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人分享 发表于 2020-7-25 10:29:18

【原】1994年版《会宁县志》评审材料 || 撰稿 潘涌昌

1994年版《会宁县志》评审材料
撰稿    ‖    潘涌昌

作者潘涌昌先生1932年1月生,甘肃会宁人,会宁简师肄业。助理会计师,主任科员。1951年参加工作。曾任乡文书,区秘书,县、社数单位科员、会计,《会 宁 县 志》编辑。被聘任《白 银 市 志》、《会 宁 县 交 通 志》《会 宁 党 史 资 料》(第五集)、《白 银 市 文 物 志》(初稿)编辑,会宁文史资料《古道名城》《三 军 会 宁 会 师 旧 址》编委委员,《古道名城》(续一)副主编,《会 宁 县 文 物 志》(初稿)主编。在《甘肃史志通讯》1993年第二期发表《靖远、会宁两地战国时为北地郡辖境吗?》考证论文一篇。曾两次被甘肃史志编委会评为全省先进工作者。
作者往期部分文字链接:
《靖远、会宁两地战囯时为北地郡辖境吗? 》《赴皋兰大炼钢铁纪实》《会宁县建置沿革》

一、思想性强,观点正确。
《会宁县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指导思想,正确分析会宁的历史与现状,恰如其分地估价发生在会宁境内的各种事件与重大变化,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反映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可能走向彻底解放、共同富裕的道路。
《会宁县志》除在仅有5000字的《概述》中,以3500字的篇幅记述了三大主力红军长征胜利会师前后,在会宁境内的活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农业、工业、交通、财贸、教育、卫生、文化、科技、体育等各项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外,在《中国共产党会宁县地方组织》一章中,单列《经济工作指导思想》一节,记述了从1954年12月至1989年12月,中国共产党会宁县一至九次代表大会对全县生产建设提出的指导思想和工作任务。例如,1954年第一次党代表大会提出的主要任务是,把领导核心转移到农业合作化方面来,增加粮食,支援工业建设。1979年第六次代表大会提出:“尽快把我们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生产建设上来” ,1980年,全县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9年第九次党代表大会一次全委会议通过《1990年-1992年三年经济发展战略的决定》,提出强化粮食生产这一基础;建设一批人畜引水工程;建成畜牧业、果品、油料、瓜菜、小杂粮5个多种经营生产基地;加快亚麻、地毯、淀粉、肉类4个加工业的发展(简称“1154” 区域经济开发工程)的建设总任务。这些记述突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各项事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二、体例完备,结构合理。
全志体裁,设述、记、志、传、图、表、录,除图、表根据内容需要,穿插在各个门类及其编、章、节、目之间外,其他各体都有独具的特定內容,各有其位置。卷首为全县行政区域图、三大主力红军会宁会师前后行军路线图、县城全貌彩照,接着是《序言、《凡例》》。县志主体部分,采取大编形式,共分10编,77章,354节。最后有《附录》、《后记》。全书共100万字,有彩照42帧,渍?37帧,表格197种,绘图8张。
第一编《概述》、《大事记》,置于巻首,提纲挈领,总揽全局,占全书篇幅(下同)的4.68%;第二编《自然地理志》,10章,34节,占6.32%;第三编《行政建置志》,2章,2节,占3.61%;第四篇《经济志》,20章,109节,占26.91%,经济是基础,是全书的重点;第五编《政治志》,19章,101节,占22.06%,政治属于上层建筑,仅次于经济;第六编《教育志》,5章,23节,占6.32%;第七编《文化志》,6章,33节,占8.45%;第八编《卫生医药志》,2章,14节,占2.46%;第九编《社会志》,8章,31节,占6.48%;第十编《人物志》,3章,7节,占8.45%;《附录》、《后记》,占4.26%。篇目设置的次序和各大编所占比重基本合理。
以《教育志》为例,共5章,首章,《教育管理机构》,处在统帅地位,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其次,《民国及其以前教育》,由于和当代教育处在几个不同时期,同时为了突出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必须将以前教育另列专章,专述学宫、书院、义学、私塾等与今体制不一致的部分,虽有纵分门类之嫌,但实属必要;其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教育》,这一章是本编重点,以全编68.83%的篇幅记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县教育事业发展的状况;其四,《教育改革》,《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邓小平同志说:“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所以,教育改革相当重要;其五,《研究生》,最后,教育事业结出了丰硕成果,这是教育成果高层次的集中表现。再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教育》这一章来分析,共分8节,依次是《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这是普通教育的三个不同阶段;《职业教育》,属于专业教育;《成人教育》,属于特殊教育;《师资培训》、《教育管理》,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本条件;《教育经费与集资办学》,这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

三、内容丰富,资料翔实。
《会宁县志》在编纂过程中,共查抄档案3802卷,誊录资料400多万字,从中筛选采用100万字。坚持详近略远,详今略古的原则,选用资料力求真实可靠。
《大事记》从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至1949年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岁月里,记载大事只用了9个页码,而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89年县至下限时间的40年中,记载大事就用了32个页码。其中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11年中记载大事就有14个页码,以27.5%的时间记载了43.75%的大事, 仅1989年记载大事29条, 每月平均两条之多。
《自然地理志》对土壤记述了5个土类,6个亚类,14个土属,34个土种。每个土属包括多少土种, 土属的面积、成因、分布地区、土层深浅、性壮、理化分析等内容都有详尽的记载,为发展农业提供了科学的数据。
还有该志《自然区划》章, 将全县分为七川、八塬、九道梁。每条川、每个塬、每道梁, 从地理位置、四至、地势、海拔、流域面积、耕地面积水利条件、区划内的村、户、人口、交通、电力、土质、光照、气温、年降水量、无霜期、适宜种植作物等各个方面作了详尽的记述。
《建置沿革》编写中, 曾派人两进省图书馆, 翻阅了唐、宋、明、清时期的地理著作, 又査阅了“二十五史” 中的地理志。仅两千字的原文,却编注释41条,3600字,开县志《建置沿革》统编注释之先河。同时,以大量的史料,证明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会州地区属陇西郡而不属北地郡所辖,纠正了长期以来在有关著述中的错误记载。
《经济志》内,粮食生产从1949年至1989年,列表记述每年的播种面积、单产、总产,又分夏田、秋田,小麦、洋芋、油料等;林业、畜牧业、水利、农电、农机,都是逐年记述了建设发展情况;交通运输,逐路、逐桥详细记载;工业详分九大门类,各类前有文字叙述,后有表列产品、产量、产值、销售、上交利税等实际数字。

四、特点突出,力求创新。
会宁是革命老区,是三大主力红军会师的地方。县志设《红军会宁会师》专章,置于《政治军事志》编卷首,用1.3万字的篇幅描述了会师前的形势,会师联欢会的盛况,会师期间的活动,红军与国民党军在会宁境内的六次战斗和会师五十周年大庆等详细情况。
会宁又是高考状元县。会宁县教育,坚持“四苦”( 领导苦抓,教师苦教,学生苦读,家长苦供)精神,结出了丰硕成果。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至1989年,被大、中专学校录取学生6306名,在全省名列前茅,取得硕士研究生学位的70人。在县志中教育由原来的《文化编》中分离出来另设一编,作为重点来写,以突出教育成果。
会宁又是“陇中苦,甲天下” 的干旱贫困山区。1949年的粮食亩产仅42。9公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会宁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干旱作斗争,引“黄” 修库,筑塘打井,发展水地;修建梯田,植树造林,绿化荒山;压管引水,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等,使会宁人民逐步走上了富裕的道路。1989年粮食亩产达到70公斤。对于这方面的发展变化作了详细的记述。
县志创新方面,关于“政治运动” 的记述,多数县志是“谈虎变色”, 特别对“文化大革命” 入志视为禁区,不是避而不谈,或者轻描淡写,绕道而行。《会宁县志》在《政治军事志》中专设《历次政治运动》章,以3万多字的篇幅实事求是的记述了各次运动的情况,其中用1万字记述了“文化大革命” 。对于“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记述,眨多于褒,但不直言,寓观点于叙述之中,让事实说话,让后人从中吸取深刻教训。
另外,多数县志遗漏了的计划、统计、物价、工商行政、土地管理、计量、经济协作等事业,都在《经济管理》章中进行了记载。
(1999年4月29日补记:这份材料是我退休赋闲在家写的。那天,县志办杨靖凤来家,说是省地方志编委会要去中央开会,《会宁县志》是省上确定在会上要评审的县志,要我代县志办写一份评审材料,而且要材料的时间很紧张。我没有推辞,立即就写。材料写好后,交给小杨去打印。后来一打问,说是任命时间不长的县志办主任李进军下乡,误期来县审阅材料,以致上报迟延,未能带去评审。)大家都在看
这个秘密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原】1994年版《会宁县志》评审材料 || 撰稿 潘涌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