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人分享 发表于 2020-7-25 10:29:03

【原】千年不老之高家岔(序) || 作者 安保中

千年不老之高家岔(序)
作者 || 安保中
这是一个小山村,一个小的甚至在官方地图上很少标记的地方。
即便在互联网资源如此发达的今天,通过搜索引擎,也很难扑捉到关于这一地方片言纸语的信息。
这个地方,就叫“高家岔”。一个身处大西北腹地,集历史古老且人杰代出,几经衰落且顽强传承,形体渺小且精神博大与一体的自然村落。
知道这个地方的人们,简称它——“高岔”。
这个地方——便是我出生和长大的地方,也是本书中作者所要写到的“主人公”。
从出生到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毕业。20年的时间,我一直生活在这片狭小而封闭的黄土地上,那里,曾留下了我童年和少年所有时光的足印。
1986年9月,我手攥“户口迁移证”和“大学录取通知书”,身背用麻袋打包的简单行囊,徒步离开这块故土,再到上世纪90年代初,独自一人,千里迢迢闯荡到南方长江之畔,辗转几番,定居于千年古城——湖北省黄冈市,屈指一算,整整跨了30个年头。
就是那次看似“不经意”的走出,故乡——变成了永久的“他乡”。
“夜来风雨匆匆,故园定是花无几”。在南方这个初冬多雨的季节,故园,仅有的或许只有那漫天雪花,在老北风的驱动下,漫过那荒凉裸露的山脊和骨瘦如柴般的土地。那山、那水、那地、那人,不时连同这想象中的雪花一起,总是裹夹着那浓浓的乡愁,由北向南,飘袭而来,每每闯进我的梦境。直到醒时,泪满衣衫,一声叹息。
高岔,不缺历史。高岔的历史在千年万年长河中,曾经有过如长鞭掠过般的几声绝响,荡气回肠,只可惜没有人记载和传承。曾经一切的一切已经没有了“存盘”,无法“回放”给今人看。
高岔,不缺风景。不可否认,这里没有青山碧水、烟花巷柳、亭台楼阁、孤帆远影。但自然天成、沟壑纵横、粗犷苍凉、风尘万丈同样是风景。风景,不在乎外表。风景,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心所至,景自达。
高岔,不缺高贵。高岔的高贵,形神兼备。形——需要仰视。恰如高岔生活着的每一个人抬头所见那“三星拱月”般托起人们无数梦想的大山梁、堡子梁、高高山,身姿沉稳霸道,气宇昂轩。神——需要意会。行走千里万里,暮然回首,影子如影随形,一袭黄衫,肩扛锄头,手握《春秋》,低调潜行,藏露从容!
高岔,缺少的只有文字。
所以,便有了我写这本书的一个动因。
的确,高岔太需要有文字记载的东西。今天,我就把我所思、所想、所闻、所见串联成一行行文字,让那些曾经真实发生过、或许发生过、破碎支离的一个个片段,呈现于大家面前。
权当我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的爱恋和良好的祝愿。
他也权当我无能为力为家乡做出一些回报心藏愧疚的点滴补偿。
仅此而已!
需要说明的是,该文非“史”、非“志”、非“传”、非“论”,书者简单,文无定法,随性所言,信马由缰,一气呵成。许多概念未经逐一考证,所引史料未一一注明出处,有些仅为推理和猜想,尤其是对近、现代事实和人物的评述,由于多年不在家乡生活,搜集和整理难度大,偏差之处难免存在,同时,在感情上带有个人情怀偏好,不当和有误之处,还望包涵。
安保中 2015年11月 于湖北省黄冈市

目    录
一、流星划过二、地名由来三、匆匆过客四、平川走马五、烽火狼烟六、山摇地动七、地主庄园八、民国之殇九、红色标记十、城门炮响十一、浴火重生十二、繁华背后十三、浮土苍生十四、精神家园十五、九转丹成
附:1. 1980前后高岔常住人口统计表(大概数)2. 解放后高岔历任村长(队长)名单3. 解放后高岔担任教师人员名单4. 解放后高岔服役军人名单5. 解放后高岔考取大中专学校人员姓名大家都在看
这个秘密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原】千年不老之高家岔(序) || 作者 安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