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人分享 发表于 2020-7-25 10:28:50

【原】千年不老之高家岔(一)流星划过 || 作者 安保中

千年不老之高家岔
——流星划过
作者    ‖    安保中
远去岁月的痕迹,充满着谜。历史长河的疑问,多时无解。
早期的地球,单调而孤寂,只有蔚蓝的海水和裸露的岩石,并没有黄土,也没有黄土高原。
大约在远古的某一天(约2000万年以前),一颗来自遥远太空的小行星闯入地球轨道,在地球的引力作用下,急速坠落,在划入大气层后,与地球大气摩擦后燃烧爆炸,并在上空解体。大多数残骸散落宇宙空间,小部分自西向东飞撒地球,散落在现今我国东西长千余公里,南北宽750千米的大地上。也就是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覆盖山西省、陕西省北部、甘肃省(除陇南市、平凉市大部分地区、庆阳市的宁县和正宁县外)、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及河南省等省区,面积约62万平方千米。其厚度约100~500米不等。
这些散落残骸的主要物质就是黄土。
也许就是这颗行星残骸的轻轻一抹,从此,地球上便有了黄土高原横枕千里。
甘肃省会宁县,这个位于黄土高原西北边缘的地域,几乎所有广袤的辖区,都被厚厚的黄土所覆盖。典型的如北部的白草塬,都是黄土堆积最厚实的地方,平均厚度达300多米,这在整个黄土高原算是最有代表性的。这些黄土层在千年万年的地质变化和风蚀雨淋后,形成了如今沟壑纵横的奇特地貌。
高家岔,这一深藏于会宁县城正北方向约20度公里的腹地小村落,当地人习惯叫“庄”,同样属于陇中黄土堆积区域的部分,同所有黄土高原千万个村落一样,在经历了历史不断的地质演变后,定格为一个独特的自然村落,黄土堆积厚度平均约有50—200米。最低处为村西南角的“走马坪”地段,最高处为以杨柳?(读音:qu)梁为中心,与苟岘、云台、甘沟交界为中心的大山梁、堡子梁、高高山梁,由东向西扇形分布,并将这一小小的村落紧紧团住,使高岔成为一个三面环山呈簸箕形状的自然小村落。
对于黄土高原、以及高原黄土的形成原因。找遍权威资料,说法不一,貌似没有令人折服的解释。一曰分化说,说是“风侵岩石”,二曰“风力堆积”说,三曰“水成说”。笔者虽然不懂地质,也没有专门考究过相关文献。但对于以上三种解释,始终持批判态度,与客观存在的事实比对,总觉得这些科学观点都不怎么“靠谱”。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在县城读高中,学的是文科,尤喜欢历史和地理知识。那时候,交通不便,从家里到县城,基本靠的是两条腿硬走。翻四座山,趟两条河,再走一道梁(会宁县城东边的东山梁),耗时五小时才能到县城。其间经过一条河最深最险的河,叫“仓哇河”,(该河自东向西,为韩集乡与八里乡、柴门乡的分界线,是祖厉河一个支流),河谷窄而深,两边悬崖绝壁上仅有蜿蜒崎岖的羊肠小路可以通行,谷底常年流有苦而咸的小股水流,河水自东向西流经柴家门汇入举历河。就是这条河湾,我曾不止一次的在河湾窄窄的谷底,通过河水冲刷的段截面,仔细观察过,发现黄土层与岩石层界限分明,几乎看不到过渡层的痕迹,黄土之下是坚硬的砂岩,砂岩之上是松软的黄土,泾是泾,渭是渭,两相分明。在这里,“分化”学说本人认为自然站不住脚。
“风力堆积”说更令人费解。难道曾经历史上有过四面八方的风都吹向这一地区,将全地球的黄土都扬起并集合到这一区域?想象起来都难啊。
当然还有“水成说”,说什么原先这里是湖底,黄土是积淀物,后来地壳上涨,水退了,黄土高原便有了。可惜,现在的事实是,我们在这块土地上、河谷中、断崖上难以找到别的沉积物,哪怕是一颗石头。
如果顺着“科学”所言主导的思路,也就是风化、风力堆积和水成说都成立的话,那我便认为:高家岔,包括周边广大地区上那厚厚的黄土,真的被分化的如此彻底,堆积的那么整齐,水成的那么纯粹,以至于我不能在他的身体里找到一粒沙子、一点杂质、一点古生物的遗骸,更不用说找到一块化石的痕迹。
基于以上疑问,对黄土高原的形成,我只有这样狂妄臆测,那就是——“天外来客”,即如开篇所说,是外来产物,属宇宙中流星陨落所致。
至于这一臆测有无违背科学,我就管不了许多,况且我述之文又不是学术性论文。
曾记得有学者说过,黄土高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沙尘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大概说的意思就是,地球上的陆地生命都起源于黄土高原。或者,至少为陆地生命的繁衍提够了生存的诸多要素。生命就是依赖“黄土”这一平台,才演变、进化、发展到了今天。也正是有这厚厚的黄土,被千年万年的烈风扬起,形成沙尘暴,飘落于地球的每一个角落,种子才得以生根发芽,植被才得以生长,农耕才得以播种,人类文明才得以延续和绽放光芒。
“沙尘暴”一词是后来才有的,当地老家人把沙尘暴一直叫“黄风土雾”。每年,一到立春过后,便总会有那么几场从西北方向如约而至,轰轰烈烈,排山倒海,惊天动地。但世代生活在黄土高原深处的农人们,从来没有觉得那是一场灾难,大家都认为这仅仅是一种自然天象。如果那一年要是没有这样一种天象,那才是不正常的。儿时的记忆中,对这种情景映象深刻:老年人一句“天要变了”,预示着大风的即将来临。而最早的大风来临,一般都是与“立春”节气的早晚有关系。立春越早,风来的越早,立春越晚,风也来的晚。最大规模的爆发期都集中于农历2、3、4月,每到这时候,风从北方刮来,浩浩荡荡,漫无天际,土雾漫过,万物皆隐,风尘过处,旋风肆虐。
黄风土雾只能模糊人们眼前的视野,无法阻挡农人如期开种,无法阻挡山野沟壑中“咣当咣当”的阵阵“耧子”声和鞭打牲口的吆喝声,更无法阻挡苦中求乐的农人们的凄凄山歌。
小时候,村里有个孤寡老人叫冯有清,唱的一手好山歌,每到这个季节,都会从远处的田间里传来他吼唱的《王家哥》,“唉---王家的歌,上山的骡子下山的马,王家的歌,个因为这你着挨过打,王家的哥——”,歌声借风力传出,摇曳震颤,委婉凄美,至今记忆犹新。
从烈风扬尘到夏至到来,从满山荒凉到狗娃子花花(狼毒花)凋谢,这场风算起来足足要吹够100天。一般到端午节前后,才悄悄散去。
此时,麦苗即将抽穗,扁豆、豌豆开始杨花,苜蓿紫花已开满山坡。
不管是先有高原还是现有黄土,还是先有黄土再造就了高原,对我们俗人来说,这些都不重要。不管是科学定义准确也好,还是笔者的猜测臆想武断也罢,也非本书的重点。
重要的是,以上所言仅为后文的铺垫,就当一个引子。因为,高家岔的千年历史离不开黄土,是黄土造就了高家岔的千年传奇。
厚厚的、纯洁如云般的黄土层,靠它的滋养,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在它的怀抱里,生者倚它活,逝者倚它葬,年复一年,代复一代,繁衍着繁衍,消逝着消逝……
春回,山花迎风盛开于斯;入夏,榆柳伴绿摇曳于斯;秋到,满地荞麦荠荠于斯;冬至,北风夹雪斗舞于斯;


(上两图为仓哇河及黄土层近景。作者拍摄于2013年11月)

(苜蓿花开。李胤奇拍摄于2016年端午节)前期作者文字链接:

《千年不老之高家岔(题记)》《千年不老之高家岔(序)》大家都在看
这个秘密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原】千年不老之高家岔(一)流星划过 || 作者 安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