转弯处“遭遇”了突然熄火的“拦路虎”,“难友”车群还没来得及做任何警示,坐在副驾驶座位上,他眼睁睁看着所乘车辆,猛烈地撞上前方“滞留”的车辆。“噼里啪啦”几声巨响后,刺耳的刮擦、金属的撞击声、车轮的胶皮味、黑夜里人的尖叫声,组成了电影里才见过的“生死交响乐”。幸好,安全带牢牢地将他捆在疯狂打滚、旋转的座位上;后视镜的玻璃碎片,还在空中飞舞。“砰——”车子终于停止了旋转……他的手下意识地抖了一下,才感受到自己还活着;摸摸脸,血迹恣肆;伸伸腿,腿还能动;再摸摸身上,仿佛都还在;推推车门,车门已经严重变形,后视镜早已不知去向。缓了一会,他惊魂甫定地从车窗玻璃碎洞中,艰难地爬出来,发现车子已经原地调头了。失魂落魄的他,仔细检查后又有新的“发现”:衬衣口袋、提包里沉甸甸的,尽是玻璃碎片。男人注定要四海为家,自己有泪自己擦。那次,他辗转回到楚雄时已是凌晨4点多,索性悄悄找个宾馆住下,洗净身上的血渍,次日整理好服饰,才“重生般”地回家。次年,一次独自驾车返回六库的途中,也是夜晚时分。途中,因为刚刚下过雨,下坡道路湿滑。在经过一个转弯处时,车子突然失控,冲出路面、飞过水沟撞到了对面山坡上的一棵树后,反弹后斜倚在半壁挡墙上,而墙外一米远,就是深不可测的悬崖。一个人孤零零地蜷缩在车里,车外伸手不见五指;他生怕一个不小心,车子会坠落深崖。他赶紧拨打了急救电话,在等待救援的那段时间里,他清晰地感受到心跳的声音和窗外瑟瑟的秋风,第一次感到黑夜如此漫长,漫长到让人崩溃。救援人员赶到后,他才被从车里解救出来。那一次,他是幸运的,车祸后,在他腿上只是留下了一道伤疤。“我把腿上的这道伤疤,叫做‘怒江记忆’,是抹不掉的‘扶贫记忆’。”实际在“怒江记忆”里,苏义生还藏着一根“特殊”的拐杖。“2015年8月,苏义生深入边远的村寨去调研。从早上8点走到了晚上8点,一路几乎都在爬60到70度的坡,每一脚踩空都有生命危险。靠着同行的人递给他的一根粗糙的树干,手脚并用地‘爬’到了调研点。艰难的行走,成为贮藏在心里一段不可磨灭的扶贫记忆。其实,很多怒江扶贫干部都有这样的扶贫拐棍,也经历过这样的险遇。还有十七名扶贫干部,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和这些牺牲的干部相比,我的这点付出算不了什么。”

怒江之变 变得欢心
在党组织的培养关心下,苏义生逐步从一名普通干部,成长为中共怒江州委讲师团团长、怒江州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专职副所长、怒江州教育体育局副局长。“大城市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怒江给了我很好的做事平台,各级领导都把我当人才看。”他感激地说道。他全程参与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重大理论宣讲、“人民楷模”高德荣先进事迹和脱贫攻坚的点点滴滴,真切地感受到“怒江每天都在变化,每时都在进步”,也见证了在“怒江缺条件,但不缺精神、不缺斗志”的脱贫攻坚精神和“苦干实干亲自干”的脱贫攻坚作风感召下发生的“天翻地覆慨而慷”。“我就像一粒小小的苔花,也要像高大的野樱花一样为怒江纵情绽放。”

期间,他既是具体内容的宣讲者、讲习员,更是宣讲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独立宣讲200余场,受众达10万人(次)。到怒江后,他常听人说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模范”高德荣的故事,被他为独龙族整族脱贫致富殚精竭力、无怨无悔、数十年如一日付出的精神和情怀深深感动。在其精神和情怀感召下,苏义生决定从学习高德荣“老县长”的点滴开始,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宣传好怒江精神、讲好云南故事竭力前行。为此,他不断学习成长,见证怒江的发展奇迹,与怒江结下了不解之缘、不舍之情。2015年10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昆明接见怒江干部群众代表时,对高德荣“老县长”说:“您是时代楷模,不仅是独龙族的带头人,也是全国人民的一面旗帜。”为此,苏义生多次深入独龙江拜访“老县长”:开始搜集资料,观看视频,采访知情人,数易其稿,先在怒江干部群众中广泛宣讲,继而受邀到全省各州(市)巡讲;再走向广东省珠海市传扬“老县长”的情怀。3年内,共开展宣讲100余场,宣讲人数达8万余人,得到了“人民楷模”高德荣本人的高度评价。几年来,苏义生走遍了怒江的山山水水,用脚丈量土地,用心思索怒江,用情书写怒江,不但总结概括提炼“老县长”的先进事迹、怒江故事、怒江精神,也为提升怒江影响力、传播力和知名度、美誉度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以文扶贫,他一直躬身践行。他撰写的《时代的一面镜子——记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获得者、独龙族干部高德荣》长篇通讯,荣获国家民委“2016年度民族题材好新闻二等奖”;撰写的《怎一个“情”字了得——高德荣的情和梦》一书,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列入《2017年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名录》;他参与撰写的《独龙天路》大型原创话剧,被文化部评为2018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剧目;编辑出版《人民的一面旗帜——高德荣精神研讨文集》一书,2019年10月,该书被国家图书馆收藏,并参与“致敬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系列活动展出。“我为怒江付出了那么一点点,怒江却给予我那么多荣誉,我惭愧啊!”由于在脱贫攻坚和理论宣讲方面作出的贡献,苏义生被评为2019年度“云南省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9年度中宣部“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

怒江扶贫 扶得暖心
怒江地处中缅滇藏结合部,山地面积占全州总面积98%以上。怒江州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56.24%下降至2019年底的10.09%,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2017年10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指出“新时代的农民讲习所是一个重要创新”。这一重要指示,为提升当代农民素质指明了方向。2017年11月,怒江州委在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指示的基础上,紧扣“素质贫困怎么破”这一突出矛盾,按照有机构、有阵地、有讲师、有计划、有成效和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六有”规范,在全州兴办农民讲习所,向贫困群众宣传新思想、宣讲新理论、传授新技能,着力组织农民、培训农民、提高农民、富裕农民。为此,怒江州委、州政府决定成立怒江州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由苏义生担任专职副所长,负责州讲习所日常工作,并指导各县(市)讲习所讲习工作。“多年以后,怒江干部群众还能想起我的名字,我就很知足了。”他傻傻地笑道。

他深感领导嘱托之重、责任之艰,接到任务后,丝毫不敢懈怠,心里想的都是怎样办好讲习所,如何为怒江百姓脱贫出主意、想办法。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求教,深入基层广泛调研,搞清楚老百姓最缺乏什么思想、最想培训什么技能、最欢迎什么培训模式、最乐意接受什么讲习等等问题,开始有的放矢地举办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宣讲和培训。通过“课堂式大集中、互动式小分散”,将“集中讲习”和“流动”讲习相结合,将讲习阵地延伸到田间地头、农家小院,突出“便民化”,形成了“村村创办讲习所,人人争当讲习员”的怒江大讲习格局。“我只是一粒火星,希望火星燃起火苗,火苗点燃火塘,火塘照亮夜晚。”在怒江,苏义生有一名得意的宣讲弟子。“我是讲习所第一期的学员,听了苏义生老师授课后,我就爱上了讲习工作。我会用怒语、傈僳语、白语和汉语宣讲,经常骑着摩托车进村入户宣讲,声音沙哑了,喝口老百姓倒的水,继续讲;摩托车翻了,爬起来看看没受伤,拍拍灰继续‘赶场’。”李树奇说起苏义生时,总是非常激动:“是苏老师改变了我的人生,我现在一周不出去讲课,心里就痒痒的。”

心若向阳,必然温暖。
苏义生带领全州各级讲习员肩扛使命,用心用情,把群众当亲人,让群众都朝着“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目标奋斗。充分动员基层讲习员们察民情、访民意,用傈僳语、怒语、独龙语、普米语、白语等民族语言,采取“文艺轻骑兵、红歌进课堂”等形式,开展“讲好身边故事”“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宣讲活动,讲习所成为了群众喜欢的“宣讲所、培训所、致富所”。“没来讲习所前,由于没有技术、没有证书,只能打零工,月收入1500元左右,补贴家用外,兜里就所剩无几了;2018年10月,我免费参加了州讲习所为期15天的专业学习,不仅学到技术,改变了观念,还拿到了砌筑工证书,有资质后还承包起了小工程。”福贡县上帕镇58岁的建档立卡户邓前迪高兴地介绍,现在,我的月收入达6000多元,不仅收入增加了,脱贫的信心也增强了。同时,还带动了村里七八名建档立卡户跟着我干,“学徒们”的月收入,也都达到了2500多元。曾经参加过保安员培训的泸水市六库镇段家寨村的余中亮感慨地说:“讲习所老师真是一颗心为我们好。”笑容、优雅、自信,是人最大的精神财富。苏义生希望每个怒江群众都有这样的笑容、优雅和自信,所以,他积极带动全州各级讲习员,通过院坝会、板凳会、火塘会,采取看视频、讲故事、谈感受、话发展、议变化、评成效等方式,利用小品“演”、诗歌“颂”、政策“读”、共同“唱”,确保群众听得懂、记得住、学得会,使讲习活动上接“天线”,下接“地气”,为营造干部带着群众一起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良好氛围尽了力。“为了群众口袋鼓起来,脑袋富起来,全州各级干部都是讲习员,每个人都在努力。”他坚持办好每一期培训,精选每一节课,让其成为精品课堂、培训范例。截至2019年底,怒江州各级讲习所共开展讲习宣讲培训12180场,宣讲人数达855202人(次)。

怒江扎根 扎得深沉
“怒江之美,美得醉心;怒江之险,险得惊心;怒江之贫,贫得痛心;怒江之难,难得揪心;怒江之变,变得欢心。”这是苏义生扎根怒江8年的形象地总结。“怒江的贫困,一直牵动着党中央的心;怒江翻天覆地的变化,凝聚着太多太多人的爱;每一个默默付出的人,仅仅是一粒一粒的铺路石而已。”党的十九大召开后,苏义生积极致力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等内容宣讲,先后开展100余场宣讲,受众达2万人(次)。看着培训的群众外出务工、找到满意工作等喜报频传,他更感到责任之重大。

“我去村里宣讲,老百姓听说博士来给他们讲课,不知从哪里找来一块砧板,用火炭歪歪扭扭地写上我的名字,说给我作席位牌,这是我这辈子最高规格的席位牌了。”每每想起,他都备受鼓舞。“春节前,一位退休的老干部生着病,还执意要来听我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让我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这份信任,是最高褒扬。他这哪是来听课,他是来给我上课啊!”美丽的背后,是日复一日地修炼和付出。苏义生参与了怒江州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筹备创办的全过程。讲习所宣讲工作也得到了各级领导、媒体的关注和认可。

怒江州委书记纳云德,州委副书记、州长李文辉等领导多次到州讲习所指导工作。云南省委书记陈豪,云南省委副书记、省长阮成发等领导到州讲习所检查或好评。孙春兰、武维华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州讲习所视察或鼓励。《中央电视台》《中国民族报》《农民日报》《中国组织人事报》《新华网》等媒体,对州讲习工作进行了宣传和报道;

州讲习所喜获云南省2018年“脱贫攻坚扶贫先进集体”、2019年“云南青年五四奖章”。讲好怒江脱贫攻坚故事,是苏义生一直为之努力的方向。这个目标犹如一盏明灯,引导着他穿越重重困难……“纵马边山家万里,儿男何事泪千行。披襟对饮松江月,热火清灯是故乡……”这首诗,也是苏义生投身怒江扶贫的真实写照。(完)
怎一个“情“字了得-高德荣的情和梦
苏义生 主讲
B

怎一个“情“字了得-高德荣的情和梦
苏义生 主讲
C

文/ 张 密 吴敏昆
点开??团结奋进之雲南香木冲蘇氏后裔
资料提供:苏亭(云南省苏氏宗亲联谊会会长)
编辑:苏耿仁欢迎亲们在底部发表神评,与我们交流
—《END》—
苏氏
信息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原】【苏氏骄子】苏义生:清清浅浅人生路 栉风沐雨砥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