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人分享 发表于 2020-7-22 11:23:09

「景泰蓝」的真相

2010年佳士得香港秋拍,“清雍正御制掐丝珐琅双鹤香炉”以1.29亿港币成交,成为迄今为止成交价最高的景泰蓝器。

掐丝珐琅双鹤香炉 本尊
2014年,《四海升平》景泰蓝赏瓶作为国礼在APEC会议上大放光彩,备受瞩目。

《四海升平》景泰蓝赏瓶 作为“燕京八绝”之一的景泰蓝,似乎一直是文物收藏界的宠儿。
可事实上,它也曾经历从“非士大夫文房清玩”到宫廷御用器物的曲折发展。


异域工艺,悄然入中 景泰蓝,是铜胎掐丝珐琅器的俗称。 关于掐丝珐琅工艺传入中国的时间,目前学界多以“元代说”为主流观点。 12世纪下半叶,蒙古大军西征,横扫欧亚大陆。

1219年,蒙军攻打“大食国”(即唐宋时期对阿拉伯地区的统称),并于1258年占领首都巴格达。
蒙古铁骑攻城之后,唯有身怀技艺的工匠得以免杀,“取工随军”或“取工匠分于各营”,《元典章》中亦见“惟工得免”之政策。

唐 大食人俑 1253年,蒙古军队攻云南,在蒙军俘虏的工匠中,就有来自阿拉伯地区、身怀掐丝珐琅技艺的工匠。 明代万历年间,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有如下记载:“元时下大理,选其工匠最者入禁中,至我国初,收为郡县,滇工布满内府,今御用监供应库诸役,皆其子孙也。”

十二世纪早期亚历山大大帝驾驭天马升天铜胎掐丝珐琅盘盘沿有阿拉伯文记载(奥地利斐迪南蒂罗尔州立博物馆藏)
由此推断,在这段壮烈残酷的历史中,“大食窑”工艺随蒙古铁骑来到中国,其路径很可能是由阿拉伯先传入云南,后由云南的珐琅匠人带到内地。

元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鼎式炉
珐琅制品的最初形态多以蓝色为主调,偏爱它的游牧民族将这一充满异域风情的艺术品带到中国,让珐琅工艺在其后几百年的时间里逐渐打上东方烙印,发展至巅峰。

从闺阁到华堂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曹昭撰写完成《格古要论》三卷,分类论述古铜器、书画、碑刻、法帖、古砚、古琴、陶瓷、漆器、织锦和各种杂件,溯本追源,剖析真赝,评判优劣。

这本书是存世成书最早的文物鉴定类专著,对后世影响深远。
《格古要论》“大食窑”条目下记载:
何为“大食窑”
以铜做身,用药烧成五色花者,与拂郎嵌相似。
常见香炉、花瓶、合儿、盏子之类。但可妇人闺阁中用,非士大夫文房清玩也,又谓之“鬼国窑”。
这是文献记载中首次提到“大食窑”。
可见,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对这个外来之物尚存有偏见。

元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 七十年后,明天顺三年(1459年),王佐著《新增格古要论》,其中记载:“今云南人在京多作酒盏,俗呼曰‘鬼国嵌’,内府作者,细润可爱。”
“内府作者,细润可爱”的形容,不仅说明世人对掐丝珐琅器物的评价有所转变,更意味着明初至景泰年间,珐琅地位的提高。

明宣德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炉 景泰年间(1450年~1457年),掐丝珐琅工艺进入中国已过百年,逐步迈入巅峰。 明末清初,孙承泽在《天府广记》中记载:“至内造如宣德之铜器,成化之窑器,永乐果园厂之髹器(即漆器),景泰御前作坊之珐琅,精巧远迈前古,四方好事者,亦于市内重价购之。” 清代,珐琅器更是备受历任帝王喜爱,成为最高等级的宫廷用品。

清乾隆 掐丝珐琅大佛塔 乾隆三十年(1765年)正月初十,内府太监胡士杰传旨:“慈宁宫新建佛楼内,佛像、供器,巴苓、供柜,并柜内执事等项,俱照慧曜楼一样成造供奉,其塔六座俱烧珐琅,钦此。” 五日后,乾隆皇帝不放心,又下旨说,“其塔六座准做掐丝珐琅”。

清康熙 画珐琅盖碗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除夕,在乾清宫的家宴上,皇帝本人所用餐具皆为掐丝珐琅制品,而陪宴上的餐具则为银器及各色瓷器。

“景泰蓝”之名的由来 景泰蓝,与景泰皇帝朱祁钰有直接关系。 朱祁钰是宣德皇帝次子,明英宗正统皇帝朱祁镇同父异母的兄弟,母亲为吴贤妃。

朱祁钰像
他的政治生涯始于正统十四年(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止于景泰七年(1456年)的“夺门之变”。
在这短暂的七年间,景泰蓝在中国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景泰皇帝在位期间,国力衰弱,内忧外患不断,但他的内心仍十分向往安定繁荣,繁花似锦的景泰蓝恰恰满足了这一向往。

明 景泰款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碗
皇帝的偏爱和推崇,使掐丝珐琅工艺得到进一步发展,器型、纹饰更加多样,釉色的亮度和纯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这一时期,景泰蓝器物上刻年号款识比前代明显增多,也是后人称铜胎掐丝珐琅器为“景泰蓝”的根由。

明 景泰款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梅瓶(局部)点击看细节
明中期以后,景泰蓝声名鹊起,许多非本年的作品都来“沾光”。
后世所见带有景泰年款的珐琅器多为由元代、明初的旧器经过拼配、补配、改款、加款后重新制作而成。


元末明初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兽耳三环尊底刻大明景泰年制
*此尊是在元代珐琅罐的基础上后配颈、耳、环、足等改制而成,底款亦为后刻 清代《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有如下记载:“乾隆三十二年二月初四日,太监胡士杰传旨:多宝阁内着仿古样款掐丝珐琅瓶一件,宝瓶一件,罐一件,但要大明景泰阳文款。” 官方仿制景泰蓝,既说明了乾隆皇帝对景泰时期珐琅制品的喜爱,也从侧面反映出后世大量改制、仿制的行为增加了清景泰蓝发展流变的难度。



/IMGtianya/2020/07/22/11/5nxdiszxkyf.jpg
/IMGtianya/2020/07/22/11/sxuq2f5ulkk.jpg
/IMGtianya/2020/07/22/11/fm1cpj2i2s4.jpg
>
如今,我们应该认清的是,景泰蓝并非专指景泰时期所制的珐琅制品,而指使用掐丝珐琅工艺所制之器物。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景泰蓝」的真相